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公眾號,西風的羅盤,方能閱讀正文《東升西降,風向轉彎,如何熬到最后,成為通吃的那個?》
那天聊宏觀經濟基本面的時候,有讀者看了第五部分,留言感慨了一番。
他說自己年紀大了,講了很多很多他想那么做當中遇到的困擾。
我給他總結下,其實他說的是個普遍現象,就是所謂的年過三十不學藝。
這句話我也是半道上聽來的,2012年的時候,我剛從技術人員,從甲方的系統架構師,轉型為創業公司的市場團隊負責人。
我也是兩眼一抹黑,對市場一無所知的情況下要組建市場團隊。于是就招了一批在大廠做過5年以上銷售的老兵們來輔佐我。
其中有一個在海外工作過三十多個國家,有次我和他兩個人駕車跑客戶的時候,路上聊天,他說的原話。
年過三十不學藝。
我起初不是很理解,因為我是程序員出身的,我覺得年過三十仍然在不斷接觸新技術的程序員不是一抓一大把么。
但后來聽懂了,他的意思是說,你想要跨專業,跨行業的學藝,去接觸一個完全陌生的東西,是挺難的。
我細想想,他說的挺有道理。
因為當時,2012年時我的所謂跨行,實際上還是有橋梁的。
我畢竟前一年在甲方做系統架構師,業內所有甲方的大領導,都熟,行業也熟,技術也熟,供應商的老板們也熟。
什么都熟的情況下,即便我完全沒有做過市場,這種跨度也不是很大。因為也不需要我去做什么商務上具體細節的事情,有下面的人做。
那么再往前,2008年的時候,我一邊做碼農,一邊接觸金融,這個跨度就比較大了。
我后來回想,有長線投資,有中線投資,有趨勢交易,有波段交易,在那么多傳統的投資交易方式里面,我之所以選擇了高頻交易。
很大程度上,是我的出身決定的。
因為此前我是個碼農嘛,其他的那些傳統金融操作方式對我而言,沒有切入點,缺乏橋梁。
可能事后看起來它們更簡單,但對于一個碼農來講,有著太大的心理隔閡。
就好比你出國的時候,遇到一個會講中國話的,你也會不由自主的親近感加強,想要多聊幾句。
高頻畢竟是金融與計算機的交叉領域,我想這就是當年為什么我會不由自主的走向這個方向的主要原因。
其實08年的時候,教我金融知識的人是個傳統交易員,他完全不懂高頻,也完全不建議我去做。
但即便在這種情況下,我寧愿自己摸索,也會偏向高頻,就是這個原因。
我們很難完全騰空的狀態下走出舒適區,除非說新的區域和我老的區域之間有一個橋梁。
那么如果沒有這種天然的橋梁的話,那的確和我昔日那個下屬說的一樣,人年紀大了,是很難學藝的。
不過這里面又會產生一個新問題,那就是為什么年紀小的時候,就沒這種事兒呢?
我們小時候似乎什么橋梁都不需要,我們哪兒都去得,這又是為什么?
我仔細想這個問題的原因,是學習習慣帶來的。
我們一直以來的學習習慣是向上學,向比自己牛的人學,見賢思齊焉。
你最初的時候沒關系,你只是個小孩,誰都比你牛,你怎么學都可以,所以你哪兒都去得。
但隨著你的進步,你會發現漸漸地,你越走越遠,于是比你牛的人,往往是一些大咖,大佬。
我們站在對方的視角下想一想,當人有了地位之后,他還會不會教你一些最基礎的東西?
如果你有機會和巴菲特共進午餐,你可不可能問他一些最基礎的,比如銀行柜員們才會回答的那些問題?
不會的。
你知道,問了他也不會教你,因為他會不耐煩。
其實根本不需要到他這個層面,平常的工作中,有一些資歷的人,就已經不會回答你他認為是你自己可以搞定的事情了。
你比如當年我讀研的時候,請教過教授一共十來個問題,他每個都認真聽完了,但從沒有回答過我一次。
他不是不回答問題,因為我見過有些師兄弟的問題,他回答了。
我后來想,他不回答的原因,也很正常,因為那些問題,我稍微花點時間就能找到答案了。
他是導師,他不是保姆。
這就是我們自小習慣的學習方式里面的一個問題,就是等你到了一定的階段,你會發現向上學習,是解決不了你所有問題的。
實際上有些時候,你需要的就是不恥下問,你得去找那些不如你的人,但你又羞于做這件事。
我們把時光拉到2006年,那一年我在做實習生,可我不會編程,不會編譯,不懂腳本語言,甚至不會敲linux命令行。
這時候就很尷尬,按理說這些很基礎的事情,好比怎么使用電腦的事情,是你應該在讀書期間搞定的。
你本科期間沒好好學,你讀研期間也可以借著替本科生改作業,打平時分的權力,叫個師弟,手把手教你編程,花不了一星期的。
但你沒做,可能你忙于別的事情,可能你當時羞于問師弟。
你每天假模假式扮演教授的助手,你恥于讓師弟知道你連編程都不會,以至于傳揚出去。
那么到了公司里,就非常尷尬了。所有人都默認你會,可你偏偏不會。
算法你都會了,敲個命令行你反倒不會了。露怯之下,同事老板會不會懷疑,你其實啥都不會,連算法也不會呢?
所以我說那是人生當中非常痛苦的一段歲月,尬住了。
這時候我師父就真的是踏著七彩祥云,拯救了我。
他那個技術級別的人,CTO走后,他就是第二任的CTO,居然手把手教我C語言,教我怎么編譯代碼,怎么敲命令行。
而且他還得照顧我的面子,因為我是不懂裝懂的,他得假裝沒看破,在維護我面子的情況下,把這么基礎的東西給我補全了。
這樣的人和事兒,我沒有再見到過,我自己后來變成架構師,變成系統架構師,我也從來沒有指導過別人這么入門的事情。
很正常的,等你升上去了,你也要效率的。你不可能去給員工把屎把尿。
那是他自己的事情,他解決不了說明他不勝任。他不勝任就該換人。
所以我才說平生僅見。
這件事正確的解決途徑就一個,就是我第一次實習失敗,我被淘汰,回到學校后痛定思痛,找個本科師弟補一下短板,然后再申請實習,重新開始。
但是我運氣比較好,我師父拉了我一把,他充分信任我。他相信只是一些小問題,小誤會,小操作,花一個月就能補一下的。
可這種事情,在現實中,概率是極其低的。
于是就導致我前面說的那個問題,我們習慣了向上問,可是到某個階段之后,你想上問的那個人,他給你的指導,和你當下第一步要的之間,有一點差距。
這個差距,是只有不恥下問才能得到的。
你問了一個名廚,他告訴你一些燒菜的訣竅,后面會很有用,可是當下真正困擾你的點,在于你連煤氣灶的開關在哪兒都弄不清。
你問他,他臉色一變走了。
你只能自己試試,或者找個保潔阿姨問問。
如果你拉不下臉去問保潔阿姨,或者你也不想看到自己在廚房里狼狽且焦躁的樣子,那你可能就縮回去,回到舒適區把腦袋埋起來了。
于是乎你就會得出一個三十不學藝的總結,其實這只是一個理由,自我安慰的理由。
你能這么自我安慰也好,自我麻醉也罷,是因為當下的你過得還行。危機還沒有到頭上。
可危機一來,就是我那天第五個話題講的,獨根不活,你這棵樹就被連根拔起了。
我那天講的一個A帶很多B,或者一個B帶很多C,主根到其余的根,這中間的每一次生長鏈接,少說要三年。
也就是說,風真的來了,你的主根真的被拔出來了,真的曝曬在陽光下,你也就沒了生機。
你得在主根還好端端的時候,提前三年,就去做,那么風來了,你才會無縫切換。
可是主根好端端的時候,情感上愿意這么做的,往往是年輕人,他們一方面沒有思想包袱,另一方面位置太低。
他們向上學習的那個上里面,依然有很多基層人員。
可是等你年過三十,除非你能不恥下問,你能受得了下問時別人異樣的眼光。
否則,你想學點新東西,想讓自己這棵樹根深蒂固,盤根錯節,委實有些不容易。
不是事實上的不容易,是你心理過不過得去那一關。
關注公眾號,西風的羅盤,方能閱讀正文《東升西降,風向轉彎,如何熬到最后,成為通吃的那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