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里,我們常常看到這種用太湖石做的踏步,我們稱之為“澀浪”。
其實澀浪換一個說法,可以叫石階、踏垛,這樣你就知道了。
不過,石階、踏垛只能描述“澀浪”的部分功能,其深層的意蘊,在園林構建中所產生的詩畫意境是“石階、踏垛”所不能表達的。
澀浪一詞最早出現在明代文震亨的《長物志室廬》:“階……以文石剝成,種‘繡墩’……數莖于內,枝葉紛披,映階傍砌。以太湖石疊成者,曰‘澀浪’,其制更奇,然不易就。”
太湖石的紋理,像水浪一樣,拍打至臺階處,它相對于條石的踏步更加的自然,也多了一些趣味性。
留園五峰仙館前的澀浪層層疊掇,有四五層之多,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愈高愈古”之說,呈現出典雅古樸的美學氣質。
在偏側面之處立一塊豎石,打破規整的對稱感,不落俗套,富有變化,帶有自然界山石巖阿無拘無束的活力與靈動;其側又襯以書帶草數莖,于是館前頓添生機,正是“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之意,充滿畫意與詩情。
現如今,游園人踏過澀浪只認其為石頭,更甚少知此由來,因而更需要對其細加品讀。
澀浪,似園中的樹木花草一般,就地生長,渾然天成,似奔流,又非奔流,卻將人工與自然連接,衍生出不易察覺的人文之美。
說明|本文為詩意生活美學編撰,僅限交流學習,不做商用,感謝原作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