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博時空/文徐佳媛 唐浩瑩/文
在歷史的塵埃中,玉器以其溫潤光澤和深厚文化底蘊,穿越千年,靜默訴說著往昔的故事。今天,讓我們一同走進玉器世界,探索文物修復的奧秘,感受文物修復背后的“溫度”。
七年倦勤齋,十年符望閣
乾隆花園是乾隆皇帝為自己退位后修建的頤養之所,是他一生襟懷的最后寄托之地。 2010 至 2012 年,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玉石雕刻大師張鐵城三進故宮修復乾隆花園內部裝飾陳設玉器,通過對皇家園林的修繕,張鐵成對宮廷玉藝有了更直觀的了解。
“億萬人增億萬壽,泰平歲值泰平春”。乾隆花園又稱寧壽宮花園,位于故宮寧壽宮區的西北角,建于乾隆 36 年到 41 年,歷時 6 年修建而成。乾隆晚年降旨不許對寧壽宮進行改建,這是乾隆花園得以完整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
乾隆花園符望閣的內檐裝修工藝是乾隆時期江南工藝的代表,集中反映了木雕、雙面繡、竹絲鑲嵌、鏨銅、琺瑯、雕漆、軟硬螺鈿、玉雕等清代工藝的頂尖水平,并且打破器物的界限,把工藝鋪陳擴張到整個室內空間。例如沉香嵌玉花窗、雙面繡檻窗、點螺雕漆迎風板等等。相比只有200多平方米的倦勤齋,符望閣的修復工程更為艱巨。可以說是“七年倦勤齋,十年符望閣”。
張鐵城帶領的團隊承擔了乾隆花園內部裝飾陳設玉器的修復工作。張鐵成回憶,第一天來到故宮的修復工作室,看到的是一塊落了厚厚塵土的大木板。這塊出自符望閣的紫檀邊框百寶嵌炕檐板,滿是坑坑洼洼,里面的玉石基本上脫落沒了,因為缺失部分太多,原本圖案幾乎無從考證。
為了修復好這塊炕檐板,張鐵城和同事們研究了一個多月才敲定修復方案。首先就是清理文物。這是個細活——用吸塵器清潔除塵、用鬃刷輕刷掃表面、用棉簽沾稀釋的乙醇溶液進行表面擦拭,脫落部分的木底有大量的膠和粘臘,要用大刻刀把它們刮下來,再用小刻刀把邊角殘余物和膠與臘的碎屑清除干凈,露出新木茬口以便粘接拼鑲……整個過程十分復雜,每一步都必須小心翼翼,做到嚴絲合縫。但比起后面修復這塊炕檐板上缺失的嵌件來說,起初的清理文物只是“最簡單的第一步”。
張鐵成介紹,炕檐板所需補配材質有螺鈿、牛骨、瑪瑙、和田白玉、和田青玉、孔雀石、青金石和琉璃,要根據所需補配的嵌件的顏色、形狀需找合適材料,保證其色澤、光澤、平整度以及厚度與原件基本一致?!皩ふ矣袷緛砭秃茈y,尋找和乾隆時期相近似的材料就更難?!辟I料,要去新疆的玉石開采現場;搜料,更要憑借運氣,張鐵成直言能修好故宮文物全靠在老北京玉器廠買的一批老玉料,“用完就沒了”。
紫檀邊框百寶嵌炕檐板
一組紫檀木嵌玉十六羅漢屏,讓這位見多識廣的玉雕大師都覺得震撼。這組屏風是大臣進貢給乾隆皇帝的,據史書記載,乾隆龍心大悅,當即把云光樓上所供圍屏盡數撤銷,把此屏風供奉于上。
屏風正面用和田白玉片鑲嵌出十六羅漢像,粗細不一的衣紋線條,小的如黃豆粒大小,長不過四十公分,全部用細長的玉片勾勒,“修復時制作工藝上難度很大,一使勁玉就有可能斷,必須輕拿輕放。”
從文物的修復上,往往也能看出歷史興衰的變化。修復另一件花卉掛瓶,張鐵城很奇怪上面的牡丹花、玉蘭花多以壽山石、青田玉這樣紅紅綠綠的石材胡亂鑲嵌上去,不僅周圍有很大縫隙,而且也沒進行任何雕刻和美化處理,就是一塊料往上一糊。后來他從專家處得知,這是清光緒時期修復留下的痕跡。一方面是國庫空虛沒錢修,另一方面也是有些人把修復的費用貪污了,隨便找點兒像玉的石頭補上就蒙混過關。
如今,經過張鐵城團隊修復完成的乾隆花園建筑內檐裝飾和室內可移動文物兩大部分,近 30 組文物已煥然一新,被重新安裝陳設于倦勤齋和符望閣中。
“金縷玉衣”揭開大漢王朝的神秘面紗
目前為止,中國共出土了 20 多件金縷玉衣。其中,徐州博物館的“金縷玉衣”憑借制作年代最早、玉片數量最多、玉質最好、工藝最精脫穎而出,被譽為“中國最美玉衣”。
孔子有言:“君子比德如玉”,“君子溫潤如玉”。玉,不僅是一種名貴的物質,而且被賦予抽象的情感屬性,成為了高貴、美好品質的象征。
金縷玉衣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東周時期。據記載,當時史書上已有“綴玉衣服,綴玉面幕”的相關信息,標志著玉衣的雛形出現。漢代,金縷玉衣成為最高規格的喪葬殮服,象征著至高的身份。根據《西京雜志》的記載,漢代的帝王下葬時常使用“珠襦玉匣”,形似鎧甲,由金絲相連。為了制作玉衣還設立了“東園”,專門負責玉衣的制作。
1994 年,徐州獅子山楚王陵考古發掘隊在發掘漢兵馬俑主墓時,意外出土了 2000 多件珍貴文物,其中就包括這件金縷玉衣。這次發掘被評為 1995 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并被列入“ 20 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現”,在國內外引起了廣泛的關注。
徐州獅子山透視圖
玉衣出土時已經嚴重散亂,曾被盜墓者從棺室中拖至塞石上,抽走金絲,玉衣片散布于內墓道塞石上和盜洞內塞石之間的夾縫中,不少玉片在抽金絲時被損壞,大大增加了修復的難度。
修復前的玉衣片不僅尺寸較小,并且形狀多樣。最大的不足 9 平方厘米,最小的還不到1平方厘米,有的厚度僅 1 毫米。有正方形、長方形、半月形、三角形等,在四角或周邊鉆孔,單面鉆,孔徑極小,表面經過打磨拋光。
金縷玉衣修復前
2001 年 3 月,徐州博物館組織了一批專家,歷經多次論證后,本著科學、客觀、嚴謹的原則,開啟了金縷玉衣的修復工作。
盡管玉衣出土時已經完全雜亂,但經過對墓主人骨骼及相關信息的研究,專家們成功推測出墓主人的身高、肩寬等信息,從而確定玉衣的總長度和各部分的尺寸,并根據一些特殊形制玉片的特點,進一步確定了玉片的原始位置。
經過清洗、繁難的拼粘接、補缺、統計、繪圖、墨拓、照相等步驟,修復后的金縷玉衣長 174 厘米,肩寬 48 厘米,由頭部的臉蓋和頭罩、上衣、手套、褲筒、鞋組成。金縷的成色經有關單位檢驗,其含金量為 99 %。整件玉衣實際使用金縷長約 280 米,重 1770 克。玉衣使用玉片為 4248 片,其中補配 432 片。這些玉片中較多由壁、璜類、玉具劍及其他玉器改制而成。
金縷玉衣修復中
金縷玉衣修復中
2002 年 12 月 3 日,歷時 1年零 9 個月,耗資 50 多萬元后,終于成功復原了這件國之瑰寶,并于 2003 年正式對外進行展出。
金縷玉衣修復后
金縷玉衣修復后
這一重要的文化遺產不僅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和專家前來參觀和研究,也引發了關于古代喪葬習俗、文化信仰以及工藝技術等方面的廣泛討論。
關于這件金縷玉衣的主人到底是第二代楚王劉郢還是第三代楚王劉戊,至今學界仍存在爭議。第三代楚王劉戊參與了對抗西漢中央政權的“七王之亂”,不料被名將周亞夫領導的中央軍擊敗,劉戊被迫自殺。
當時漢代喪葬制度中規定,皇帝去世能用金縷玉衣,王侯去世只能使用銀縷玉衣,否則即是僭越行為。對劉戊遺骨的還原證明劉戊體格非常健壯,有可能生前雄心勃勃,對自立稱帝充滿信心,故而提前為自己制造金縷玉衣。及至兵敗夢碎,只能通過落葬時穿上金縷玉衣“遂愿”。
古人如何修復玉器?
“你們會說,玉不就是個石頭嗎?在我眼里不是的……玉算得上是中西方文化最古老的分水嶺了?!蓖鯓s這樣高度評價玉器。
王榮本是理科出身,最初選擇文物與博物館專業完全是因為興趣?!?15 年前,研究生導師了解情況后跟我說,你就學這個吧!我也沒多想,就學了科技考古?!狈浅E既坏?,王榮開始了玉器方向的科技考古和保護研究工作,“后來我發現我真的很喜歡玉,它有很深的文化積淀?!?/p>
在一次采訪中,王榮說:“中國玉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古人對玉石有著無上的尊崇,儒家甚至將道德思想賦予玉石,讓玉石制成的器物——玉器頓時有了鮮活的元素,變得更有思想、更有內涵,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杰出代表性器物。”
在古代中國,至少有 21 種硅酸鹽礦物被作為玉材使用。按照自然界各類礦物的抗風化能力,硅酸鹽礦物被認為是一種穩定性強的材料。不過,這種穩定性卻是相對的。一方面,在長時間的尺度范圍內,在大氣、水和生物的作用下,巖石會發生嚴重風化,由硬變軟、由致密變疏松;另一方面,在不能達到平衡體系的環境中,巖石風化作用的過程也會加速。當材料的穩定性不足時,玉器就會損壞。
玉器的損壞,大致可以分為“斷”和“缺”兩種情況?!皵唷北硎疚奈锔鞑糠稚写?,但相互之間的連結關系已被打破,“缺”則表示文物的若干實體部分丟失。
王榮在其發表的文章《中國玉器的古代修復工藝研究——以出土玉器為例》中,詳細全面地介紹了玉器的修復方式。
常規的修整方式有切割、鉆孔、打磨、拋光等,主要應用于玉器斷茬、磕損、殘缺等一般損傷的修整。
采用常規修整方式的出土玉器
(從左往右依次為:河姆渡文化玉璜、薛家崗文化玉管、西周國柄形器)
當玉器斷裂時,可以采用的修復方式豐富多樣。
首先在斷裂處的兩側鉆孔,然后用連接材料通過穿孔將斷裂部位緊密接合,從而恢復玉器原來的功能,使其重獲新生。
根據玉器斷裂處兩側的穿孔數,連綴修復方式可以劃分為五種,分別是兩側單孔;兩側雙孔;兩側三孔;一側單孔、一側雙孔;一側雙孔、一側三孔。前三種方式斷裂處兩側的鉆孔數相同,屬于“異側對稱型穿孔”;后兩種方式斷裂處兩側的鉆孔數不相同,屬于“異側不對稱型穿孔”。
最常見的鉆孔方式是從器身的兩面進行穿孔,當然也存在從器身的內外徑方向進行穿孔。若玉器的斷裂面較寬,或為了增加修復的穩定性時,可以通過鉆多孔的方式進行修復。
采用兩側單孔修復方式的出土玉器
左:易縣北福地玉玦,右:邱承墩良渚文化玉鐲
采用兩側兩孔修復方式的出土玉器
左:大溪文化玉玦,右:延安蘆山峁龍山文化鐲形琮
運用膠物質進行粘合也是一種有效的修復方式,其中的膠物質常常來源于植物、動物以及礦物。
膠粘修復方式的耐久性和堅牢性有限,而鉆孔修復方式有礙美觀且連接部分的相對位置可以變化,但將膠粘與鉆孔進行結合,既可以追求美觀,又可以增強玉器的耐久性。
采用兩側鉆孔+膠粘修復方式和膠粘修復方式的滇國玉器
另外,還有金屬鑲或包的修復方式,即采用金、銀、銅等貴金屬直接對玉器的斷口進行連綴修復。
使用金包玉修復方式的鳳紋牌形佩
當玉器缺失時,其補配技藝同樣令人稱奇。
補配修復方式是指在原器物不完整的情況下,用其他物件來填補,以恢復器物的完整性和功能性。
補配修復的玉鎏金銅帶銙
改型修復,是原器物受損嚴重而無法繼續使用時采用的一種改制方式,它不拘泥于傳統修復的框架,而是大膽地賦予玉器新的生命和意義。
通常情況下,斷裂的玦、環、璧等,經過一番巧思,轉變為璜或璜形器。令人稱奇的是,一些玉器在改型后,不僅面貌煥然一新,連功能也隨之變化,如禮器和裝飾器之間的相互改型、各種器型改型為喪葬器等。
這種巧奪天工的修復方式可以說是玉器修復中的“變形記”。
采用改型修復方式的出土玉器(宏觀功能不變)
(從左到右依次為:良渚文化玉璜、陶寺文化玉璜、殷墟商代璜形飾)
采用改型修復方式的出土玉器(宏觀功能改變)
(從左到右依次為:金沙商晚期至西周早期玉飾件、西周國玉戈、晉寧石寨山西漢玉覆面)
玉器具有超出一般實用器的“禮”的屬性,強調“首德次符”的觀念,因此玉器外觀特征無疑也是禮的要組成部分。
關于玉器的保護和修復問題上,王榮坦言:“我覺得預防性保護方面需要特別關注。
玉器本質上屬于石質文物,質地堅硬,不易受到外界環境,如溫濕度、光照變化的影響。因此,人們通常對古籍、書畫、紡織品等有機類文物的保存環境比較重視,將玉器視為穩定性文物而沒有給予充分的重視。
實際上,古代玉器的材質種類多樣,相當多的玉器種類對環境濕度是有嚴格要求的,如透閃石——陽起石玉、蛇紋石玉、瑪瑙、水晶等,它們的保存環境不能過于干燥。然而,文物、博物館學界對于玉器保存的合適濕度條件以及濕度對玉器的影響等均未見研究報道,考古所和博物館對于玉器的保存環境也沒有形成統一的規范,各所之間玉器的保存條件,尤其是濕度條件相差懸殊。
不適宜的濕度條件會對玉器文物產生永久性的破壞,這是造成許多博物館內玉器出現各種病癥的主要原因,這點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就像王榮所說:“通過修復文物,我們意識到自己的局限,心存一種對未來的希望,在那時候,不同的人從不同的文物中挖掘文物背后告訴我們的歷史故事,每個人能夠通過文物獲得對歷史和人生獨特的體會。”
圖片 | 徐佳媛、唐浩瑩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