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沈戰役,為什么國軍打不過解放軍?
很多人總是忽略兩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提起遼沈戰役的勝利,很多人最為津津樂道的就是三個一流:
一是101的指揮能力是一流的。二是,解放軍戰士的個人素質是一流的。三是,中層軍官的執行能力是一流的。
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一點都沒錯。
不過,很少人提到另外兩個重要原因。
一是,東野的“重要裝備”優于國軍。
遼沈戰役初期,國軍新1軍、新6軍有美械裝備,包括湯姆森沖鋒槍、M1鋼盔等。
除此之外,國軍還曾配備坦克、裝甲車等??雌饋?,裝備不錯??!
既然這樣,國軍為何打不過?
因為解放軍擁有的火炮數量多于國軍,高達2370門,其中,重炮數量比國軍多100余門,迫擊炮是國軍數量的1.5倍?;鹋谶@個重要裝備優于國軍,對勝利幫助很大,因為可以遠距離殲滅敵人啊!
【要知道,二戰前后的戰爭中,絕大部分的士兵是死于炮彈爆炸,而不是各種“槍支”?!?br/>本來,國軍隊伍的整體素質要弱于東野,指揮員的能力也不如,加上火炮比不過解放軍,失敗就成了必然。
很多人認為東野是“小米加步槍”打敗敵人的,完全不是的。
二是,東野的后勤太出色了。
東野在東北能發展到百萬虎賁,就是群眾關系做得好,這導致后期補給能供應得上。
更為重要的是,蘇聯人走了,留下不少武器。張作霖父子和日本人掌控的兵工廠,成了我東野的重要武器和彈藥的補充來源。
這就不得了了。
更讓東野如虎添翼的是,遼沈戰役勝利后,東野繳獲國軍坦克160輛、裝甲車180輛,使東野首次在機械化裝備上反超國軍。
回頭看,三大戰役從東北開始,是因為東北地理特殊,不會腹背受敵,更重要的是火炮優于國軍,后勤補給優于國軍,如此,勝利的把握更大。
一句話總結,大規模面對面的攻堅戰中,如果武器裝備遠遠不如敵人,那么,取勝會變得非常艱難。好在,東野的火炮比國軍強,這成了東野的一個巨大助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