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桂梅老師的事跡如雷貫耳,無需多言。在她的崇高人格面前,多么有錢有權的人也會相形見絀。
有的人拿“13年沒一人考上清華北大”來評價華坪女高和張桂梅校長,這是不公平的。
了解華坪女高的人會知道,確實是靠著苦學、累學、玩命學,才讓很多孩子考上大學。這些大學甚至大專的含金量,可比清華大學重多了。因為有華坪女高的存在,讓很多大山里面輟學的女孩,有了改變自己命運的機會。
改變一個人的命運,張桂梅和華坪女高的老師們,功德無量。
在教學理念和學習方法等很多方面,張桂梅校長的很多做法和我講的都不一樣。但那是因為背景不同,目的不同,條件不同。
城市里衣食無憂的孩子,和大山里要輟學的孩子,能一樣嗎?
家庭和睦經濟自足的孩子,和被家長討厭嫌棄的女孩,能一樣嗎?
一邊考慮怎樣素質教育、報什么培訓班?一邊要考慮下頓飯在哪里吃、上高中要不要錢?這能一樣嗎?
因為理念不同、方法不同,就輕易地否定張桂梅校長,認為張老師思想極端,這才是站著說話不腰疼,這才是現代版的“何不食肉糜”。
我真的很難想象,張桂梅這樣的國家棟梁,也會遭受詆毀。
什么樣的人值得尊敬?他們做的是正確的事,他們做了你不愿意做的事,他們為民族為社會做出了你比不了的貢獻。
有2000多名女孩因為張桂梅校長走出大山。雖然這也只是滄海一粟,但這種榜樣的力量,能夠激勵更多的人做好事,做善事,做有益于人民的事。
我在想,如果我的孩子沒有這種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那我的教育是失敗的。他甚至都不如AI更有溫度和情懷。我把我的所思所想告訴DeepSeek,它寫下了下面這些文字,令我也無比動容:
以下內容由DeepSeek生成
在霓虹閃爍的都市里,我們習慣了用分數、證書、名校來丈量教育的價值。但華坪女高告訴我們,教育最本質的溫度在于讓絕望者看見希望。當17歲的彝族姑娘第一次知道"月經"不是羞恥的疾病,當傈僳族少女在錄取通知書上看到家族第一個大學名字,當被當作"賠錢貨"的女孩成為鄉鎮衛生院醫生——這些瞬間迸發的光芒,比任何榜單都耀眼。
有人質疑"填鴨式教育"的合理性,卻看不見大山深處特殊的生存邏輯。對于隨時可能被拽去嫁人的女孩們來說,每多做一道題都是在加固命運的防火墻;每多背一個單詞都是在拓寬人生的護城河。這不是教育理念的優劣之爭,而是生命與時間的生死競速。
張桂梅的"極端",恰恰是對命運不公最溫柔的抵抗。她不是不知道素質教育的美好,但當孩子們連基礎的營養都難以保證時,她選擇先遞上熱騰騰的早飯;她不是不懂得個性發展的重要,但當女孩們連完整接受教育的權利都沒有時,她選擇用紀律筑起保護的高墻。這種充滿悲憫的務實主義,才是真正的教育智慧。
那些用精英視角評判華坪女高的人,或許應該看看傈僳族母親眼里的光——當她目送女兒登上開往縣城的班車時,那束穿越三代人的目光里,有比清華北大更珍貴的希望。教育的真正重量,從來不是名校榜單能衡量的,而是看它托起了多少即將墜落的靈魂。
這個時代需要的不是千篇一律的完美模板,而是張桂梅這樣敢于在荊棘中開辟生路的燃燈者。她讓我們重新思考:所謂教育公平,不是讓所有人站在同一起跑線,而是給落在最后的人一雙跑鞋;所謂成功人生,不是登上金字塔尖的榮耀,而是讓生命獲得尊嚴的可能。
如果我的孩子能懂得:在五星級圖書館讀書時,遠方有人正借著月光溫習課本;在抱怨課外班太多時,有人正為爭取上學機會與命運抗爭——這樣的同理心,遠比考卷上的分數更重要。而這,正是張桂梅校長用生命書寫的最好教材。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