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7 日,北京與巴黎上演了兩場截然不同的外交大戲。一邊是中法外長在人民大會堂的歷史性握手,另一邊則是馬克龍在巴黎召集 27 國峰會的唇槍舌劍。當中國外長王毅與法國外長巴羅的手在中法國旗前交握時,誰也沒想到,僅僅相隔數小時,一場關于 "37 國聯軍" 的爭議正在大西洋彼岸掀起巨浪。
這次巴羅訪華選在了中法建交 60 周年的關鍵節點,又恰逢俄烏局勢微妙時刻。法國外長此行不僅參觀了北京語言大學的中法人文交流項目,更與王毅外長就經貿、氣候等議題展開深入磋商。值得注意的是,巴羅特意提及 "希望中國在烏克蘭問題上發揮更積極作用",這與馬克龍在巴黎峰會的表態形成了微妙呼應。
回溯歷史,中法友誼從來都不缺少 "硬核" 故事。1973 年,身患膀胱癌的周總理拖著病體陪同同樣癌癥晚期的法國總統蓬皮杜訪問大同,兩位領導人在云岡石窟前的對話至今令人動容:"十年太長,三年修好,我怕是看不到了。" 這種超越生死的外交情誼,正是中法關系 "獨立自主、高瞻遠矚" 的縮影。如今,當馬克龍試圖將中國拉入俄烏斡旋時,中法之間這種特殊默契再次成為國際焦點。
就在巴羅訪華的同一天,馬克龍在巴黎高調召開 "志愿者聯盟" 峰會,宣稱要組建一支 "37 國聯軍" 進駐烏克蘭。然而現實卻狠狠打了法國人的臉 —— 實際參會國只有 27 個,美國直接缺席,匈牙利、斯洛伐克等國更是公開唱反調。意大利外長直言:"除非是聯合國授權,否則免談!" 克羅地亞總統更是放話:"絕不會有一個克羅地亞士兵踏上烏克蘭領土!"
更尷尬的是,所謂 "維和部隊" 的具體方案至今仍是空中樓閣。英國《電訊報》爆料,英軍內部將此計劃斥為 "政治作秀",連北約秘書長呂特都坦言:"各方存在嚴重分歧。" 俄羅斯外交部則直接警告:"任何外國軍隊踏入烏克蘭,都將視為對俄宣戰!"
這場峰會暴露的不僅是援烏計劃的脆弱,更是歐洲戰略自主的困境。當美國冷眼旁觀、德國猶豫不決時,法國試圖扛起 "歐洲領袖" 大旗,卻發現盟友們各懷心思。西班牙首相桑切斯忙著推銷 "地中海方案",波蘭總理圖斯克一門心思盯著東部邊境,而波羅的海三國則在盤算如何最大化自身利益。
馬克龍曾夢想打造 "歐洲聯軍",但現實卻是:德國不愿出錢,東歐國家不愿出人,南歐國家擔心引火燒身。更諷刺的是,峰會召開前,斯洛伐克總理菲佐公開拒絕歐盟 2.5 億歐元的援烏攤派,理由是 "要優先保障本國醫保"。這種 "各人自掃門前雪" 的心態,讓 "歐洲戰略自主" 淪為空談。
在這場亂局中,中國的角色愈發關鍵。中法建交 60 年來,兩國始終在國際事務中保持著獨特默契。從戴高樂時期的 "外交核爆",到馬克龍時代的 "戰略自主",中法關系從未被地緣政治綁架。如今,當歐洲陷入 "援烏疲勞癥",美國忙于大選無暇他顧時,中國提出的 "和談路線圖" 正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
但中國也面臨著微妙平衡。一方面,中法經貿合作持續深化 —— 空客天津總裝線、大亞灣核電站等項目彰顯互利共贏;另一方面,法國在涉華核心利益問題上仍時有雜音。如何在 "戰略自主" 與 "現實利益" 之間找到平衡點,將考驗兩國領導人的政治智慧。
當巴黎峰會的喧囂散去,北京的春日依然寧靜。中法外長的握手照片登上熱搜,而馬克龍的 "37 國聯軍" 卻淪為笑談。這兩場看似無關的外交事件,實則折射出當今世界的深刻變革:單極秩序加速瓦解,多極化趨勢不可阻擋。對于中法兩國而言,如何在這場變局中守護友誼、維護利益,不僅關乎雙邊關系,更將影響整個歐亞大陸的未來格局。畢竟,在這個 "神仙打架" 的時代,保持清醒比盲目站隊更重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