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從未領兵打仗,卻憑借卓越的醫術和堅定的革命信念,在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他就是被譽為“紅色華佗”的傅連暲。
1894年,傅連暲出生于福建汀州的一個貧寒家庭。自幼目睹碼頭工友們患病卻無力醫治的悲慘狀況,一顆救死扶傷的種子在他心底悄然種下。中學畢業后,他憑借努力考入英國基督教會所屬的亞盛頓醫館,從此踏上醫學之路。學習期間,傅連暲勤奮刻苦,成績優異。畢業后,他成為汀州所屬八縣的旅行醫生,常年奔波于荒野之間,深切體會到了貧苦百姓在病痛面前的無奈與困苦,這更加堅定了他治病救人的決心。
1925年,傅連暲進入福音醫院。當時,正值五卅運動爆發,外籍人士紛紛離開汀州,憑借高明的醫術和正直善良的品質,他被公推為院長。在他的領導下,福音醫院的醫療水平和服務態度顯著提升,贏得了百姓的贊譽。
1927年,南昌起義的槍聲震動全國,也改變了傅連暲的人生軌跡。起義部隊南下廣東途經汀州時,許多戰士身負重傷。傅連暲不顧個人安危,挺身而出,積極組織救治工作。他聯系城內同行,發動學校師生,還四處租借病房,竭盡全力為傷員們提供救治。在這些傷員中,就有后來的共和國大將陳賡。陳賡腿部兩處中彈,脛骨骨折,膝蓋處筋骨被打斷,傷情十分危急。按照當時的常規治療手段,截肢是最穩妥的選擇,但陳賡年僅二十幾歲,他渴望繼續帶兵打仗,保住這條腿對他來說至關重要。
傅連暲被陳賡的堅定信念所打動,決定冒險采用保守治療方法。在抗生素奇缺的艱難條件下,他精心為陳賡接上斷骨,還把自己的牛奶送給陳賡補充營養。經過長時間的悉心治療,陳賡終于轉危為安,他的這條腿也得以保住,雖然落下了殘疾,但能夠繼續馳騁沙場。這次經歷,不僅讓傅連暲與紅軍結下了深厚情誼,也讓他看到了紅軍堅定的革命意志和為人民謀幸福的初心,他開始從心底認同并支持革命。
1929年3月,朱德、毛澤東率領紅四軍來到汀州城。傅連暲像之前一樣,積極救治紅軍傷病員。當時正值天花流行,他組織醫務人員為紅四軍全體指戰員普種牛痘,有效遏制了天花的蔓延。在與朱德、毛澤東的接觸中,傅連暲被他們身上豪邁樂觀的革命主義精神所深深感染,更加堅定了為革命工作的決心。此后,他利用福音醫院院長的合法身份,多次為紅軍提供情報和藥品、醫療器械,成為了紅軍在白色區域的重要支持者。
1932年,毛澤東來到汀州休養,與傅連暲有了更多深入的交流。毛澤東的遠見卓識和對革命事業的堅定信念,進一步影響了傅連暲。此時,福音醫院雖保留教會醫院身份,但實際上已成為紅軍的后方醫院。隨著形勢的發展,毛澤東建議將福音醫院改建為中央紅色醫院,傅連暲欣然同意。
1933年初,為了支持革命,他毅然放棄福音醫院院長月薪400銀元的優厚待遇,投身中國工農紅軍。他雇了150名挑夫,歷時半個月,將福音醫院的全部設備遷至瑞金,領導組建了中央紅色醫院,并擔任院長。中央紅色醫院占地2000多平方米,藥房、手術室、病房、實驗室、中藥房一應俱全,是中央蘇區時期規模最大、醫療水平最高的綜合性醫院。它不僅接診紅軍傷病員,還免費為群眾看病,成為了真正為人民服務的紅色醫院。
在艱苦的戰爭歲月里,傅連暲始終堅守在醫療崗位上,為革命事業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1934年秋,毛主席在于都突然病重,傅連暲接到消息后,立刻收拾急救藥品,背上醫藥箱,日夜兼程,跋涉百余里從瑞金趕往于都。當時他已人到中年,身患肺病、胃病,身體狀況不佳,但治病救人的急切心情讓他忘卻了自身的不適。抵達后,他迅速投入診斷工作。
由于當時條件簡陋,沒有顯微鏡、X光等設備,無法進行驗血和透視,他只能憑借多年積累的醫療經驗,通過聽診器聽診和詢問工作人員來掌握病情。經過仔細分析,他判斷毛主席患的是惡性瘧疾,并制定了治療方案。在他的精心治療下,毛主席的病情逐漸好轉,直至痊愈。大病初愈的毛主席立刻投入到為紅軍撤離中央蘇區的突圍路線作調查研究工作中。可以說,傅連暲在關鍵時刻挽救了毛主席的生命,為黨立下了大功。
除了救治毛主席,傅連暲還為眾多紅軍將領提供過醫療服務,朱老總、劉伯承、王樹聲等都曾得到過他的救治。他不僅醫術高超,而且醫德高尚,對待每一位病人都認真負責、關懷備至,贏得了紅軍將士們的尊敬和愛戴。在中央蘇區,他還創辦了中央紅色醫務學校,親自編寫教材并授課,培養了第一批紅軍醫務人員,為紅軍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1934年10月,傅連暲隨中央紅軍主力踏上了長征之路。長征途中,條件極其艱苦,缺醫少藥是常態,但他始終不離不棄,帶著“馬背上的醫院”,為受傷生病的紅軍戰士們提供及時的醫療救治。他把行醫多年的積蓄全部捐給部隊,用于添置醫藥設備。為了保障戰士們的生命健康,他不顧疲勞,每天連續十幾個小時做手術,幾個通宵后,累得歪著身子倒地就睡著了,但醒來后又立刻投入工作,從未放下手中的手術刀。他的堅持和付出,讓許多紅軍戰士在傷病中得以康復,重新回到戰斗崗位,為長征的勝利提供了重要的醫療保障。
到達陜北后,傅連暲擔任中央總衛生處處長,負責整個中央的醫療工作。他繼續為黨的醫療衛生事業辛勤耕耘,不斷完善醫療體系,提高醫療水平。盡管工作繁忙,但他始終心系革命,多次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在毛主席和陳云的介紹下,他終于實現了自己的愿望,成為一名光榮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此后,他以更加飽滿的熱情和堅定的信念,為黨的事業奮斗。
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傅連暲一直奮戰在醫療衛生工作的第一線,為保障部隊官兵和人民群眾的健康付出了巨大努力。新中國成立后,他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后勤部衛生部第一副部長,1952年兼任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副部長、中華醫學會會長,并負責毛澤東等中央領導同志的保健工作。他長期擔任衛生部門要職,積極推動中西醫結合,普及祖國醫學,培養醫學人才,為促進中國人民身體健康和醫療衛生事業的發展做了大量工作。
1955年,傅連暲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他雖從未領兵打仗,但他在醫療戰線上的卓越貢獻,贏得了全軍和全國人民的敬重,這一榮譽對他來說當之無愧。
然而,傅連暲的晚年卻遭遇了不幸。在“文化大革命”中,他遭受林彪反革命集團的殘酷迫害。1966年,林彪利用職權對他進行毆打、游斗、抄家,并組織人批斗他所謂的“三反言論”。面對迫害,傅連暲沒有屈服,他在1966年8月29日給毛主席寫信,懇求毛主席救他一命。毛主席批示“此非當權派,又無大罪;應予以保護”,但林彪一伙仍不放過他。1967年11月8日,他在給后勤部黨委的信中無奈地寫道:“在毛主席批示‘對他應予保護’后,仍然遭受威逼迫害。”
1968年3月14日清晨,邱會作根據林彪“把他抓起來”的旨意,將傅連暲將軍和妻子陳真仁秘密逮捕,關入秦城監獄。在獄中,他遭受了無休止的審訊逼供和生活上的折磨。他堅決抗拒不實指控,說“我的情況毛主席了解,你們去問他”。由于身體虛弱多病,又得不到應有的治療和照顧,他的身體每況愈下。1968年3月29日,傅連暲含冤去世,死時手上還戴著沉重的手銬,兩腕部及肘部表皮脫落,結著黑紫色的血疤 ,火化登記表上沒有姓名,只有一個囚犯的號碼,他成為“文化大革命”中關押在秦城監獄的第一個含冤而死的高級干部。
1973年11月,經毛主席批示,并經解放軍總政治部批準,追認傅連暲將軍為革命烈士。1975年,中央軍委為傅連暲平反昭雪,恢復名譽。1978年11月22日,總后勤部在北京首都體育館召開萬人大會,公開為傅連暲夫婦平反昭雪,恢復名譽。先后兩次為同一個人平反,這在全國是首例,也彰顯了黨對傅連暲功績的高度認可和對歷史公正的追求。
傅連暲的一生,是為革命事業無私奉獻的一生,是為醫療衛生事業不懈奮斗的一生。他雖未在戰場上沖鋒陷陣,但他用精湛的醫術和高尚的醫德,在無硝煙的戰場上拯救了無數生命,為中國革命和建設事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