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3 月 28 日,成都郊外的核聚變實驗基地傳來震撼消息:我國自主研制的 "中國環流三號" 托卡馬克裝置,首次實現原子核溫度 1.17 億度、電子溫度 1.6 億度的 "雙億度" 突破,標志著中國可控核聚變研究正式邁入 "燃燒實驗" 新階段。這一里程碑式的進展,不僅讓我國在該領域躋身國際前列,更將人類對終極清潔能源的探索推向新高度。
一、從 "磁籠" 到 "火環" 的技術躍遷
作為我國規模最大、參數最高的磁約束核聚變裝置,中國環流三號自 2020 年建成以來便承擔著攻克工程化難題的重任。此次實驗中,科研團隊通過三大自主創新系統實現質的飛躍:
- 加熱系統:國內首套兆瓦級中性束注入裝置與 2.5MW 微波回旋管協同發力,將電子溫度推升至太陽核心溫度的 10 倍;
- 控制系統:基于數字孿生技術的智能調控平臺,實現對等離子體電流剖面的毫秒級動態響應;
- 診斷系統:國際首套三光柵精密光譜儀,以兩倍于同行的精度捕捉億度等離子體的微觀運動。
這些技術突破使我國在 "聚變三乘積"(溫度 × 密度 × 約束時間)這一核心指標上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為未來聚變堆連續發電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能源革命的 "鑰匙" 到手
核聚變被視為解決能源危機的終極方案,其燃料氘在海水中儲量可供人類使用數億年,反應產物僅為無害的氦氣。此次突破不僅驗證了高溫等離子體穩定約束的可行性,更標志著我國在可控核聚變領域進入 "燃燒實驗" 這一關鍵環節。正如總設計師鐘武律所言:"當等離子體進入燃燒狀態,意味著我們已觸及可控核聚變走向應用的核心。"
相較于傳統能源,核聚變具有能量密度高、環境友好、燃料無限等顯著優勢。若實現商業化,將徹底改變全球能源格局,助力 "雙碳" 目標達成。
三、全球競賽中的 "中國加速度"
從 1984 年中國環流一號首次放電,到如今雙億度高溫的突破,中國核聚變研究始終保持自主創新的加速度。2023 年,中國環流三號面向全球開放,吸引 17 國頂尖團隊參與;2024 年,獨創的超聲分子束加料技術成功立項 ISO 國際標準。這些成果打破西方技術壟斷,在國際核聚變領域樹立起 "中國標桿"。
目前,我國已制定清晰的技術路線圖:2035 年建成首個聚變示范堆,2050 年實現商業化應用。隨著裝置升級和材料耐輻照等難題的攻關,"人造太陽" 或將在不遠的將來照亮千家萬戶。
四、科技遠征的星辰大海
這場持續半個世紀的科學探索,正在中國科學家手中書寫新篇章。雙億度高溫不僅是技術突破,更是人類對清潔能源夢想的熾熱回應。正如中科院專家所言:"當第一縷聚變之光點亮城市夜空時,人類將徹底告別能源焦慮。"
站在能源革命的臨界點,中國正以 "人造太陽" 為引擎,推動全球能源轉型邁向新紀元。這顆東方升起的 "太陽",或將重新定義人類文明的能源版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