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甄 瑤
編輯 | 李國政
出品 | 幫寧工作室(gbngzs)
3月28日,正值春暖花開,一場全球大型國際論壇定格在北京釣魚臺國賓館——在這個見證過無數歷史性時刻的地方,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以“夯實電動化 推進智能化 實現高質量發展”為主題,開啟為期3天的智慧碰撞。
這屆論壇匯聚20多個政府有關部門負責人、30多名院士專家、100多家汽車及相關領域的企業代表,共議汽車產業變革新路徑。今年將舉辦高層論壇、國際論壇、理事研討會、12場主題論壇,以及展覽活動與研究成果發布,參會人數超5000人。
上午8:30,能容納400余人的芳菲廳座無虛席,部分代表在過道上加座,或站立4小時聆聽——這是百人會(2025)國際論壇現場,也是一場熱度空前的大會。
當下,中國汽車正加速邁(參數丨圖片)向世界舞臺,新能源汽車成為中國參與全球競爭的重要力量。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585.9萬輛,同比增長19.3%,連續兩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汽車出口128.4萬輛,占比約22%,海外本土化布局也在加快。
但亮眼數據背后也有隱憂——國際形勢復雜多變,中國汽車傳統貿易出海模式后勁不足,同比增速從2022年的80%降至2024年的21%。2024年,中國汽車出口銷量前十國家占總銷量的60%,前五國家占比近50%,市場結構失衡。
在當前國際貿易壁壘升級形勢下,與歐美日韓企業相比,中國車企出海的深度和質量有待提升,全球化進程充滿挑戰。
盡管如此,汽車產業全球化仍是大勢所趨。本次國際論壇上,與會代表研判我國汽車產業國際化發展面臨的新形勢,并從全球政策環境、市場推廣、企業戰略等維度,分析國際化發展面臨的多重挑戰,提出破局重點方向。
東升西降
“全球汽車電動化是汽車百年歷史上的標志性事件,也是歷史的機遇與必然?!惫I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長蘇波在會上說。
然而,全球汽車產業鏈競爭格局加速重構,主要經濟體分化日益明顯。
一方面,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憑借市場規模、政策扶持、技術創新及產業鏈協同優勢,已形成換道超車的戰略窗口期,正從單一整車出口,邁向市場全球化、生態本地化、品牌國際化的立體布局。
另一方面,主要經濟體分化加劇,如東南亞與南美國家以政策激勵、稅收優惠及營商環境優化為抓手,加速電動化進程;美歐等發達國家和地區則從市場開放轉向貿易保護,試圖通過本土化產業鏈重構,維系競爭優勢。
東盟國家正通過差異化政策,構建多層次電動化生態。泰國電動汽車協會主席尤薩朋·勞努爾(YossapongLaoonual)在會上分析指出:“東盟已形成‘梯度化轉型’路徑,各國基于產業基礎制定特色戰略。”
從各國目標來看,印度尼西亞計劃到2030年實現1500萬輛電動汽車上路,2050年全面淘汰燃油車;馬來西亞力爭2050年電動汽車普及率達80%;越南打算在2040年逐步淘汰燃油車;新加坡則計劃2030年讓所有新車、出租車實現清潔能源利用……
泰國作為區域轉型的標桿,提出“30-50-12000”戰略:2030年零排放汽車占比達30%、電動車占新車銷量50%、建成1.2萬個直流快充樁。數據顯示,2023-2024年,泰國純電動車產量激增5800%,政策驅動效應顯著。
雖然各國路徑各異,但均聚焦“供應鏈升級+基建配套”雙軌推進。
反觀歐洲汽車產業,轉型陷入陣痛期。
歐洲車企正深陷電動化轉型困境。歐盟產業政策搖擺,導致技術標準頻繁更迭,疊加本土電池生產成本高企(比中國高40%-60%),傳統車企盈利壓力陡增,多家企業被迫調整戰略。
奔馳將50%的電動汽車銷售占比目標實現時間,從2025年推遲到2030年;沃爾沃放棄到2030年只銷售電動汽車的計劃,稱到時輕度混合動力車型將占總銷量10%;大眾為保持競爭力,采取裁員、降薪以及關閉工廠等系列舉措;寶馬暫時關閉位于丁格爾芬的歐洲最大生產基地。
自2024年起,博世、采埃孚等零部件巨頭在歐洲裁員超5萬人,折射出當地轉型期的結構性矛盾。
由此可見,全球電動化浪潮東升西降。
新國際化
中國車企如何更好地參與全球汽車發展,既是中國企業也是全球汽車產業面臨的課題。
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在調研和觀察中發現,現在中國汽車企業參與全球發展的路徑更加多元化,而且更具創新性,其演進路徑呈現“四階范式”。
▲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張永偉
第一階段,1.0貿易模式。
早期,整車出口是中國車企邁向國際市場的主要途徑。但隨著關稅壁壘、市場準入限制等貿易阻礙不斷加劇,傳統貿易模式遭遇瓶頸。某自主品牌因歐盟發起反傾銷調查,對歐出口量大降47%,促使企業尋求新的發展路徑。
第二階段,2.0本地化生產模式。
車企開始采用“海外投資+制造”策略,扎根海外市場。主要是在重點國家和區域,搭建生產線,進行產品本地化開發,并運用CKD/SKD等生產模式。
比如,長安汽車在泰國年產能達10萬輛;比亞迪在泰國的年產能為15萬輛,在烏茲別克斯坦首期年產能5萬輛。
第三階段,3.0品牌合作模式。
“合資+品牌”模式推動新型全球化范式形成。中國車企通過資本合作、運用國際化品牌,在海外拓展研發和生產體系。
零跑汽車與其股東Stellantis集團成立合資公司“零跑國際”,在歐洲工廠推進生產調試,雙方共享海外營銷網絡、供應鏈體系,實現產品和技術能力互通。
第四階段,4.0產業生態合作模式。
在這一階段,中國車企開創了開放共贏、深度融合的全球化業務模式,深度融入海外市場,從設計、研發,到生產、營銷和運營,構建全球一體化服務體系,提升用戶體驗,并制定品牌全球化長期戰略。
它們還利用自身制造與技術優勢,賦能海外經銷商和生產合作商,助力當地汽車產業發展,打造本土汽車品牌。
“從最初以產品出口為主的貿易模式,到本地化生產、合資合作,再到如今共建共生產業生態,中國車企探索出一條參與全球發展的新路徑,這也正是當下行業著力破解的關鍵課題。”張永偉總結道。
作為中國汽車品牌出海隊伍中的佼佼者,奇瑞與吉利正以差異化路徑,實現全球擴張。
2024年,奇瑞汽車以114萬輛的出口量,連續22年居中國品牌出口榜首;吉利則憑借41.45萬輛的海外銷量,實現57%的同比增速,遠超行業平均水平。兩家車企的國際化實踐,折射出中國汽車產業從產品輸出向生態共建的范式升級。
▲奇瑞國際總經理助理束學明
會上,奇瑞國際總經理助理束學明繞3個維度進行介紹:
其一,技術多元化。構建燃油車、REEV/PHEV混動技術矩陣,同步布局人形機器人等前沿賽道,以技術迭代打造第二增長極。
其二,本土化深耕。踐行“In Somewhere, For Somewhere”理念,通過法規適配、需求定制、體系扎根,實現全球化,建立涵蓋研發、制造、營銷的本地化生態。
其三,生態合作。與西班牙EBRO汽車成立合資企業,依托其全國銷售網絡,共建綠色出行體系。
▲吉利汽車集團首席產品戰略官唐黎明強
吉利汽車集團首席產品戰略官唐黎明強則提出三方面建議:
一是,走向海外中,產品是本、技術是根、品質是魂。
二是,全球化不是簡單的產品位移,而是建立生態的共生共融。
三是,在推動產品、供應鏈等硬基建出海的同時,更要注重構建全球合規體系和文化認知,深耕本地化軟實力,確保全球化可持續發展和高效。
在中國,創世界
當中國汽車產業正以階梯式躍遷重塑全球產業格局之際,跨國車企如何實現高質量在華發展,同樣是影響全球汽車產業走向的關鍵。
作為全球最大汽車市場(連續16年全球銷量之冠),中國展現了獨特的雙軌驅動優勢:
一方面是新能源引領,新能源車滲透率超60%(全球平均僅15%),催生全球最大的電動智能汽車供應鏈體系。
另一方面是產業鏈進化,既保有成熟的燃油車配套體系,又構建涵蓋電池、智能駕駛、車聯網的下一代汽車技術生態。
主觀上,全球汽車企業都不愿意放棄、輕視中國市場。
張永偉建議,在這種“傳統與現代并存”的市場結構下,跨國車企必須突破傳統邏輯,將中國從單一市場升級為戰略創新基地。
過去,不少在華投資的整車和零部件企業秉持“in china,for china”理念,即在中國生產、在中國銷售。但如今,中國在電動化、智能化領域已走在世界前列,誕生的新技術、新產品與新模式,不僅推動了中國汽車產業的發展,還反向賦能跨國企業在全球其它區域的業務。
因此,諸多跨國車企已調整在華戰略,加大本土研發投入,強化本土供應鏈建設,實現從“in china,for china”到“in china,for world”的轉變。
“中國對博世集團非常重要。”博世中國總裁徐大全坦言,“二三十年前,中國需要博世的生產制造技術,像電噴、底盤控制系統。但如今,博世也需要中國的創新技術研發與落地,以及中國速度?!?/p>
除了對中國市場與戰略進行重新定位,跨國車企在華發展的另一項重要任務是,積極投身與中國本土企業的競爭合作之中。
現在,大眾、寶馬、特斯拉等跨國汽車巨頭已深度融入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并且持續將研發重心向中國傾斜。
以大眾為例,通過加大對中國本土供應商的零部件采購,開發周期縮短約30%,成本降低20%-40%。奔馳雖推遲全球電動化目標,卻將中國列為首要市場,加速新能源和智能車型在中國市場投放。福特、日產、寶馬mini等企業,借助中國的優質供應鏈和強大產能,將產品向海外出口。
中國本土車企的創新步伐顯著加快,能精準、快速響應消費者日益變化的需求。跨國車企要想在中國市場站穩腳跟,必須從“in china”向“become china”轉型,不斷提升創新速度和市場反應能力,打破決策流程冗長、管理和技術“兩頭在外”的傳統模式。
“本土化的深度,將直接決定全球化的高度?!迸c會代表認為,跨國車企只有在中國實現深度本土化,不僅能在華收獲可持續發展的機遇,還能借助中國的強大力量,重塑全球汽車產業格局。
這意味著跨國企業不僅“在中國,為中國”,更要“在中國,創世界”。
對于中國車企而言,出海不僅是產品和技術輸出,而且是品牌影響力和國際競爭力全面提升。通過積極參與全球市場競爭,中國車企能學習借鑒國際先進經驗,不斷優化自身產品和服務,同時,也將中國創新技術和市場模式推向世界,為全球汽車產業帶來新的活力和變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