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條關于問界M7智駕事故的消息在圈內炸開了鍋。據說,一位自稱“第二屆華為智駕大師賽周冠軍”的車主在開啟NCA智駕領航輔助功能后,以120km/h的高速追尾了前方靜止的水泥泵車,結果車報廢了,人還受了傷。啥情況?一個智駕比賽的冠軍都能把車撞成這樣?我第一反應是:這不對勁啊!
接著鴻蒙智行App官方出來回應了,這事兒變得更有意思了。
咱們得明確一點,現在市面上所謂的“智能駕駛”都是輔助駕駛系統,不是自動駕駛。這兩者有天壤之別!輔助駕駛就是給你打下手,最終決策權和責任還在駕駛員手里;而自動駕駛才是真正接管車輛控制的全過程。
說回這次事故,從官方回應看,事發時車輛AEB確實觸發了,將車速從115km/h降到了64km/h。但因為一些“局限性場景”——對向車燈光、前方靜止工程車等因素,最終沒能完全避免碰撞。
講真,這答復挺專業,但對普通消費者來說,可能有點不夠直白。我來翻譯一下:夜間行車時,系統對靜止物體(尤其是形狀特殊的工程車)的識別確實是個世界級難題,不是華為一家的問題,特斯拉、奔馳這些玩家也都曾有類似事故。
但問題來了,車主自稱是“智駕大師賽冠軍”,按理說對系統的能力邊界應該比一般人更清楚才對。一個懂行的人,為啥還會在夜間以120碼的速度完全依賴系統呢?這里面有點讓人費解的地方。
車主聲稱沒感受到減速,但官方數據顯示從115km/h降到64km/h,這差距也太大了吧!要我說,這減速幅度如果真實發生,不可能感受不到。除非...當時駕駛員注意力已經不在駕駛上了?我只是猜測,不要打我。
這事兒讓我想起我之前測試各家ADAS系統時的經歷,很多廠家都反復強調:雙手要放在方向盤上,視線不能離開道路。為啥這么強調?因為系統再智能,也有識別盲區。
關于行車記錄儀水印丟失的問題,官方說是因為碰撞導致存儲介質損壞,雖然修復了部分文件,但水印信息因為加密存儲無法恢復。嗯...這個解釋在技術上是說得通的,但確實也少了一個關鍵證據。
我個人覺得,這次事故的責任劃分可能不是非黑即白的。一方面,夜間高速行駛時過度依賴輔助駕駛系統確實是冒險行為;智能駕駛系統的宣傳是否有過度承諾的嫌疑,也值得討論。
說句公道話,華為的處理態度還是挺積極的,沒有一味推卸責任,而是主動溝通,協助用戶處理事故,還墊付了醫療費用。這點必須給個贊。
這事也給了我們一個警醒:啥時候我們才能不再被“智能駕駛”這種營銷詞忽悠呢?L2級輔助駕駛就是L2,它不可能因為多了幾個攝像頭或者多訓練了幾個小時,就突然變成什么“L2.9999”。這不是科學,這是marketing!
智能駕駛技術確實在進步,但消費者對它的期望值也在被不斷抬高,這中間的鴻溝才是真正的危險所在。
無論官方怎么提醒“規范使用”,總有人會挑戰系統極限,這似乎是我們這個物種的天性。就像那些看到“小心地滑”的牌子反而想去踩一腳看看到底有多滑的熊孩子一樣。
最后說點實在的,如果你是問界M7車主,別被這次事件嚇到。正確使用輔助駕駛功能,它仍然是提升安全性和便利性的好幫手。但千萬記住,它就是個“輔助”,不是“替代”。
夜間高速行駛,特別是遇到靜止車輛、施工區域、異形車輛等情況時,一定要提高警惕,隨時準備接管。即使是120幀的攝像頭加超級激光雷達,也不如你那6000萬年進化來的碳基眼睛靠譜。
不管是什么牌子的車,都別把命交給算法。就算它宣稱自己有多智能,能拿多少個比賽冠軍,也不行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體健康!對了,你們覺得車企在宣傳智能駕駛功能時,應該怎樣拿捏尺度,才能既不夸大也不埋沒技術優勢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