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明珠曾多次吐槽小米,說小米是“貼牌廠、小偷、騙子”,前不久還內涵說:“有人靠炒高股價成了首富,但你看給股民分了多少錢?”
董明珠的諸多言論,很明顯就是在刻意針對小米,有意貶低雷軍,因為雷軍確實在前段時間因小米股價上漲,而登頂首富位置1個小時。
但說實話,董明珠作為上市公司老總,如此論調去諷刺貶低另一家上市公司老總,多少有些不合適,沒有作為老總應有的格局。
不過從小米和格力兩家公司的財報數據中,我發現了董明珠不留情面的根本原因,就是格力賺到的錢要遠超小米,論凈利潤小米確實差了很多。
所以董明珠說“有人靠炒高股價成了首富,但你看給股民分了多少錢?”,言外之意就是自己給股民分的錢更多,自己更厲害。
誰賺的錢多誰就有話語權,2024年小米營收達3659億元,接近格力兩倍;而格力據估算2024年的凈利潤竟高達310億元,仍領先于小米的272億元。
這種營收與凈利潤的巨大差異,反映了兩家企業截然不同的業務結構和經營策略,也反映了格力在空調業務上有著非??捎^的利潤回報。
從盈利能力看,格力保持著傳統制造業的優勢,凈利潤率基本保持在15%以上,小米2024年的凈利潤率只有6.47%。
目前小米的業務版圖,已從最初的智能手機擴展到包括IoT與生活消費產品、互聯網服務和智能電動汽車在內的四大板塊,但始終保持著比較低的凈利潤率水平。
雷軍曾強調,小米的硬件綜合凈利潤率永遠不會超過5%,放在今天來看依然成立,因為算上軟件和廣告的凈利潤,加在一起小米的凈利潤率也不過6.47%。
可見小米在硬件上賺取到的利潤確實很低,能夠有2024年272億元的凈利潤,主要還是得益于小米已經在各個領域形成了規模。
小米的營收遠超格力,而凈利潤卻低于格力,是互聯網生態型企業與傳統制造業巨頭在商業模式、盈利邏輯和發展戰略上存在的本質差異。
小米走的是“硬件+互聯網+新零售”的生態化擴張道路,而格力則堅持空調主業的專業化深耕,這樣直接決定了它們的營收結構和利潤水平。
如今小米已成功構建了獨特的生態系統,智能手機作為流量入口,帶動IoT設備、汽車和互聯網服務,多元化布局使小米能夠觸達不同消費場景,未來前景更樂觀。
格力代表的傳統制造業,讓格力能夠在空調領域實現規模效應和成本控制,維持較高利潤率,但同時也限制了整體營收的增長空間。
因為格力這樣的傳統制造型企業,很容易就會被小米這種構成了生態系統的企業給取代,就好比蘋果的出現讓諾基亞跌落神壇,特斯拉的出現讓傳統燃油車逐漸失去活力。
格力的主營業務是空調,占格力超70%的營收份額,為格力帶來了豐厚的利潤,但格力高利潤的傳統模式,很容易被小米取代,這也是董明珠不留情面的原因。
現在小米正加速構建“人車家全生態”的智能閉環,除了主營業務手機以外,各個領域都在遍地開花,包括格力主營的空調業務,小米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前不久小米財報發布后,雷軍還特意將空調成績發了一次,或許就是在間接回應董明珠的不依不饒。
接下來小米必定會在空調領域加大布局,未來買小米手機、小米汽車和其它產品的用戶,同時也可能會優先考慮小米空調,而非格力空調。
這種生態優勢是小米未來增長的核心動力,也是小米敢將硬件利潤率維持在地位的關鍵,一旦小米空調份額持續上漲,格力的地位也將被動搖。
綜合來看,小米與格力在凈利潤上的差異,其實就是兩種商業模式自然選擇的結果,無所謂優劣,只有適合與否。
如今已經邁入了數字經濟時代,企業的價值已不能僅用當期利潤來衡量,增長潛力、生態位優勢和顛覆創新的能力同樣重要。那么在小米和格力兩家企業之間,你們更加看好誰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