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部隊大院孩子從1968年初開始大批參軍入伍,一直到1972年底。五年之間,大院里上世紀五十年代中期前出生的孩子,基本都去部隊當兵了。1973年底的征兵季,到1976年初征兵季,大院孩子中,基本沒有參軍的。他們不是上山下鄉,就是去了工廠,或者在家待業。
這種現象,應該只有大院孩子們自己明白。現如今五十多年過去了,大院孩子一見面,都會互相問起各自的兵齡(參軍年份)。大多數人都會說自己是68年的、69年的、70年的、71年的、(72年未征兵)、73年的或者77年的。很少大院孩子說自己是74年的、75年的或76年的兵。這三年,對大院孩子的“參軍史”,絕對是一個空白。如果有大院孩子在這三年間參軍的,肯定是一個例外,而且肯定不是來自相當一級部隊大院的。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呢?當然與特殊年代特殊情況有關了。1973年大院孩子參軍(1972年底開始征兵到部隊),是風起云涌地大院孩子參軍熱潮的最后“落日余暉”。
1974年春季招兵時,正值“批林批孔”運動高潮,大院孩子參軍也受到波及和影響。大院孩子們當兵的夢想被現實沖擊,武裝部基本沒有在大院適齡青年中征兵,部隊帶兵的也沒有從大院孩子中帶兵回去。從這一個征兵季開始,大院孩子們幾乎都沒有等來參軍的日子。大部分人都隨著上山下鄉的洪流,來到農村,來到山區。
好在從1974年開始,上山下鄉政策有了巨大的變化:高中畢業生上山下鄉不用離家太遠了,一般都在本省或本地區農村插隊,像北大荒、西雙版納、新疆生產建設兵團這些邊遠地區基本沒有人去了;知識青年到農村不再分散地住在農民家里了,而是各個公社或大隊建立了知青點;農村各個知青點有專人管理,知識青年住宿吃飯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
大院孩子們也和社會上的知青一樣,開始在農村勞動。沒想到,1976年10月,“四害”被除。當年年底征兵季,大院里再次掀起參加熱潮。那一年,除了應屆高中畢業生(包括正在讀書的初中生和高中生),還有在家待業的,已經當了工人和上山下鄉知青的,都報名參了軍。積壓了三年的參軍熱潮,一下子爆發出來,武裝部征兵名額大大增加,帶兵的部隊干部超額完成了征兵任務。
1977年的兵(部分是1976年底到部隊的)里,大院的孩子走了不少,最小到最大的年齡相差近十歲。這就是如今大院孩子們碰上,77年兵特別多的緣故。
為提升可讀性,此文歷經加工與潤色。劇情演繹,僅供娛樂,萬勿信以為真,切莫對號入座。圖文素材皆源自網絡,若有冒犯侵權之嫌,請及時聯絡,我會第一時間修改或刪除,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