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繁硅谷”在哪里?
他們為何把自己的工作稱為“甜蜜的事業”?
太空育種的甘蔗有何新特點?
我國的食糖產業會被“卡脖子”嗎?
帶著這些問題,總臺環球資訊廣播記者日前采訪了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中心的科研人員。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指出,深入實施種業振興行動,發揮“南繁硅谷”等重大農業科研平臺作用,加快攻克一批突破性品種。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中心主任闕友雄介紹,由于南繁基地在農業科技創新和育種方面的重要地位,這里聚集了大量的科研機構和高新技術企業,所以被稱為“南繁硅谷”。
闕友雄:“南繁”中的“南”指的是海南,這一地區溫暖濕潤,特別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和繁殖;“繁”就是繁殖繁育,包括新品種的選育或現有的品種改良,提高產量、抗病性和適應性。為推動我國農業現代化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尤其是種源自主可控,“南繁硅谷”作出了突出的貢獻。
闕友雄是一名“80后”,在福建農林大學讀本科時第一次接觸到甘蔗,從此與甘蔗結下不解之緣。
闕友雄:甘蔗是一種最為重要的糖料作物,是我們制糖的工業原料作物。我們吃的食糖,尤其白糖90%以上都來自于甘蔗,所以老師跟我們講,從事甘蔗事業又叫“甜蜜的事業”。這激起了我極大的興趣,后來持續地從事甘蔗科研的工作。
種業是現代農業發展的基礎,種子就是農業的“芯片”,一顆小小的種子背后蘊含著巨大的科技含量。
闕友雄:現在的南繁基地,基礎設施、科研平臺、政策支持都很好,人才薈萃,還有常態化的國際合作,生態環境也非常好。崖州灣國家實驗室是中國種業創新的總平臺,還有熱帶作物生物育種全國重點實驗室,它們是中國農業領域的科技力量。
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中心部分科研人員合影
闕友雄說,我國耕地資源有限,目前食用糖的自給率約60%,科研工作者的任務仍然很艱巨。
闕友雄:我們的使命就是在現有的耕地資源條件下,把單產提高,讓甘蔗里面含的糖分更高,從而提高食糖產量。大家放心,國家這么重視,我們在科技上有儲備,如果說哪一天它成為“卡脖子”的問題,我們通過耕地資源的調節,把人力資源等投進去,可以快速把食糖的自給率提高,這不是問題。
闕友雄說,之前的甘蔗雜交制種基地主要靠人工,現在采用了智能化技術,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闕友雄:這個基地里面甘蔗長得怎么樣,都有信息化、智能化的溫室控制,控制甘蔗的開花,它的光照、溫度、濕度等等,原來更多是靠人,現在是靠人的智慧。全基因組設計育種大量用到計算機,將我們國內甘蔗育種的數據收集起來,讓計算機告訴我們以前選對了沒有,用大數據分析哪些品種更好。
闕友雄介紹,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中心承擔著“為我國甘蔗糖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技術支撐”的使命。在甘蔗育種方面,通過常規雜交育種和航天育種,雙管齊下選育好的甘蔗品種。
闕友雄:2013年神舟十號飛船第一次搭載甘蔗種子進入太空,培育了甘蔗的新品種“中輻1號”。這個品種現在被證明綜合性狀更好,產量更高,糖分更好,對黑穗病、花葉病等的抗性也好,很適于機械化收獲。
太空育種育成的“中輻1號”甘蔗
鄒文會是中國熱帶農業科學院甘蔗研究中心和福建農林大學聯合培養的作物遺傳育種專業在讀博士研究生。她的主要研究方向是甘蔗育種,尤其是挖掘甘蔗抗病基因,從而改良品種,提升農業生產的穩定性。
鄒文會:在田間試驗的時候,我們經常要頂著烈日,在甘蔗地里來回穿梭,去統計它們的抗病性、株高、莖粗等這些關鍵指標,基本上太陽一曬,衣服很快就濕透了。每次看到試驗數據一點點積累,就覺得所有的辛苦都是非常值得的。我相信,隨著智能育種技術和精準育種方法的不斷進步,甘蔗育種的效率一定會越來越高。
鄒文會未來計劃繼續深耕甘蔗生物信息學分析領域,特別是在抗病基因篩選方面,爭取為甘蔗抗病育種提供更可靠、更精準的分子依據。
鄒文會:我希望能參與更多合作研究,和不同的研究團隊一起探索甘蔗的抗病機制。科研不是一個人的戰斗,只有多交流、多合作,才能推動農業科技進步,為甘蔗育種和農業的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
來源: 總臺環球資訊廣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