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訊社青海訊(記者保積來 通訊員 拜永基)春風拂綠互助山川,臺子鄉搶抓農時掀起備耕熱潮。站在海拔2800米的河湟谷地極目遠眺,臺子鄉的千畝設施農業區宛如銀色長龍盤踞山間,連片的鋼架大棚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棚內,千萬株蔥苗正以每日0.5厘米的生長速度拔節而上,青翠的葉鞘間凝結著高原晨露,仿佛在為鄉村振興譜寫綠色詩篇。
一株青蔥綠沃野,千畝銀棚富萬家
作為互助縣農業設施規模大鄉,臺子鄉依托884棟設施大棚,利用春季恰好的“天時”,將小小蔥苗做成了年產值近千萬元的“致富密碼”。全鄉80%大棚傾力培育優質蔥苗,通過“合作社+訂單+電商”模式,僅春季的蔥苗供應量可覆蓋周邊6個鄉鎮及互助縣城70%的市場需求,并延伸至西寧、海東等周邊地區市場。帶動就業1800余人,人均年增收1.2萬元。
設施筑基育新機,規模經營增效益
“去年4月底咱們塘巴村260棟大棚全負荷運轉,每天至少發出5車蔥苗!”站在育苗基地前,臺子鄉塘巴村黨支部書記段應財如數家珍。作為全縣設施農業“排頭兵”,臺子鄉構建起“三村聯動”發展格局:塘巴村發揮冷庫存儲優勢,下臺一村專攻早春茬育苗,下臺二村389棟大棚則打造晚秋茬供應體系。全鄉形成“統一供種、錯峰種植、梯次上市”的產業閉環,僅蔥苗單項產值預計可達900余萬元。
黨建引領聚合力,聯農帶農促共富
在鄉村振興的征程中,鮮紅的黨旗始終飄揚在田間地頭。臺子鄉建立“黨支部+合作社+農戶”三級聯動機制,創新實施‘黨員培帶’工程,將全鄉13名種植能手發展為黨員,帶動21名黨員成為技術骨干,黨員示范棚畝均效益比普通戶高18%。正在棚內忙碌的黨員武孝花夫婦算起經濟賬:“今年承包了13棟大棚,扣除成本第一季度蔥苗預計凈賺19萬元,比外出打工強太多了。”
蔥葉輕搖,奏響富民強鄉的動人樂章;棚膜閃爍,映照鄉村振興的壯美畫卷。互助縣臺子鄉正以“蔥”勁十足的拼搏姿態,在河湟谷地鋪展“設施農業強、農民腰包鼓、鄉村氣象新”的錦繡長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