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星海情報局,作者:星海老局,原文標題:《安卓不開源了?國運來了擋都擋不住啊》,題圖來自:AI生成
2025年3月27日傳言,谷歌突然抽走了技術共享的梯子——這個統治移動互聯網17年的巨人,可能要有步驟地,把安卓從開源轉向閉源。
傳聞如一顆重磅炸彈,在科技界掀起了軒然大波。作為全球超過80%智能設備的底層支撐,安卓生態的任何變動都牽動著產業神經。
爭議主要集中在對消息的理解上,一方認為這個舉動是安卓要閉源的前奏,手機廠商們的天要塌了,谷歌這就是沖著中國來的。
另一方是辟謠派,表示谷歌根本沒有要閉源的意思,只是在節省開發成本,開源還會維持下去,說安卓要閉源是嚴重的造謠。
而實際的答案是:這兩方都有一部分說對了,但是都沒完全說對。安卓的確沒有閉源,但逐漸封閉的趨勢早就顯而易見,從車機系統到智能手表,從工業設備到家用電器,數百萬開發者或許很快會發現:
那個曾許諾“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開放世界,正在被改寫成“人人為谷歌”的付費劇本。
一、雞賊的谷歌,要鉆“開源”的空子
傳聞的源頭,是一則來自海外科技媒體Android Authority的報道,報道稱谷歌計劃做出重大調整,停止維護安卓開源項目(AOSP)的公開分支,將所有開發工作轉移至內部分支。
長期以來,谷歌同時維護著兩個安卓主要分支:一個是面向公眾開放的“安卓開源項目分支”,也就是我們常說的AOSP(Android Open Source Project)。這個分支任何人都能訪問,眾多開發者都是基于這個分支進行創新的,我們所說的“安卓是開源的”,其實說的是這個開源分支,而不是整個安卓。
因為安卓還有另一個重要分支,就是谷歌內部使用的“內部開發分支”。AOSP只提供基礎功能和系統的框架,比如Wifi和藍牙等鏈接協議等;內部開發分支則提供各種成熟的安卓組件和服務,比如音樂、相機、鍵盤、搜索、地圖、Gmail等。
技術上講起來太復雜,你可以理解為毛坯房和精裝修。AOSP的圖紙上,你可以添加不同材質的窗戶和門,建筑不同結構的房子;而內部分支的圖紙上,你就不光可以添加窗戶,還能添加智能馬桶,中央空調,水槽洗碗機……
AOSP是免費的開源分支,但谷歌的內部分支則是付費才能看到的,這些搜索、地圖等谷歌移動服務(GMS)都是收費模組,給錢才能調用。
兩個分支在一定程度上兼顧了開源與商業利益,而谷歌既要“開源好名聲”,又要“賺得盆滿缽滿”,付出的代價,就是需要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去維護兩個分支的同步開發進度。
比如很多看上去特別簡單的功能,因為兩個分支之間的沖突,常常需要谷歌“打補丁”做修復才能合并代碼。
而這一次引起軒然大波的消息,就是谷歌決定以后只開發內部分支,不做AOSP的維護和實時的修復了。開發完一個內部大版本,再把源代碼公開給你們。
例如,在今年晚些時候計劃發布的Android 16,其源代碼依舊會按慣例公開,但在Android 17發布之前,AOSP相關功能不會隨著內部版本的開發進度得到調整了。
你說它開沒開源?開了。谷歌也明確強調,安卓不會成為閉源系統,仍會繼續發布新安卓版本的源代碼。
但這個源開得有點雞賊。
就像一個菜譜,開源就是我把菜譜公布出來,所有人都可以拿去用,但條件是:只要你在這個菜譜上做了改良,你也必須得公開。
如果你改良得好,就會有很多人用,如果你改良的不到位,還會有很多人在你的基礎上做新的改良。而如果有一個大廚,對這個菜譜的改良很多,被采納得也多,那么我們就說它貢獻很大,這就是開源社區里的“貢獻度”指標。
舉個例子,在安卓的開源分支里,華為的貢獻度有相當長一段時間里都排在第一位,遠超包括谷歌在內的其他開發者。
但如果谷歌只做內部開發,再公布版本發布,那么整個技術演進的過程就變成了黑盒,貢獻度有時候都不好評判了。
以前的開源是群策群力,走的是群眾智慧路線。你是使用者,也是改良者,你能享受所有人的開發成果,所有人也都能享受你的開發成果,最終達成“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效果。
現在的開源不好說了,有可能走的是谷歌白嫖群眾智慧路線,你是使用者,也是改良者,但谷歌一個大版本發出來,所有人享受的都是谷歌的開發成果。很難講最后是人人為我,還是人人為谷歌了。
二、溫水煮青蛙式“封閉”,谷歌早有預謀
開源的核心在于分享想法和成果,這個想法甚至未必是成熟的,但它可以由不同的人去完善,最終達到一個比較好的結果,并且所有人都能看到有誰在其中做了貢獻,做了多大的貢獻。
但谷歌這一操作,有些事就多少有點變味了。
從影響上來看,手機廠商們的天,當然是塌不了的,但推演未來操作系統可能帶來的進一步掣肘,也很難說有多樂觀。
這些廠商大多早就已與谷歌簽訂了各類授權合作協議,新政策不會影響他們獲取最新的Android源代碼,進行系統更新與迭代的開發,C端用戶用戶在使用過程中也不會感受到明顯的變化。
但從長遠來看,此次調整并非突發奇想,而是谷歌長達十五年戰略的延續:
從2010年,谷歌在Google Play推出語音操作功能,并AOSP中停止了搜索功能的更新開始,這種策略就已經在實施了。那之后,相機、音樂、鍵盤等一系列原先作為基礎功能,在AOSP上更新的組件,紛紛被分割出來,更是一個信號。
谷歌將開發力量全面轉向內部分支,意味著這種策略的推行,達到了一個關鍵性的節點。安卓已經從一個“開放的公共平臺”,變成了一個“受控的商業工具”。也許以后安卓還會“開源”,但此開源就非彼開源了,谷歌的主導性會越來越強,廠商的自主性則會越來越弱。大型廠商需要警惕對安卓的過分依賴,任由安卓這樣下去,可能未來會被卡得非常難受。
對安卓的脫敏和脫鉤,尋求自主可控操作系統,實現操作系統的國產替代,已經到了必須提上日程的節點。
而比大型廠商更加迫切需要改變的,是普通開發者和中小硬件系統廠商。
由于開源代碼要在Android大版本發布之后才公布,第三方開發者無法及時跟進系統的新特性,可用代碼將始終滯后數周甚至數月。這使得他們在開發過程中,制作出來的系統、軟件、功能存在很大的滯后性,難以滿足市場快速變化的需求,開發成本也會相應上升。
簡而言之,過去依賴AOSP開發低價設備系統的廠商,比如各種錄音筆,電視,可穿戴設備如眼鏡、手環、小家電等設備的廠商,將會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系統更新可能會斷供,安全補丁可能會之后,產品競爭力和安全性、穩定性都會大打折扣。
固然谷歌這次舉動的實際影響范圍暫時還有限,但也已經反映出了谷歌對未來的判斷,和產業重心轉移的趨勢。
當前這一調整,每年可為谷歌節省數千萬美元的代碼合并成本。在如今競爭激烈的商業環境下,成本的降低意味著利潤空間的提升,谷歌通過這種方式,能夠將更多資源集中到更具商業價值的領域,這個領域就是AI。
通過將開發工具鏈內遷,谷歌迫使車機、電視等硬件廠商付費接入內部開發分支。這一策略也不新鮮,同樣的故事早就上演過。
我們以前專門寫過,微軟早年放任Windows盜版,以此獲取龐大市場份額,等到中國對Windows產生了依賴,微軟一招藍屏,鐮刀落下,就收割了個盆滿缽滿。
谷歌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強化了對安卓生態系統的控制,將更多廠商納入自己的商業體系中,實現商業利益的最大化。而在安卓占據全球移動設備80%份額后,谷歌的研發重心已悄然轉向Gemini等AI系統。
在谷歌看來,移動操作系統已從曾經的增長引擎,轉變為現金牛業務,走向相對封閉的策略,可有效提升存量業務的利潤率。就像曾經互聯網行業的巨頭,在業務成熟后,通過調整策略,鞏固自身優勢,谷歌無疑在為迎接AI時代的到來做準備。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星海情報局,作者:星海老局
本內容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虎嗅立場。未經允許不得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 hezuo@huxiu.com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172947.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