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氣候危機加劇與產業變革共振的今天,比亞迪以一份高含金量的《2024年可持續發展報告》,向世界交出了一份兼具雄心與誠意的答卷。
從“技術為王”的創新基因到“責任先行”的戰略布局,比亞迪用行動詮釋了何為企業的時代擔當——“比亞迪用實際行動踐行社會責任”,不僅是一句承諾,更是寫入企業基因的實踐路徑。
2024年,比亞迪將ESG提升至集團戰略核心,從頂層架構設計上為可持續發展筑牢根基。
在公司內部成立了董事會層戰略及可持續發展委員會,并任命首席可持續發展官。尤為引人矚目的是,比亞迪將ESG績效深度嵌入執行董事及高管人員薪酬考核,占比高達 10%,這一硬指標,足見其深耕ESG領域、打造綠色未來的鋼鐵決心。
在此基礎上,比亞迪還創新性提出了“DREAMS”可持續發展框架——綠色低碳、創新變革、平等機會、協同合作、誠信守正和價值共享。六大維度覆蓋企業經營全鏈條,構建起責任落地的系統性藍圖。
當許多企業還在ESG報告中堆砌數據時,比亞迪已用制度創新證明:責任不是點綴,而是企業生存的底層邏輯。
比亞迪的減碳之路有一份漂亮的科技答卷:其存量的新能源汽車累計純電里程超1500億公里,相當于植樹5.04億棵。全年節能改造項目新增410個,減少碳排放21萬噸。投資14.1億元實現三廢100%達標排放。
每一組數據背后,都是綠色技術對傳統工業模式的顛覆。 當這些技術不斷在為減碳賦能時,科技創新和工程師們的高含金量被具象化了。
在“雙碳”目標倒逼產業轉型的今天,比亞迪用事實宣告:技術創新是企業與地球共贏的唯一路徑。
比亞迪的底氣,也正是源于對技術創新的極致追求。 而技術創新的背后首先就需要舍得砸錢 。下面我們通過一組數據看看,比亞迪是怎么把錢花在刀刃上的。
公布的數據顯示,其2024年研發投入就高達542億元,占營收6.97%。這就是魄力和前瞻眼光的一種體現。
因為比亞迪深知,培養和吸納人才需要錢,而黑科技技術都是依賴人才去創造,所以公司光研發人員就高達12.2萬名。人才濟濟的背后,當然是碩果累累,根據公布的數據顯示:其目前全球累計專利高達59691件,授權專利35,837件。這不是冷冰冰的數字,而是數萬核心科技的結晶。
現在提到比亞迪,可能大家第一時間會想到,第五代DM技術、易三方平臺、兆瓦閃充技術、超級e平臺等,這些里程碑式的技術。
自從兆瓦閃充技術的發布,新能源汽車最后一塊短板也被補齊了。5分鐘就能補充400公里續航。很多時候,加油整個流程的時間,也達不到這么高效率吧?
而比亞迪能不斷上新顛覆行業的新技術,都離不開工程師們,攻克種種難關和不斷打磨。這些王炸級技術的誕生,不僅重新定義新能源汽車性能,更將行業技術標準推向新高度。
社會價值反哺:此前比亞迪啟動30億教育慈善基金,支持高校獎學金與新能源技術科普。2024年國內納稅510億元、上游供應商付款周期127天,優于行業平均水平、積極吸納殘疾員工,并推出員工0元持股計劃,金額超18億。從教育公平到產業協同,比亞迪的“責任半徑”不斷擴展。
這種“商業向善”的實踐揭示,企業的偉大,在于讓更多人共享發展成果。
面對未來,比亞迪以清晰的目標錨定責任航向。 中期目標:2030年運營碳排放強度降低50%;終極承諾:2045年實現全價值鏈碳中和。
為實現這一愿景,比亞迪規劃了全產業鏈協同降碳路徑:從綠電采購到動力電池回收,從生產工藝革新到供應鏈碳足跡管理,每一步都體現著“零碳未來”的堅定決心。
當一些企業還在碳中和目標前躊躇時,比亞迪已用時間表與路線圖證明,應對氣候變化,需要的是行動而非口號。
從深圳的一家電池工廠到全球新能源汽車領軍品牌,它的實踐告訴我們:可持續發展不是犧牲商業利益的道德負擔,而是企業基業長青的必然選擇。
今天的比亞迪,正以“DREAMS”框架重新定義全球化企業的責任新典范。
在這條充滿挑戰的道路上,比亞迪用中國智慧給出了自己的答案:企業的終極價值,在于讓技術進步與人類福祉同頻共振。
未來,當更多企業加入這場責任革命,可持續發展的星辰大海,必將因中國力量的注入而更加璀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