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談判的轉機逐漸來臨時,俄羅斯總統普京突然又出了狀況。
據多家媒體報道,普京在一次內部會議中,罕見地情緒失控,稱“俄羅斯80年來從未受到如此侮辱”。
他之所以如此生氣,是與近期俄烏沖突中的一系列襲擊事件密切相關的。
從本土遭遇襲擊到西方持續施壓,俄羅斯的困境不僅暴露其戰場上的短板,也為中國提供了深刻的經驗教訓。
那么,針對俄羅斯的襲擊到底有什么特別之處呢?
3 月 11 日 烏克蘭對俄羅斯莫斯科實施了大規模的無人機攻擊,導致眾多車輛損毀嚴重
這就要說一下所謂的“俄羅斯志愿軍”了。
那是在2023年3月2日,一支約50人的武裝小隊從烏克蘭哈爾科夫州出發,潛入了俄羅斯別爾哥羅德州,并突襲了格雷沃龍鎮。
該組織自稱“俄羅斯志愿軍”,成員主要為俄籍反普京人士。在這次襲擊中,5名平民死亡,11人受傷,2座橋梁和1座變電站被摧毀。
這是俄烏開戰以來,俄羅斯第一次遭到對手地面部隊的攻擊。
根據俄聯邦安全局事后調查顯示,襲擊者使用的是美制“標槍”反坦克導彈和土耳其TB2無人機,所以應該可以確認,這次襲擊的背后有西方的策劃。
盡管烏克蘭總統辦公室顧問波多利亞克多次宣稱“此事純屬俄內部問題”,但俄國防部截獲的無線電通訊顯示,烏軍情報總局為襲擊提供了實時衛星定位支持。
這一情況被俄媒《共青團真理報》公開,成為普京怒斥“北約已越過紅線”的關鍵依據。
事件發生后,俄軍雖然緊急向別爾哥羅德州增派第3摩步師,并在邊境20公里范圍內設置雷區,但這一切不過是亡羊補牢。
事后,普京勃然大怒,說此次事件是“對全體俄羅斯人的侮辱!”
而根據美國戰爭研究所(ISW)分析稱,此次“低強度滲透”能夠成功,暴露出了俄軍三大短板:電子戰系統無法阻斷敵方通訊、邊境監控存在盲區、預備役部隊反應遲緩。
無獨有偶,就在去年和前幾天,烏克蘭又多次對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發動了襲擊。
而最近的一次,烏克蘭動用的力量相當強大,有多達91架無人機。
這次襲擊不僅炸毀了不少民房和汽車,還讓俄羅斯平民陷入了恐慌之中。要知道,在衛國戰爭之后,莫斯科已經連續80年未曾受到過攻擊了。
如果從軍事角度上看,讓普京難受的事還不止首都被襲擊。烏克蘭的攻擊,從今年年初就沒有停止過。
在一月份的兩次無人機襲擊中,俄羅斯的航空工廠、化工企業和能源中樞都受到了打擊,甚至連被視為“國之重器”的圖160戰略轟炸機都受到了威脅。
明明主戰場上是自己占優,但是卻屢屢被對手偷襲得手,現在的俄羅斯到底是怎么了?
在烏克蘭的歷次發動的襲擊中,我們都可以看到無人機的身影。
這種武器雖然看起來速度慢,威力也不大,但是其靈活性和可操控性,卻是其他武器難以比擬的。
調查顯示,襲擊俄羅斯的無人機,有不少都使用的是中國大疆的Mavic 3框架。
它們搭載3D打印的聚能破甲彈頭,用開源的ArduPilot固件來導航,總成本非常便宜。
這些東西,都是烏克蘭以及他的那些支持者們,通過深圳華強北市場的“灰色渠道”,以“農業設備”的名義采購而來的,繞過了中國的出口管制。
也就是說,中國的民用無人機,已經開始在俄烏戰場上承擔戰斗任務了。
當然,俄軍也有自己的無人機,那就是大名鼎鼎的“柳葉刀”自殺式無人機。
但是由于自身的工業門類不足,俄羅斯武器上所用的芯片,還是當初從中國臺灣省和韓國進口的。
隨著制裁的加深,俄羅斯的無人機生產非常慢,在2024年的產量僅2100架,不足烏軍使用量的三分之一。
北約的報告更指出,俄軍的電子元件庫存,僅能維持6個月,用完就無法補充了。
而烏克蘭方面,每個月都能接收到西方援助的FPV無人機超3萬架。
戰場主武器的產量被別人碾壓,這也同樣是俄羅斯80年來的第一次。
從如今的戰場狀況上,我們能看出一個情況:俄軍的作戰模式,仍停留在“鋼鐵洪流”時代。
俄軍每天向烏軍陣地投擲數萬枚炮彈,但其中承擔主要任務的,仍不乏BM-21“冰雹”火箭炮等蘇聯遺產。
這種老舊武器雖能壓制對手,但是制導能力差、精度低,容易造成大量平民傷亡。
相比之下,烏軍通過北約援助的HIMARS火箭炮等精確打擊系統,以少量高精度彈藥就能摧毀俄軍后勤節點。
由此可見,俄軍在精確打擊能力上,與西方存在代際差距。
更值得關注的是,俄軍對傳統武器的過度依賴,已演變為結構性困境。
證據指出,俄軍前線士兵仍大量使用T-72坦克等老舊裝備,其信息化改造程度有限,在遭遇烏軍反坦克導彈的襲擊時損失慘重。
雖然在普京上臺之后,俄羅斯對軍事的現代化建設有了一定認識,但由于老蘇聯時期的“遺產”太多,導致他們一時轉不過彎來。他們在高精度武器方面,存在明顯缺陷。
證據顯示,其X-555巡航導彈和伊斯坎德爾導彈,雖在戰爭初期摧毀了不少烏方基礎設施,但后續卻暴露出制導系統易受干擾、零部件依賴進口等問題。
在西方切斷其電子元件供應后,俄軍導彈庫存正快速消耗,不得不縮減打擊頻次。
而且,由于工業門類不全,俄羅斯的那些新式武器,至今仍面臨著嚴重的產能困境,很難滿足戰場需求。
以無人機為例,俄軍在戰爭初期,主要使用伊朗的“見證者”,和自己的“柳葉刀”兩種無人機。
伊朗的“見證者”
自產的“獵戶座”察打一體無人機,直到戰爭第二年才規模化應用。
這些情況,都折射出俄羅斯在智能化武器上的滯后。
武器不夠,戰術來湊,這是我國軍事家的拿手好戲。但是在俄烏戰場上,我們卻看到,俄軍在戰術上也有短板。
至今為止,俄軍仍未能實現“技術-戰術”協同。
證據指出,俄軍的“匕首”高超音速導彈等尖端武器雖然厲害,但這些孤立的“技術亮點”未能融入作戰體系,反而因數量不足而無法成為戰爭的勝負手。
這與美軍“快速決策-精確打擊”的戰術理論,形成了鮮明對比。
當然,俄軍也在升級。
如今,他們已經組建了多個無人機突擊旅,配備了“海鷹-10”偵察無人機和“柳葉刀”攻擊機。
同時,他們還在沃羅涅日州建立AI指揮中心,利用“史普尼克”系統分析戰場數據。
2024年哈爾科夫戰役中,俄軍首次投入“Marker”戰斗機器人,其配備的9M133“短號”反坦克導彈對烏軍裝甲部隊造成了不少殺傷。
而且,他們也啟動了新的計劃,準備用中國生產的芯片來替代西方產品。
根據美國國防部評估認為,俄軍無人機與AI協同效率已達“北約標準的70%”。
俄羅斯如今在戰場上出現的所有問題,其實都出自一個原因,就是在工業上的嚴重“偏科”。
在軍事重工業方面,俄羅斯可以說獨步天下。但是,隨著戰爭的發展,高新技術、自動化和AI,正慢慢主導戰場。
而由于輕工業和信息產業的不足,俄羅斯時至今日,仍未能在新的戰場上有所建樹。
而相應地,中國卻在過去的三十多年里奮起直追,不僅抹平了和西方的技術差距,還隱隱有了超越之勢。
尤其是在無人機、機器人領域,中國還走出了一條以軍用帶民用、以民用促軍用的良性發展道路。
以至于我們的耿爽大使能夠在聯合國會議上霸氣地說出:如果中國向俄羅斯提供軍事補給,戰場形勢早就不是現在的樣子了。
很顯然,在新的時代中,我們已經領先。
對中國而言,俄烏戰場和當年的海灣戰場一樣,都是我們繼續前進、立于戰爭不敗之地的養料。俄羅斯“偏科”的問題,如今在我們的身上,已經完全看不到了。
當我們的軍隊完成新技術武器的更新換代之后,中國就會成為實際意義上的第一軍事強國。而到了那時,中國民族復興的大業,也就指日可待了。
參考資料:
1.襲殺or被反殺:無人機成為俄烏大戰奇兵——2024-05-16 13:34
2.俄稱遭遇今年最大規模無人機襲擊——光明網2025-03-11 17:2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