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今天我們要聊一個在洗澡時被嚴重忽視的身體部位——腳。
你是不是也是那種洗澡時只顧著洗臉、洗頭、搓腋下,最后水從身上流下來就算“順便洗到腳”的人?
別騙自己了,水流過可不等于洗干凈。
尤其是我們的腳——這個每天被鞋襪包裹、活動量巨大、但又總是被“沖沖就好”的部位,其實,是你全身最“人滿為患”的地方之一。
根據科學研究,你的腳,不夸張地說,堪稱“細菌養殖場 + 真菌生態保護區”。
所以,洗腳這事兒,得認真對待。
或許,你可能覺得腳頂多就是出了點汗,累了點、臭了點。
這么想可就錯了!腳底每一平方厘米的皮膚上,大約住著10,000到1,000,000個細菌,還不算上種類繁多的真菌。
打個比喻:你的臉是小區,腋下是公寓樓,那你的腳?直接是生物密度最爆棚的地下城。
特別是腳趾縫,簡直是微生物的天堂——溫暖、潮濕、不通風,微生物的五星級套房。
它們不光多,種類還特別豐富。比如:制造腳臭的頭號玩家——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平時是正常住戶,但免疫力一低就開始搞事的白色念珠菌(Candida);以及曲霉菌(Aspergillus)、隱球菌(Cryptococcus)、紅酵母菌(Rhodotorula)等等真菌大家族。
科學家甚至發現:人類腳部是身體上真菌種類最多的地方。
這就可以解釋為什么有人會腳臭了。
很多人都認為這是因為出汗,但其實汗本身并沒有味道,腳臭是細菌吃飽了在打嗝。
要知道,我們的腳底有著全身最多的汗腺,每平方厘米600個。雖然汗本身沒味道,但里面含有鹽分、葡萄糖、氨基酸、乳酸……這些就是細菌的“自助餐”。
其中,葡萄球菌尤其擅長將氨基酸分解成揮發性脂肪酸(VFAs),比如異戊酸——這玩意兒聞起來就是傳說中的“臭腳味”。
聽起來是不是很像某種奶酪?
沒錯,某些奶酪里的確也有類似的化學物質。所以“腳臭像奶酪”,是有科學依據的!
曾經有一項研究發現:每天認真洗腳兩次的人,腳上細菌數大約為8800個/cm2;而隔天洗腳的,能達到一百萬個/cm2以上。
所以問題不是“你會不會腳臭”,而是——你有沒有給細菌開PARTY的環境。
除了“尷尬的味道”,腳部衛生不當還會引發皮膚病、真菌感染、甚至更嚴重的問題。其中最常見的就是——足癬(俗稱“香港腳”)。
這是一種由真菌引起的感染,最愛扎根在腳趾縫之間,癥狀包括持續瘙癢,脫皮、發紅,開裂、流液,腳底起泡或糜爛等等。
而這些小問題如果不處理好,會進一步引發細菌感染,甚至造成蜂窩組織炎(Cellulitis),讓皮膚深層感染,治療起來比你想象中要麻煩得多。
特別是當你腳上有裂口、傷口,或者本身免疫力就低,或者你有糖尿病,那就更要命了。
糖尿病人群最容易出現的并發癥之一,就是足部感染和慢性潰瘍。
這是因為他們的神經受損,感覺遲鈍,不知道自己的腳破了;而且血液循環差,傷口愈合也慢,細菌一旦入侵,身體反應就不及時,因此耽誤治療。
因此,如果你身邊有糖尿病親人,一定要提醒他們,每天洗腳 + 檢查腳部狀態,是控制并發癥的關鍵。
就連英國NHS和美國CDC都明確建議:糖尿病患者應每日清洗腳部。
那么正確的洗腳步驟到底應該是什么呢?
首先,用溫水配合溫和肥皂洗腳,因為太熱的水會破壞皮膚屏障;記得用雙手或事軟刷認真搓洗,尤其是腳趾縫,洗完一定要擦干,不能留濕氣,并保持干爽、通風,這就要求襪子別穿太久、鞋子也要透氣。
至于多久洗一次,這得分情況,如果你是經常運動、腳容易出汗的人,建議每天洗;要死平時久坐不動者,兩天一次也可以,重點是洗得干凈、擦得干。
不過,凡事都有個度。
千萬別過度去角質,長期用熱水燙,使用強堿性抗菌皂,或是用力搓刷導致腳裂口,這些習慣都會讓腳變干、變脆、甚至容易感染。
皮膚上也有很多“友好菌群”,幫我們對抗有害細菌、維持皮膚濕潤。過度清潔反而把這些“正義之士”殺死,留下壞人逍遙。
特別提醒:腳上的繭和老繭,別拼命去掉。它們是你與高跟鞋、柏油馬路之間的天然盔甲呢。
總之,你對待腳有多認真,它就能帶你走多遠。
Ref:
https://www.bbc.com/future/article/20250321-how-often-should-you-wash-your-feet
文|閃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