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瑞自研芯片:高薪搶人背后,車企的“燒錢”陽謀
3月28日,奇瑞汽車被曝啟動自研芯片計劃,核心崗位開出月薪13萬元、全年15薪的條件,引發行業關注。這一動作背后,既是車企爭奪智能化話語權的縮影,也暴露了傳統汽車行業轉型的焦慮與博弈。
奇瑞自研芯片的動機,直接指向降低成本。目前,奇瑞的智能化方案“獵鷹智駕”依賴華為、地平線、英偉達等供應商,單顆英偉達Orin X芯片采購價約500美元,高端車型需配備兩顆,硬件成本壓力巨大。以2024年銷量260萬輛計算,若全面普及高階智駕,奇瑞每年芯片采購成本可能超百億元。
自研芯片的盈虧平衡點被設定為年出貨量100萬片。奇瑞認為,憑借自身銷量規模(2024年全球銷量超260萬輛),完全有能力攤薄研發成本。若成功,單車智駕硬件成本或降低30%以上。
奇瑞的招聘信息顯示,其自研芯片覆蓋車載MCU(微控制器)和智駕SoC(系統級芯片),后者包含大算力芯片設計。NPU(神經網絡處理器)架構師崗位要求從零設計芯片架構,而非優化現有方案,表明奇瑞意圖掌握底層技術主導權。
值得注意的是,奇瑞對人才門檻極高:博士學歷、5-10年經驗、完整芯片前端開發能力。這側面反映芯片研發的技術壁壘——即便車企財大氣粗,專業人才稀缺仍是最大瓶頸。
奇瑞并非孤例。2023年吉利推出7nm座艙芯片“龍鷹一號”,蔚來自研5nm智駕芯片“神璣NX9031”,小鵬、理想等新勢力也在跟進。車企自研芯片的核心邏輯有三:
1. 提升軟硬件協同效率:通用芯片需適配多種車型,算力利用率低(通常不足70%),自研芯片可針對性優化,降低冗余成本;
2. 擺脫供應商依賴:英偉達、地平線等芯片廠商議價權強,車企易陷入“硬件堆料競賽”;
3. 打造差異化體驗:特斯拉FSD芯片、華為乾崑智駕均證明,自研芯片能實現功能獨特性(如無地圖自動駕駛)。
自研芯片的風險同樣顯著:
投入周期長:一顆車規級芯片從設計到量產需3-5年,研發投入動輒數十億元;
技術迭代快:若芯片設計落后于算法升級,可能反成拖累;
規模壓力大:年出貨量不足百萬片難以盈利,小眾車企或被迫放棄。
奇瑞的底氣在于其銷量規模,但2025年能否實現“智能化進入頭部”目標仍存疑。目前其智能化能力主要依賴供應商,自研團隊大卓智能此前因產品規劃失誤,未能兌現技術承諾。
車企自研芯片本質是一場豪賭:短期看,高薪招聘和研發投入會拉低利潤率;長期看,若成功則掌握核心競爭力,失敗則可能拖累整體戰略。
對消費者而言,這場博弈的結局將直接影響用車體驗——是更低成本的智能功能普及,還是因車企資源分散導致產品力下降?答案或許在未來3-5年揭曉。
(完)
本文綜合企業公開信息及行業分析,數據僅供參考。車企自研芯片能否突圍,最終取決于技術落地與市場反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