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3月14日,是地球人拿圓周率當哏開玩笑的日子,大家說著π的段子,空氣中都是歡樂的味道。
3月14日這一天,是鎮江人紀念祖沖之的日子。
祖沖之算出圓周率的時候,史書上記載是擔任“南徐從事史”這個崗位上的。也可以說,是在鎮江推算出的π。
《隋書·律歷志》相關內容是這樣說的:
“古之九數,圓周率三,圓徑率一,其術疏舛。自劉歆、張衡、劉徽、王蕃、皮延宗之徒,各設新率,未臻折衷。宋末,南徐州從事史祖沖之,更開密法,以圓徑一億為一丈,圓周盈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七忽,朒(nǜ)數三丈一尺四寸一分五厘九毫二秒六忽,正數在盈朒二限之間。密率,圓徑一百一十三,圓周三百五十五。約率,圓徑七,周二十二。……指要精密,算氏之最者也。”
《隋書》中關于祖沖之大明歷的部分記載,從右往左豎讀
2000年,在祖沖之逝世1500周年之際,鎮江市在焦山桂花園、盆景園入口處,建立了祖沖之廣場。在祖沖之文化墻上,鐫刻著祖沖之雕像和圓周率成就。
王川老師也為祖沖之做過雕塑畫像。
祖沖之計算出的圓周率范圍為:
3.1415926<<3.1415927
即精確到小數點后7位。此外,他還得了被稱為密率的這個分數的圓周率,雖然只精確到小數點后6位,卻同樣讓人驚嘆。
直到962年以后,祖沖之的圓周率才被阿拉伯統治下的波斯數學家卡西改進。卡西利用了余弦函數的半角公式,簡化了計算,精確到了小數點后17位。而德國人奧托求得密率,則比祖沖之晚了一千多年。
我曾經有一個疑問,為什么中國的古人,要去計算圓周率?
后來知道,這是當時實際的工程需要,例如,在制作車輪時,需要知道在固定直徑的情況下,車輪的周長是多少,這就需要用到圓周率。
當然也是數學知識的傳承,圓周率對于古代工匠來說是一種秘笈,是低級工匠向高級工匠進階的標志。
祖沖之,原本就出生于一個高級工匠的家庭。
01
祖沖之的成材,重要原因是他的家族傳承及家庭教育。
祖沖之的曾祖父在東晉時官至侍中、光祿大夫,相當于宰相和國策顧問之類。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在南朝做官,祖父是大匠卿,掌管宮室、宗廟、陵寢等的土木營建;父親是“奉朝請”,這是閑散大官。古時稱春季的朝見為朝,秋季的朝見為請。
這個家族的歷代成員,大多對天文歷法頗有研究。這樣優越和淵博的家庭,學習氛圍又好,很容易把孩子朝高端知識分子方向培養。
所以很快,祖沖之在青少年時就有了博學的名聲。
25歲時,他被招進宋孝武帝創設的學術機構——“華林學省”,從事研究儒家的經典著作和一些專項領域。
單位發現來報道的這個小伙子有很強的數學能力,在運算方面簡直就是天賦異秉,很適合做科研項目,于是祖沖之又被招進“總明觀”(“總明觀”是當時宋國最高的科研學術機構,相當于現在的中科院)。
很快,祖沖之就成了“總明觀”里最年輕的教授,可以進入國家藏書室,涉獵了很多機密知識,如天文、地理、算術、機械制造……
這時,皇帝的第八個兒子劉子鸞,被封為新安王,擔任南徐州刺史這個重要崗位的領導職務。他的管理團隊里缺少科研類的人才,聽說了祖沖之這個年輕人非常有才,于是點名要祖沖之來協助工作。
經過一番人事調動的流程,461年,祖沖之來到了南徐州,就是現在的鎮江,在劉子鸞手下當了個“從事”,相當于州級長官的秘書。
461年到464年這段時期,祖沖之在南徐州(鎮江)任職,陸續擔任“從事史”、“公府參軍”等職務,盡管公務繁忙,但難能可貴的是,祖沖之沒有沉湎于官場,堅持了專業的發展。
祖沖之紀念郵票(圖片來源于中國數學教育網)
雖然只有短短三年多時間,但祖沖之科研生涯中最光輝的成就,就發生在這里。
他不僅在鎮江算出了圓周率,還主持搞了天文研發基地。
02
南北朝時期的鎮江(南徐州),是從東晉以來重要的兩大軍鎮之一。
荊州的江陵,和南徐州的京口,是東晉王朝最重要的兩個戰略重地,將這兩個地方掌控在手里,荊州和南徐州就能處于皇權的控制中。
宋孝武帝劉駿是一個很有手段的皇帝,他知道作為建康城的門戶,京口隨時掌控著南朝的命運。
對于京口的地理優勢,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里記載:“京口因山為壘,緣江為境;建業之有京口,猶洛陽之有孟津。自孫吳以來,東南有事,必以京口為襟要,京口之防或疏,建業之危立至。六朝時以京口為臺城門戶,鎖匙不可不重也。”
所以京口的軍事裝備、后勤供給這些影響戰斗力的事情,非常受高層重視。
影響國力最大的,是糧食問題。
南北朝時期,是中國農耕時代的發展時期,歷法就如同今天的作息表一樣重要,什么時候進行耕種都有嚴格的時間要求,播種不及時,就會影響這一年的收成。
經過實際觀測,祖沖之發現當時所用的歷法,是前人何承天所編的《元嘉歷》,歷法里有許多錯誤,比如日月方位距實測值已相差3度,冬至、夏至已差了1天,五星的出沒已差40余天。
于是,他開始了編撰《大明歷》歷法項目。(因為宋孝武帝的)
祖沖之將數學在編撰工作中,運用得淋漓盡致。
在《大明歷》的編纂中,通過精密的運算,區分了回歸年和恒星年,最早將歲差引進歷法,提出了用圭表測量正午太陽影長以定冬至時刻的方法,并采用了391年加144個閏月的新閏周,推算出一個回歸年為365.24281481日(一直到南宋的《統天歷》,才采用了比這更精確的數據)。
這部歷法,可以說是當時地球最科學的歷法。
462年,對自己充滿信心的南徐州公府參軍祖沖之,把精心編成的《大明歷》呈報朝廷,請求宋孝武帝公布實行。
宋孝武帝重視科研,但不懂科技。
《元嘉歷》和《大明歷》哪個好,他也不清楚,于是就在朝堂上讓懂歷法的官員對這兩部歷法的優劣進行討論。
經過探討,當時懂歷法的人都認為,對比下來還是《大明歷》更好。
有創新的思維,就有守舊的勢力,這時候,有個不是天文歷法知識專業出身的權臣戴法興,突然跳出來強烈反對。
戴法興開始找茬:“太陽的運動,有時快、有時慢,沒有一定的規律。”
祖沖之回應:“太陽的運動的確有快有慢,但卻有一定的規律,這是有事實為證的。”
戴法興還對“歲差”提出異議,認為“冬至所在”“萬世不易”,并給祖沖之扣上了“誣天背經”的罪名。
祖沖之對戴法興提出的異議,一一作了反駁。
由于辯論雙方的專業水平不在一個層次上,戴法興幾乎被祖沖之駁斥得下不來臺,最后氣急敗壞地說:“年輕人不講武德,跟老同志頂嘴,歷法就能隨便改嗎?”
祖沖之立場堅定:“我將古今歷法的優缺點做了研究比較,我的研究是有根據的,我們不能盲目信從古人,舊歷法既然有錯,就應該采用新的。”
在場的很多大臣都認為祖沖之是對的,又有一小部分大臣為了站隊戴法興而反對,現場比較混亂。
這時,皇帝的另一個親信巢尚之站出來做了工作總結:“新的歷法是祖沖之經過多年的論證制訂的,用這個歷法計算出來的月食情況與現實中的相同,可是用舊歷法推算出來的結果卻不符合實際情況。”
宋孝武帝經過考慮,決定在三年后的大明九年(465年)改換年號,并實行新的歷法。
464年,祖沖之被調到婁縣(今昆山)主持工作。剛上任不久,就得到宋孝武帝駕崩的消息,隨后,新繼位的皇帝把改換歷法的事放在了一邊。
后來等到改朝換代了,南宋朝變成了南齊朝,也沒實行《大明歷》。
后來的南齊也有人支持改歷,也是因為種種原因沒有實行。
直到祖沖之去世后10年,梁武帝將《大明歷》改了個名字,叫《甲子元歷》,頒行于世。
祖沖之銀幣1986年發行,面額是5元 ,重量22克。
03
479年,齊取代了宋,史稱南朝齊或蕭齊。
雖然改朝換代了,科技工作者還是特別受到重視。
在蕭齊王朝,祖沖之擔任了長水校尉,這是一個軍職,也是他一生擔任過的最高官職(四品)。
這個時期的祖沖之,研究重點放在了軍工產業方面,特別是機械制造方面,其中最突出的成就是重造了指南車、制造了水碓磨、設計了一種千里船。
指南車據說是黃帝對蚩尤作戰,發明了指南車來辨別方向。東漢的張衡、三國的馬鈞都制造過指南車,但早已失傳。
之前劉裕北伐,攻進長安后,得到后秦皇帝姚興的一輛指南車,但這輛指南車只剩下了一個空架子,內部機械已經毀壞了,一直放在宮中的倉庫里。
蕭道成知道祖沖之的能力,讓他重新制造一輛。經過細心推敲和反復運算、測試后,祖沖之重新制造出了指南車。
得到指南車的蕭道成非常高興,在御花苑里舉辦了一場“賽車會”:一輛指南車是全木料純手工制造,車子開動,不論向右轉還是向左轉,木人的手指總指向南方。另一輛,傳遞齒輪和機件等部件都是銅做的,比木制的靈敏度還要高,在場的觀者無不拍案叫絕。
指南車模型
千里船,又叫千里舩,一天能走一百余里。
水碓磨,是利用水的沖擊力量來帶動機械運轉的糧食加工工具,這種傳統的農具直到解放后有些偏遠地區還在使用。
水碓磨
祖沖之的成就不僅限于自然科學方面,他還精通樂理、對于音律很有研究。
有史料記載,“沖之解鐘律博塞當時獨絕,莫能對者”。(注:以上諸引言出自《南齊書》或《南史》中的《祖沖之傳》。)
另外,祖沖之還著有《易義》、《老子義》、《莊子義》、《釋論語》等哲學著作,可惜與他的數學書一樣均已失傳。
他的文學作品有《述異記》,在宋代的類書《太平御覽》等古籍中,尚可以看到此文的片斷摘錄。沒想到這位世界級的“理工男”,竟也是一位文藝青年,閑來喜歡寫神話小說。
至于他的兒子祖暅,則生卒年代不詳,只知他曾任太府卿,這是南朝設置的掌管金帛財帑的官職。
由于受家庭尤其是父親的影響,祖暅從小就對數學有濃厚的興趣,祖沖之的《大明歷》也是在祖暅三次計算的基礎上完成的。祖沖之的代表作、曾列入唐代數學教科書并流傳朝鮮和日本的《綴術》經學者們考證,有些條目是祖暅所作。至于球體積的計算公式,則應該是祖暅一生最具代表性的發現(如果是他發現的話)。
漢代骨制算籌,圖片來自wikipedia
可能我們現在覺得這些基礎數學很容易,但是在祖沖之父子生活的年代,連算盤都尚未發明出來。
當時,人們使用一種叫算籌的計算工具,它是一根根幾寸長的方形或扁形的小棍子,有竹、木、鐵、玉等材料。計算數字的位數越多,所需要擺放的面積就越大,籌算計算一次就要用筆記下結果,這樣就無法得到直觀的圖形和算式。因此只要有差錯,就只能從頭開始。
這也正是祖沖之父子難能可貴的地方。
1964年11月9日,為紀念祖沖之對中國和世界科學文化的偉大貢獻,紫金山天文臺將1964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命名為"祖沖之星"。
1967年,國際天文學家聯合會把月球上的一座環形山,命名為"祖沖之環形山"。
點擊分享:
看這些鎮江記憶,卻已淹沒光陰里!
挖掘鎮江的文化,讓它成為鎮江的名片,
如感興趣,關注一下“鎮江風情”這個號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