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建立后,沿襲北周時期和隋朝的舊制,在全國重要的地區設置總管制度統兵管轄,這些總管可以節制調度地方的軍事力量,同時一定程度上還兼顧管理地方的屯田、財稅等諸多事務。
由于唐朝北部邊疆地區面臨著強大的敵人,吐蕃、突厥、奚、契丹等少數民族的騎兵經常不斷襲擾唐邊境地區,在戰爭中,這些騎兵經常數以萬計,行動迅速,如急風暴雨而來,風馳電掣而去,四處搶掠,忽而搶此、忽而掠彼,行蹤飄忽不定。
要想在這種不太持久的戰爭中占據主動,就需要有龐大而且指揮靈活、快速反應的邊防軍隊,于是,唐朝政府對原來被地方政府控制的無數以幾百人為單位的小軍鎮和戍堡的軍事防御制度進行改革,轉而設置擁有集團軍實力能夠集中指揮的邊防重鎮,即把數州并為一個軍事戰略防區,命大總管或大都督等持節長期鎮守,節度使制度便應運而生。
據《資治通鑒》記載: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鎮守經略節度大使薛訥為左武衛大將軍兼幽州都督,節度使之名自訥始。景云二年(711年),賀拔延嗣為涼州都督充河西節度使,節度使開始成為正式的官職。唐睿宗授賀拔延嗣涼州都督和河西節度使之職后,他可以軍事專殺,建節立府,樹六纛,唐朝當時外任的將軍沒有比他權力更大的。
自賀拔延嗣之后,唐朝的節度使制度逐步發展,到唐玄宗時期,節度使的任職時間逐漸長期化,駐軍和職權轄區化,節度使的治所開始固定,其官銜正式化。每個節度使轄區設置節度使一人、副使一人、行軍司馬一人、判官二人、掌書記一人、參謀隨軍四人。唐玄宗同時還對節度使制度展開了逐步改革,逐漸地增加節度使的權力。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朝在天下各道分置采訪使,采訪使成為常設機構,負責檢查本道刑獄和監察地方州縣官吏,有便宜從事的大權。
唐玄宗為了避免地方官對節度使軍事行動的影響,從天寶中開始,唐朝政府將每一道設置節度使與采訪使各一人的體制,改為由藩鎮節度使一人兼領的體制,節度使的權力空前擴大。
至玄宗開元天寶年間,唐玄宗先后在北方地區設置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8個節度使區,再加上南方的劍南、嶺南兩大節度轄區,天下共有十大節度使,具體如下:
唐玄宗開元二十九年(741年)疆域圖
唐朝設置節度使的初衷是為了更好的維護國家邊疆的安定,保障大唐帝國的繁榮。唐玄宗時代的十大節度使集軍民財大權于一身,權力巨大,在一定時期內確實非常有效地確保了唐朝邊疆地區的安定。
但隨著唐玄宗晚年的愈發昏庸,節度使制度逐漸變質,玄宗極為寵信安祿山,任其兼任范陽平盧河東三大節度使,手握數十萬雄兵,嚴重破壞了節度使之間的平衡,最終釀成安史之亂。唐朝抽調安西北庭精銳邊軍入內地平叛,由此更是引發了一系列的邊患,最終使得唐朝國力大傷,失去西域。
后人哀之而亦應鑒之,唐玄宗時期的節度使制度為后世治國理政和邊防政策提供了良好的經驗借鑒,為后世更好的鞏固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發展提供了歷史支撐。
◎本文來源:“北庭學研究院”(作者:苗占坤),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