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月內三家車企密集配股900億港元,新能源行業融資內卷加劇接連引發港股震蕩。
文 /《汽車人》張恒
3月28日,蔚來股價大跌7.07%,直接導火索是其最新公布的配股方案——發行不超過1.1879億股A類普通股,募集40.3億港元。
近一個月來,繼小米、比亞迪之后,蔚來是第三家宣布大規模股權融資的新能源車企。在市場流動性改善的背景下,車企為何集體選擇“抽血”?
“抽血”這個詞恰如其分,因為當日的整車股幾乎全線下跌,這一情況和小米集團、比亞迪爆出閃配融資時當天的市場表現完全一致。港股不但對比亞迪和小米這種萬億體量的企業融資很敏感,對幾百億的蔚來同樣如此。
和前兩者不同的是,比亞迪和小米集團是在股價漲至歷史高位區間宣布的配股融資,而蔚來則是在股價歷史低位階段宣布融資。3月28日盤中,蔚來股價一度跌破30港元/股,不但跌破了前期低位,且距離歷史低位28.6港元已相差不遠。
值得一提的是,3月28日當天蔚來的成交額達到了10.4億港元,是上市以來最高的一天。如此低位的放量下跌,并不是一個好信號,甚至屬于“踩踏”了。
細看蔚來的財務數據,就能理解市場的擔憂。雖然截至2024年底公司賬上還有419億元現金,但全年凈虧損高達224億元,且第四季度營收不及預期,2025年一季度交付指引又遭下調。此次配股雖聲稱用于“智能電動汽車技術研發”,但明眼人都看得出,這更像是在為“寒冬”儲備糧草。
汽車行業在這個時候接二連三的大規模配股融資,已然成為資本市場熱議的話題。小米集團3月25日宣布以6.6%的折價配售8億股,募資425億港元;比亞迪更是在3月初完成港股近四年最大規模配售,募得435億港元。
三家車企不約而同選擇此時融資,難言是巧合。
首先,技術競賽已進入白熱化階段。蔚來重金押注換電模式,小米全力攻關智能駕駛,比亞迪則豪賭固態電池。在行業技術路線尚未明朗之際,誰都不敢在研發投入上掉隊。
其次,全球化布局急需資金輸血。比亞迪的海外建廠計劃、小米的全球門店擴張、蔚來的歐洲市場開拓,都需要持續投入真金白銀。特別是在國際貿易環境日趨復雜的背景下,這種布局更顯急迫。
更重要的是,市場窗口稍縱即逝。近期港股回暖,流動性改善,此時配股能獲得較高估值,對車企來說不如收割一把,至少不吃虧。但這種“搶錢”行為也帶來隱憂——大額的股權融資會稀釋現有股東權益,也會對本來流動性就不富裕的港股造成沖擊。
結果就是市場用腳投票,投資者對此次配股潮的冷淡反應并不稀奇。如小米集團在宣布配股后,股價僅經歷了一天的小幅企穩后,又連跌了兩天。3月28日,小米股價盤中一度跌破50港元/股的關口。
雖然車企都將募資用途包裝得光鮮亮麗,但市場更關心的是,這些投入何時能轉化為真正的股東權益。畢竟新能源汽車的故事已經講了十年有余,當年講故事的企業現在依舊還在講故事。
新能源車行業現在的局面其實并不算新鮮——光伏、鋰礦在幾年前都走過同樣的老路。說白了,整個市場就像一艘嚴重超載的船,船在不斷下沉,可船上的人還在妄想能撐到對岸。所有人都在賭:賭自己的技術底子夠厚,賭市場能快點回暖,更在賭對手會先撐不住被淹過脖子。但資本市場的耐心是有限的,投資人也早就看透了這場“淘汰賽”。【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