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山竹
常說“看見即療愈”,可是,明明是在與人對話,為什么有些人卻聽不見、看不見對方?
在評判里就是“我執”,就被“小我”控制
內心有評判,“小我”就占據你的內心,就容不下別人,把“小我”放大了,周圍的人事物就看不見了,聽不見了。
在我老家,一個家里的老大,弟弟們都指望他能像老大一樣起表率,尤其是在孝敬父母方面,在弟兄共事方面。但是這個大哥一直被弟弟們評價“自私“。今年這位大哥80歲了,新春佳節之際突然開始在家庭群里問候弟弟弟媳及侄子侄女,每一家都點到。每個人都祝福一下。
我突然對生命心生敬畏,一個人到了80歲才生長出“我”以外的東西,眼里看見別人!這何嘗不是值得慶幸的呢!
我越發堅信,依靠外力、勸說、講理改變一個人,是無濟于事的,只有他自己心中升起慈悲看見他人聽見他人,才是他發自內心的。
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也無可厚非,如果說他很“自我“還算恰當,如果說他”自私“,進行道德的評判是沒有必要的。而且我們不能把一個人定格在”自私“的位置,因為每個人都在變化中。世界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當去評判一個人,就是把一個人定格在你認為的某個狀態,那個狀態,又何嘗不是你最最討厭的投射出去的自己的一部分呢?
未分化
春節回家第一頓飯,就發現筷子放在碗沿上,如果不小心滾落,就很容易咕嚕咕嚕直接滾到地上。
我說,爸爸這筷子下次要買一頭是方形的哪種。
爸爸說,你買呀!
我笑著說,我買了你會坦然接受嗎?
爸爸氣鼓鼓地補了一句,誰也別隨便給我買東西,買東西要經過我同意!
我說,所以呀,我私自買回來,能保證你不爆炸嗎?
又說,爸爸,我并不是在評判你什么,我只是說這樣的筷子不太方便,你這么大的情緒,把自己和筷子的好用不好用綁定在一起了。但他依然還是氣哼哼的。
看明白其中我和我爸那種種心態運作模式了嗎?這是對我和我爸的雙重束縛,買不買,我們都不舒服。
之前我是不敢挑戰的,覺得不舒服,卻不知道為什么。面對爸爸的這種反應,我忍不住會自我否定,我是不是不尊重父親,本來圓頭筷子也沒那么不方便,不必因此破壞老人多年的習慣,據這樣自我否定,不知道什么時候會說錯話,引起彼此不悅。這是家庭中父母和子女“未分化”的表現,
其實,我觀察到筷子不方便,不聲不響買回來,可以;對爸爸覺得我買新筷子就是攻擊他、否定他,只要爸爸的反應沒有超過某種限度,我可以不露聲色,相信自己確實是為了爸爸好,爸爸即使生氣可以忍一忍;也可以看見而完全不吱聲,容納筷子叮叮當當掉下來滾來滾去……哈哈,事情有一百種答案,我們有足夠的彈性有足夠的容納度,就是自由的。
想做到足夠完美,害怕失控,所以控制
回到老家,回到我原來生活工作過的地方,要去拜見一些親朋好友。一個小學同學的弟弟,因為流感白肺了,51歲,在年前不幸離世,我們提前不知道,大年初一去拜年,也沒有注意門口沒有貼對聯,就敲門而入,過后才知道很不妥。但是也能夠安慰自己,哪怕我去了會勾起他們的傷感,傷心哀悼也必然是一個過程,我的到來或許也幫助他們在這個與親人告別的過程中,完成哀傷的過程。
結果初二回到娘家,父母提前知道了這件事情,我懷著非常感傷的情緒提起的時候,爸爸突然跳起來,你為什么去他們家不跟我們說一聲?因為是世交,大概是爸爸覺得錯過了應該到場的事情,想彌補,因為我沒跟他們說,似乎錯過了一個很合適的彌補的機會。
我說,我要去串個門,我熟悉的環境里交往人,每一個都要跟你報備嗎?不太可能吧,但是我爸爸堅決不會承認自己反應過度了,還是氣哼哼的。
你看,這就是不但把別人定格在一個位置,也把自己定格在一個位置,其實一個人有彈性的話,發現自己不對了,是可以坦然承認的。
我發現我大概是從小就在保護著父母的羞恥心,他們知道如何保護、承載孩子的情緒嗎?不可能做到,因為他們還呆在害怕出錯的狀態,需要拼命證明自己。
以前我經常會奇怪,為什么我似乎也沒有經歷什么嚴重的創傷性事件,但卻是力量無法向外釋放,很多壓抑和委屈呢?為什么經常不知所措?現在終于知道了來龍去脈。
現在終于到了可以跳出來看清這些游戲,也可以不再受任何綁架和傷害,也不會被情緒被評判所左右了。
一個人為什么不能向前走?總是滯留在過去的創傷里?因為有很多束縛、委屈、憤怒在,就會在原地打轉轉,就會問各種原因,被動卷入現實事件所糾纏,沒有跳出來的能力。當能夠跳出來回看這些模式,我們自然可以甩開它們昂頭向前走。
所以,在我的陪伴過程中,當一個來訪不斷回溯過往,我們要有足夠的耐心,等待他有向上的力量,咨詢師太急于揭露、面值和解釋,這會造成新的傷害,會導致脫落。咨詢師需要有等待的耐心,就象一個80歲的哥哥終于可以看見弟弟弟妹了。靜待花開,真的不是說說的,你沒有看見聽見他人的能力,總會把自己的執念植入他人 。
如何更快的走出被動狀態,發展出獨立的自我?
經常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1、我可以真實面對自己的內心嗎?
2、我能夠做到內外一致嗎?說的和想的是一致的嗎?
3、此刻我能做什么?
當你夠足夠慢下來,就像汽車從120邁放慢到60邁、40邁,你就越來越能夠看清楚舊模式是怎樣運作的了。駐足當下,面對過往,讓自己觸發情緒、恐懼時,多一點耐心,慢下來,足夠慢,問自己這三個問題。真誠面對自己的內心,想到就去做,達到內外一致,就會少很多糾纏。
只有做了才能夠看到真相,才能夠跳脫出來。
當然,做到不容易,慢慢覺察,有回看,也要一路向前。
封面圖源:Pexels
作者簡介:
山竹
從事中小學教育20余年,學習心理咨詢5年,曾參加浙江大學心理咨詢技術高級研修班培訓
有豐富的自我成長、陪伴存在心理問題的孩子和家長的經歷,并有帶領心理團體的經驗
掃描二維碼后可選擇作者預約陪伴,編號pb0507
陪伴者預約方法:關注渡過公號,點擊公號菜單-專業服務-渡過服務,進入渡過小鵝通頁面后,點擊“陪伴傾聽”,選擇陪伴者后按要求操作即可。
傾聽患者心聲,了解精神健康知識,探索青少年抑郁解決方案,關注獲取更多幫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