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影視風向標
紅紅火火的春節檔和《哪吒之魔童鬧海》之后,3月的中國內地電影市場逐漸陷入低迷,截至3月29日9點,當月全國票房僅17.99億元,比去年3月的27.88億元票房少了近10億元。
從單日票房來看,本周一至周四四個工作日的全國票房都只有區區一千多萬元,與春節假期每日票房10億元以上形成鮮明對比。
3月27日周四,全國僅有1469萬元票房,跌至疫情后同期最低,中國電影市場如何才能走出“冰火兩重天”的困局?
《哪吒2》虹吸效應,缺乏重磅新片上映
3月底的中國內地電影市場遭遇近三年最冷時刻,這一頹勢的直接原因在于缺乏有吸引力的新片導致的供需兩端的雙重失衡。
從供給端看,3月新片呈現“頭部獨大、腰部真空”的格局。春節檔冠軍《哪吒之魔童鬧海》(以下簡稱《哪吒2》)雖延續強勢,3月仍貢獻11億元票房(市占率61.7%),但其他影片集體啞火:
2月14日上映的引進大片《美國隊長4》僅1億元收官,3月14日上映的《疾速追殺4》只有4187萬元票房,口碑爆棚的文藝片佳作《還有明天》《初步舉證》等票房均未突破5000萬。
3月上映的幾部較有關注度的國產新片中,市場表現最好的《天堂旅行團》目前也不過6000多萬元票房,《怒水西流》接近3000萬元,周冬雨和劉昊然主演的《平原上的火焰》僅有1876萬元。
相比之下,去年3月上旬國產片中跑出了《周處除三害》這樣的大黑馬,最終出人意料地拿到了6.26億元票房。引進片則有《沙丘2》收獲3.34億元,還有3月底上映的《哥斯拉大戰金剛2:帝國崛起》最終也有3.17億元票房。
數據顯示,2020-2023年電影備案數量下降30%,導致2025年新片產能不足,尤其缺乏中等體量的“腰部影片”填補檔期空白。
需求端則暴露觀眾選擇困境。《哪吒2》的虹吸效應擠壓了中小影片生存空間,其排片占比長期維持在30%以上。
而同期上映的14部新片中,9部排片率不足5%,即使觀眾想看也缺少排片。”這種“贏家通吃”現象折射出市場對超級IP的過度依賴。
全球電影業陷入片荒,患上檔期依賴癥
當然,將今年3月影市的低迷簡單歸咎于《哪吒2》的“后遺癥”有失偏頗,更深層矛盾源于電影產業的結構性危機。首先,疫情后全球電影業陷入“片荒”,中國同樣如此。
2022年電影備案量1876部,同比減少30%,直接導致2025年新片供給不足。好萊塢同樣面臨創作枯竭,《美國隊長4》北美票房僅為前作半數。這種全球性產能萎縮,使得市場更依賴“存貨消耗”,而《哪吒2》這類頭部作品恰是中國電影過去五年工業化沉淀的成果。
其次,中國電影市場已形成“檔期依賴癥”:清明檔擠入15部新片,五一檔6部定檔,而3月這類傳統淡季淪為“棄子”。這種“旱澇不均”的發行策略,既因片方對非熱門檔期缺乏信心,也暴露分線發行機制的探索尚未成功。
數據顯示,2024年我國票房TOP10影片中,8部集中于春節、暑期、國慶等檔期,2部是在清明檔上映的,加劇了觀眾日常觀影習慣的瓦解。
此外,年輕觀眾影像娛樂消費模式的劇變正在重塑市場規則。短視頻平臺用戶日均使用時長突破 2.5 小時,2024年我國微短劇市場規模 505億元,首次超過同期電影票房。
2024年,我國游戲產業更是以 3257 億元的年收入,分流了大量年輕觀眾。
燈塔研究院數據顯示,24 歲以下電影觀眾購票占比從 2019 年的 37.9% 降至 2023 年的 25.5%,而同期移動游戲用戶規模增長至 6.74 億。
此消彼長,使得電影觀眾逐步流失,《哪吒2》雖然短期內吸引了很多觀眾重新走進影院,但熱鬧之后,缺乏類似重磅佳作留住觀眾,導致影院客流量斷崖式下跌。
補貼平時觀影,扶持小微檔期和周末檔
針對當前影市的低迷,電影行業需要多維度協同改革。首先,需打破重磅影片過于扎堆春節、暑期、國慶等熱門大檔期的慣性,補貼平時觀影,扶持小微檔期和周末檔,鼓勵多元題材開發。
據媒體報道,今年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中影集團董事長、中國影協副主席傅若清提了一份關于進一步拉動全國電影消費的提案。
他在提案中建議,在政策工具中繼續加大對電影消費的支持力度,將補貼手段升級為消費生態調節器。出臺長線惠民觀影政策,不僅補貼熱門檔期,也要補貼平時觀影,推動觀影習慣回歸常態化。增強補貼的精準性,側重對潛在需求的刺激與挖掘,結合常用線上電商或生活服務平臺,拉動新觀眾進影院,有效擴大消費基數。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胡建禮認為,春節檔、暑期檔、國慶檔等大檔期是中國電影市場的大動脈血管,小微檔期(如清明、520)與周末檔共同構成中國電影市場的“毛細血管網”,前者通過節日經濟與文化共鳴破局,后者以常態化供給穩定市場基底。二者結合,既避免大檔期資源內耗,又為類型片創新、觀眾分層服務提供空間,推動電影消費從“爆發式”向“可持續”轉型。
他建議有關部門通過政策來扶持小微檔期和周末檔,他認為充分挖掘小微檔期和周末檔的市場潛力有三個作用:首先,能激活市場潛力,擺脫大檔期依賴;其次,類型片差異化突圍,豐富觀眾觀影選擇;第三,為行業注入信心,增強市場韌性。這種韌性有助于緩解大檔期后的市場疲軟,形成“淡季不淡”的良性循環。
比如,2024年3月1日上映的《周處除三害》以犯罪驚悚題材在冷檔期斬獲6.2億元票房,《我的姐姐》《無名之輩》《揚名立萬》等在前幾年小微檔期和淡季周末檔上映的大黑馬影片,都證明了小微檔期和細分市場的票房潛力。
其次,創新發行放映模式。影院需擺脫對 “爆款依賴癥”,探索 “分眾化放映” 策略。例如,針對 Z 世代推出 “深夜場 + 劇本殺” 聯動,為家庭觀眾設計 “親子套餐 + 映后互動” 等增值服務。
技術層面,4DX、VR 影院等沉浸式體驗設備的普及,或可重塑電影對年輕觀眾的吸引力。數據顯示,配備高格式影廳的影院,非熱門影片上座率比普通廳平均高出 12%。
3月中國電影市場的這場倒春寒,可視為推動中國電影產業供給側改革和檔期生態優化的倒逼力量。電影市場的春天不能依賴于某一部現象級爆款,而在于能否讓每顆種子都有破土的可能。
當銀幕不再是少數大片的競技場,當每個周末都值得觀眾期待,中國電影才能真正走出“冰火兩重天”的困局。
【影視風向標】由資深媒體人、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新媒體文藝評論委員會秘書長、中國影協理論評論委員會理事胡建禮主編。涵蓋微信公眾號、人民號、微博、百家號、企鵝號、新浪、網易、搜狐、今日頭條、一點資訊、大魚號等自媒體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