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飯是常見主食,很多人將剩米飯做成炒飯,但如果保存、食用不當,剩米飯也可能變成“致命殺手”。
01
什么是“炒飯綜合征”?
廣東江門50多歲的陳先生(化名)將冷藏了幾天的米飯做成炒飯食用,不久便出現腹痛、腹瀉、呼吸困難等癥狀。
被送至醫院時,他已嚴重休克,心臟、肝腎等臟器功能開始衰竭,經ICU醫務人員搶救,終于脫離生命危險。
經檢查,陳先生罹患的是由蠟樣芽孢桿菌引起的食源性疾病。這種細菌多見于室溫下長時間放置的米飯或炒飯中,因此,由其引發的急性中毒癥狀也被稱為“炒飯綜合征”。
起蠟樣芽孢桿菌食物中毒的食品主要為含淀粉較多的谷類食物,常見者為酒釀、隔夜剩飯、面包和肉丸等,但這些食物沒有引起感官的變化,使人們不易察覺,所以容易誤食。
“炒飯綜合征”分為兩種類型:
嘔吐型
蠟樣芽孢桿菌產生的嘔吐毒素易在米飯、面條、土豆等淀粉類食物中產生,需要在126℃的高溫下加熱90分鐘才能去除。
嘔吐型蠟樣芽孢桿菌中毒潛伏期為0.5至6小時,主要癥狀為惡心、嘔吐,嚴重時會影響人體免疫力,破壞肝臟細胞,造成多臟器衰竭。
腹瀉型
蠟樣芽孢桿菌產生的腹瀉型腸毒素,在45℃下加熱30分鐘,或在56℃下加熱5分鐘即可去除。
腹瀉型蠟樣芽孢桿菌中毒潛伏期為2至36小時,主要癥狀為腹痛、腹瀉。
02
如何遠離“炒飯綜合征”?
避免長時間放置。特別是米制品和其他易滋生細菌的食物,最好現做現吃。
妥善保存。可以先將食物放入食品保鮮袋或保鮮盒,再放入冰箱內低溫冷藏、短期保存。
注意個人衛生。勤洗手、保持廚具和餐具的清潔衛生,避免交叉污染。
03
這4類食物最好不要隔夜吃
春季氣溫逐漸升高,細菌也更易滋生,建議食物現做現吃,盡量避免隔夜食用,謹記冰箱不是“保險箱”。
海鮮
螃蟹、魚類、蝦類、貝類等海鮮都是高蛋白食物,隔夜后會出現蛋白質降解物,可能對胃腸道黏膜產生刺激,引起胃腸道不適,還容易損傷肝、腎功能。
綠葉菜
綠葉菜煮熟后,若長時間放置或儲存不當,易產生大量亞硝酸鹽。
浙江寧波食檢院曾做過實驗,發現芹菜、油麥菜、空心菜等綠葉菜經過炒制后,放置在25℃的常溫環境下保存,24小時后亞硝酸鹽含量達到驚人的0.1g/kg以上。通常成人攝入0.2g亞硝酸鹽即可引起中毒。
豆漿
新鮮豆漿不易保存,一般3至4小時就可能滋生大量細菌。建議豆漿煮完后及時飲用,避免隔夜。
銀耳、蘑菇等菌類
隔夜銀耳、蘑菇建議盡量不吃,泡發、儲存不當還可能產生黃桿菌毒素,食用后會出現腹痛、腹瀉等癥狀。
提示:
盡量避免食用隔夜食物
一旦食用后
出現腹痛、腹瀉等不適癥狀
應立即就醫
來源:人民日報
微信搜索關注“企業員工特別關注”社保服務平臺,快速查詢社保卡密碼,查詢養老保險、醫療保險、企業年金、住房公積金等個人賬戶余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