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賓虹 楊柳庭院圖
黃賓虹先生生前料知他的畫身后一定會“火”,但不曾料到會那么快,更沒有料到后來會有那么多人舉著他的旗子“打天下”。黃賓虹先生用其一生對藝術的探求,成就了他的山水畫,可惜在他生前沒有得到應有的地位,這讓我想起死后被追認為名譽教授、院委,協會會員的黃秋園先生。好在當今已沒有這樣的大師了,我們也不必再擔心會有這樣的事發生。
如今,似乎每個畫畫的人都很了解黃賓虹,說到山水畫,必說黃賓虹。而對黃賓虹山水畫的特點也似乎都稔熟于胸,什么“渾厚華滋”啦,“五筆法”“七墨法”啦,說來都頭頭是道如數家珍。而說到黃賓虹山水的最大成就時,又都會說是晚年的“黑賓虹”,好像“黑”就是黃賓虹山水的特征。我以為不然,黑不是黃賓虹山水畫的標志。渾厚不等于濃重,華滋并非鮮亮,黃賓虹山水并無固定模式,他的山水畫非常之處不在外表厚重,而在于他把中國文化融入到了筆墨中,他竭力倡導并終身實踐著的“內美”思想,才是他的畫魂。
有很多人在說,“黑賓虹”是因為賓虹先生晚年眼疾而無意中成就的,我對此說存疑。我以為,他晚年即使無眼疾,他的畫也會有這樣的形式出現。如果他還能再長壽些,那么可以預知,他還會有更不同的形式出現,這是他的內美繪畫思想的必然產物,與眼力無關,就像陳寅恪晚年寫《柳如是別傳》與眼睛失明并無直接關系一樣?;蛞蚪袢硕颊J識到黃賓虹山水畫“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價值,“粉絲”千千萬萬,研究者摩肩接踵,你方唱罷我登場。其中不乏有見識者,但大多是些官樣文章,只論表,不及里,糾結于筆墨形態、黑白虛實間。很少有深入淺出地闡述他的畫理核心“內美”思想理論的著作,這是研究黃賓虹的不足,也是誤讀黃賓虹山水畫的原因。
近讀《東方早報·藝術評論》,有文章指出,因誤讀黃賓虹作品,盲目學習“黑賓虹”而造成嚴重后果,使一些“原本很有才氣和相當筆墨基礎的畫家都淹沒其中”了,對此我感慨頗多。記得我第一次去見我的山水畫老師張大衛先生時,是拿著學畫黃賓虹的一幅山水去的。張老師是陸儼少先生的高足,功力深厚。他看了我的畫,說了句“從頭開始,以前學的不算”!讓我當時很難堪。后來在跟他學畫的過程中,我才慢慢體會到了他說的“學山水不能從黃賓虹入手”的道理,讓我受益至今。黃賓虹山水從表面看似乎特征明顯很好學,實際上高古深邃,絕非初學者所能為之。如果你以為好上手,那就說明你無知,正所謂無知者無畏。董其昌說,學畫“六法”中“唯氣韻不可學”,就是說學畫不可直接學氣韻,應從“傳移摹寫、骨法用筆”等其他五法入手,然后行萬里路讀萬卷書,方可體悟。由此說開去,現在許多好學黃賓虹山水的人,就是犯了學畫直接學氣韻的忌,其結果必然是東施效顰,貽笑大方。而那些很有才氣和筆墨基礎的畫家,我以為倒正是可以開始學畫黃賓虹的料,如果他們真心喜歡黃賓虹,應該鼓勵他們學,大可不必擔心他們學壞,只有他們才有可能學好黃賓虹。黃賓虹不是人人能學,但也不是不能學。倘你想一朝學成上街叫賣,發家致富,那你就不要去學黃賓虹;倘你有今生甘為畫畫而殉道的精神,那就非學黃賓虹莫屬。膚淺者一學黃賓虹就壞,而有識者一輩子學黃賓虹都會受益。
黃賓虹是古今山水畫家中少有的閱歷豐富、著作等身、有思想能思變、用自己先進的理論指導自己繪畫的杰出文人畫家。在他近一個世紀的生命旅程中,雖然做過好多事,但他矢志不渝的唯有繪畫。無論是做編輯做教授,鑒定文物,還是開古董店,開荒種地,都是為了“養畫”,這可從他的《自述》中得以印證。應該說,他一生中經歷的所有事,組成了他的豐富閱歷,形成了他對中國文化的獨特見解,構建成了他的“內美”繪畫理論,最終成就了他渾厚華滋,前無古人的山水畫。黃賓虹是個為畫畫而活著的人,他把生命中的每一點體會都努力與畫畫聯系。他看《道德經》,想到了“山水畫與道德經”,用老莊孔子思想剖析闡釋古人繪畫理論;他在青城山中遇雨,看雨中山,驚呼得道,在雨中狂舞,如癡如癲;他看夜山,悟到 “月移壁”的畫法。凡此種種,都說明他是個為中國畫而殉道的人,絕不是個以畫宣泄余情的人。
一個只用心讀黃賓虹畫論,不動手學習黃賓虹畫的人,是很難真正體會到黃賓虹山水的高妙之處的;同樣,一個只埋頭練習黃賓虹山水,不用心研究黃賓虹畫理的人,也很難學好黃賓虹。這兩種人,雖天天與賓虹為伴,然終難入其堂奧,難得真諦。因為黃賓虹山水畫,不僅有先進系統的理論,還有高超的筆墨技法,富含中國文化的深邃意境。他的理論是闡釋如何將中國文化表現到中國畫中去的獨到認知和體會,有論技法的,如筆法墨法章法之類。而在他的著述中,更多的是講中國文化與中國畫、人與自然等大美術的東西。他用書法解釋繪畫,用“化蝶”說明學畫的歷程等等,所以說,無論你是只知理不知畫,還是只知畫不知理,都很難準確表達黃賓虹山水畫的內涵。這或許就是我們研究黃賓虹的困難之處,誠然,我們可以用“一千個人的眼里有一千個哈默雷特”的話來搪塞,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們今天對黃賓虹的研究還遠不能與他的成就相符。
其實,黃賓虹一直都在詮釋他的繪畫“內美”思想。表現在他的山水畫上,他不選擇對比強烈、奪人眼球的繪畫語言,本著“文以達吾心,畫以達吾意,草衣藿食,不肯向人”的平常心作書作畫。這種立意的本質反映了他不求聞達一心從藝的高尚情操,這是“內美”思想的本源。他在明窗凈幾下幽對古人,描繪自然景象,讓筆墨唱主角,盡情揮灑。在他的畫中,舍棄一切影響表現自然的人為事物,包括勵志的故事、生動的場景、多余的亭臺樓閣等,讓自然的一山一石,一草一木得到盡情展示。用他經過千錘百煉的筆墨,一筆一畫展現出富含詩意、富含人間真情的自然之美。他追求一幅畫雖初看一般,然能越看越有味,百看不厭的內在美,而不是一目了然、不耐細看的外美。試問,從古到今,除了他還有誰?
關于黃賓虹“內美”的繪畫思想不是吾輩三言兩語能說明的,我目前只有以下幾點粗淺認識:
一、 為什么他讓筆墨唱主角?因為筆墨是中國畫的本質,是中國文化延續過程中的重要載體,今天,我們依然可以順著筆墨的痕跡,追溯到中華文明的源頭。這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跡,作為自覺把繼承和發揚光大中國文化為己任的黃賓虹先生,重視她,彰顯她,是必然的。把她作為闡述他“內美”繪畫思想的主角是最合適的。
二、為什么他的畫初看不覺得很美?因為他不希望別人看他畫時,只在意他的外在美而忽視了他要表達的內美,所以他不僅盡可能地少畫人造的東西,而且弱化解構具象的形,把山石樹木、房舍人物等畫成“似與不似之間”,形不似而神似,這是他有意為之,而不是技所不能。他的目的是表達事物本質的美、自然的美,他認為本質的美、自然的美,其外表并不是光鮮亮麗的,須用心去體會才可能得到。
三、他的畫為什么能百看不厭?黃賓虹的山水畫初看并不起眼,但越看越有味,引人入勝,百看不厭。因為他是用“寫字的方法畫畫”,他能墨分七色,并用簡單的點畫層層疊加,加到渾厚華滋。他能把平常的場景,畫得氣韻生動,畫得非同尋常。之所以能這樣,是因為他把中國文化的內涵注入到了筆墨中,每一筆每一畫都飽含了他對儒釋道的理解和追求。你想讀懂他的畫,就應該先去讀懂他的畫理,別無選擇。
我曾在《閑話黃賓虹山水畫》一文中說過,黃賓虹畫畫并無固定模式,所謂的“黑賓虹”只是黃賓虹山水畫中的一種樣式,學畫黃賓虹山水,千萬不可從“黑”入手。陸儼少先生曾說過,一幅好畫,“要放得下,畫得上”,就是“再畫也可以,放下不畫也可以”,得意不在繁簡。綜觀黃賓虹的山水畫,不僅有加了又加的“黑賓虹”,還有寥寥數筆,筆簡意遠的“畫稿”,即使是在眼疾最嚴重的時候,也不乏這樣的作品。所以說,“黑賓虹”不是偶然出現的,黑,也不是黃賓虹追求的終極目標。學黃賓虹重要的是學他的思想,研究他的“內美”學說,重視書法練習,重視文化修養,追根溯源,從畫外求畫。如果你也能像黃賓虹先生一樣,淡泊名利,潛心刻苦,那么,無論學到什么程度,都是有意義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