在產品開發的道路上,失敗并不可怕,關鍵是從失敗中汲取教訓。本文作者通過親身經歷,復盤了一個從項目孵化而來的產品失敗的全過程。
———— / BEGIN / ————
今天,我來分享一個搞砸了的產品,復盤一下為什么會做失敗,以及從中學到了點啥。
以前我做產品,有兩條自認為有效的“鐵律”:從項目中孵化產品,緊跟政策做產品。
這不,正好我們給客戶做了個項目,這方向還有政策撐腰,全國各地的客戶都有這需求。
于是,很自然的就會想到,把這個項目包裝成一個產品。
可這產品推出一年多,銷售業績那叫一個慘,就像霜打的茄子——蔫了。陷入了那種扔了吧,覺得可惜;留著吧,又賺不到錢的尷尬境地。
下面我就好好分析分析,這產品到底咋就“黃”了。
產品定位問題:偽需求與市場錯配
產品不行,首先就得從“根”上去找問題。肯定是一開始沒有想清楚、搞明白,才會帶來后續一系列的產品銷售問題。
業務屬性:低頻與非剛需的“冷板凳”困境
這產品一開始有政策撐腰,在客戶項目開發階段,好多客戶都感興趣。
話說,這也是G端市場的特點,政策的“東風”一吹,各種迎合政策的產品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來,客戶也不管好壞,先抓一個再說,就想搶個宣傳熱點。
于是,我們想當然的會認為這個產品要是做出來,肯定大有可為。都沒去驗證客戶有沒有痛點,現有的解決方案是啥。
問題也就出在這里。
等產品做出來給客戶用上了,客戶的真實需求我們才慢慢搞清楚了。
客戶說:“這方面的業務一年就搞一兩次,隨便弄弄就行,根本不需要你們這樣的產品。”
還有客戶說:“現在就是政策上有要求,我們能不能就用你們這個產品搞一次,出來點東西就行了,按次購買?”
更離譜的是,有客戶說:“這業務都和其他單位‘溝通’好了,沒問題,用你產品也查不出啥。”
拿著產品做了一番反向的客戶需求收集,結論就是:這個業務客戶一年就搞一兩次,大部分情況下不會有啥問題,就算有問題,稍微花點人力也可以搞定。
我的天啊!
原來做產品之前,“雪花”般反饋回來的客戶需求,都是一些想要趁熱點的客戶“催”出來的,實際上這個業務場景對大多數客戶而言,根本就沒“痛點”。
產品驗證:缺乏時獨立場景的“迷茫之旅”
在產品火急火燎趕工出來之后,根據前期銷售反饋的市場熱度,按說接下來應該會有一大堆的客戶感興趣,搶著了解、急著買單、趕著上線、追著宣傳。
結果,一盆冷水一把就把產品剛燃起的火焰給澆滅了。
客戶試用后反饋:“產品的規則不夠多,還需要包括xxxx”、“產品覆蓋的場景還不夠,應該把xxxx這部分的業務也納入進來”、“這個產品能不能把要素提取這部分功能獨立出來,我需要這個功能去做xxxx方面的業務”……
一通意見梳理下來,就是:產品做的還不夠全,不夠多,不夠實用。
客戶這么多意見,咋辦?
那就接著改:加入更多的規則,覆蓋更多的場景,輸出更多的內容唄。
三個月后,產品的2.0版本上線。
收到的客戶反饋有更好了嗎?并沒有,還是那些問題。
冷靜下來,分析一通后,才恍然大悟:
這個單一業務場景(本就低頻、非剛需)根本撐不起一個產品。
客戶感興趣是因為政策大方向,他們要的是大而全的項目,不是單一場景的產品。所以才會有持續不斷的反饋,導致產品功能越做越多,場景越做越深。
你看,這個產品并沒有脫離其客戶對某個方向上的定制化項目需求,去做市場的驗證,得到的反饋能不失真嘛?
付費意愿:價格與需求的“拉鋸戰”
為了做好這個產品,我們可沒少投入,用了 OCR、NLP、大語言模型這些高大上的技術,還派項目組長期駐點客戶單位開發,客戶提出的各種需求都不打折扣的滿足。
為啥這么不計成本的投入呢?
還不是前期調研出現的誤導,認為這個產品的市場需求足夠多,空間足夠大,一把可以吃成個大胖子,和未來預期的收益相比,這點投入根本就不算什么。
現實,總是不經意間打醒一個“做夢”的人。
因為還是有政策的支撐,多少還是有一些客戶對產品感興趣,但只要報價一出,客戶的熱情立馬就淡了下去。
在客戶眼里,這個產品帶來的價值不足以讓他花這么多錢出去。相比而言,只需要投入少量的人力也可能可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于是,我們選擇了“屈服”,支持客戶選擇“租用”模式,價格瞬間就“香”了。
可選擇“租用”方式采購之后,接著就帶來了續費的問題。
一年之后,沒有一個客戶愿意續費,為啥呢?
原因也不難分析,前面說了,這個產品滿足的業務場景本身就沒有多少問題,自然用上產品也帶不來多少效果。
關鍵失誤分析:信息失真與執行偏差
按理說,在行業這么多年,不該在產品不行的時候還繼續投入,還繼續投入,導致產品持續虧損。
事后復盤,才發現問題所在。
案例價值誤判:宣傳效果的“泡沫”
之所以啟動做這個產品,就是因為前期配合客戶做的項目,得到的反饋效果不錯。客戶宣傳出來的效果也是杠杠的,又是拿著項目參加省里的比賽獲獎,又是憑借這個項目拿到了行業的創新獎項。
就這成效,誰看了不迷糊,誰看了不會想著趕緊把產品做出來,全國鋪開來,坐等收錢。
偏偏,我們身在其中,缺失了看別人宣傳出來東西的理性判斷。就沒想過,我們這個行業,三分的效果,七分的宣傳。
誤以為是我們做出來的產品確實“牛”啊!
后面,讓銷售再去找客戶做二次、三次的驗證,才瞬間清醒。產品的效果并不咋滴,客戶是把線下做出來的一些成效也一并算在這個產品頭上,以便讓這個產品宣傳起來,顯得更“厲害”。
產品價值錯位:定義差異的“障礙”
另一個信息上的誤導,就是產品經理所定義的有效線索和客戶需要的有價值線索上的差異。
產品經理覺得,只要用這個產品發現了有問題的線索,產品就算是有價值。
但客戶所需要的,不僅僅是有問題的線索,而是在這個基礎之上,發現更有價值的線索。我們所謂的這些有問題的線索,排查下來可能沒有問題,有也是些小問題,小問題約等于沒有問題。
這種定義上的差異導致我們對產品的核心競爭力構建一直沒有形成,還帶來了在非核心場景上持續投入的一系列錯誤決策。
人員投入錯配:精力分散的“隱患”
因為這個產品是從項目中孵化出來的,所以,理所當然的我就想到讓這個項目經理來負責,繼續孵化、打造一款產品出來。
這一錯誤的決策,也為這個產品的失敗埋下了隱患。
上周,我找這個項目經理復盤,我說為什么這個產品銷售業績如此慘淡?
他也做了客觀的分析,其中有一點:因為他同時負責了好幾個項目,在很多時候就兼顧不到這個產品的投入,精力有限,分散開來,產品也就當成了項目來做。
可產品和項目不一樣,產品得主動驅動,不斷打磨核心競爭力讓客戶心動;項目只要按客戶要求完成,就能收款走人。
客觀來講,產品和項目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能力,也會帶來完全不一樣的決策思維。按照做項目的方式去做產品,產品最終也會被做成一個個項目。
經驗教訓:驗證*聚焦*止損——三位一體
看完上面的介紹,你會發現這個產品確實“錯”的不應該。但很多事情,你沒有躬身入局,沒有深陷其中,不會有刻骨的記憶,下一次,還是會“后知后覺”的掉進坑里。
從這個產品的失敗中,我總結了幾點做產品的經驗。
驗證:以客戶價值為“劇本核心”
一個產品到底能不能做,必須回歸本質:到底對客戶有沒有價值?
特別是處于一個“風口”上的產品,更要冷靜思考,加以驗證,客戶說出來的價值,到底是“真有用”還是“假宣傳”。
而且,這個價值一定是不能我們自已去定義,我們不需要證明自己有多么天才的設計和創意,而是要客戶認可的價值才行。
千萬不要是試圖說服客戶或加以解釋,如果你的產品價值如此的不明顯,那就說明這個價值是沒有價值的。
聚焦:從業務場景中“挖寶”
“低頻”、“非剛需”的業務場景真的是難以支撐產品化,就算是有政策撐腰,也得要進一步分析,從業務場景中聚焦,找到客戶真正有痛點的那個點,哪怕再小,也比做得大而全好。
就像上面說的那個產品,如果在一開始就只聚焦在數據治理場景上,做成一個通用的工具,不僅產品的投入成本更低,市場的需求也會更大,產品的價格也不需要太高,帶來的銷售業績也會大有改善。
止損:及時評估踩“剎車”
一個產品到底行不行,在推出來之前 ,就已經會有一些感知和判斷。
很多時候,我們之所以還要繼續投入下去,只是不愿意承認我們的決策失誤,不愿意相信這就是所謂的現實。
在產品完成第一波市場推廣之后,就需要做產品價值和市場需求的二次驗證。產品價值是否能支撐產品的定價?客戶是否有足夠購買意愿?
決定不做一個產品,比決定去做一個產品往往會更難。但有些決定,早晚都得去做,做的越早,成本越小,拖的越久,決策越難。
最后的話
做產品,始終都是在一個不斷試錯的過程,驗證的是你的產品思維是否有效。每一步產品決策,背后都是你所堅持的做產品的原則、方法、步驟等思維在起作用。
所以,每做完一個產品,都是對你產品思維有效性的檢驗。
希望我這次的經驗教訓,能給你們以后做產品提點醒。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肖武林,作者:武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