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金角財經(ID: F-Jinjiao)
作者:Hayward
連續四年國內手機的銷量王vivo,官宣進軍家庭機器人市場。
3月25日,在2025 博鰲亞洲論壇上,vivo 執行副總裁、首席運營官、vivo 中央研究院院長胡柏山在演講中宣布,vivo成立了機器人Lab。
和話題度更高的人形機器人不同,vivo瞄準的是個人和家庭場景的消費級市場。未來將利用vivo在AI大模型與影像領域十年的技術積累,疊加vivo自研混合現實頭顯積累的實時空間計算能力,聚焦vivo機器人的“大腦”和“眼睛”。
作為“飯前甜點”,vivo率先秀出了當前階段的技術成果:vivo Vision混合現實頭顯。這是自vivo 2023 年年底官宣即將推出混合現實頭顯設備后拿出的首款產品,外觀科技感十足,采用了外掛電池設計,大概率也是目前主流的VST方案。
這是一枚投向市場的深水炸彈。
在頭部品牌都在尋找“第二增長點”的大環境中,vivo選擇了家庭機器人而非新能源車。政策扶持、市場熱炒,“造車”仿佛成為了政治正確,不僅科技公司染指,連家電、航空公司都要來摻一腳。
而機器人賽道,多少帶點“未來”屬性。雖然機器人題材也是最近半年的大熱,僅2024年11月單月人形機器人指數漲幅超過56%,多支相關ETF基金漲幅超過40%,熱潮還帶動了減速器、伺服系統、傳感器等核心零部件相關個股瘋漲,但“未來”這個詞就意味著,它沒法立即兌現價值。
是什么讓vivo堅定地選擇家庭機器人賽道?沒有如大眾的希冀去造車,vivo是不想做、不敢做還是做不了?
我們從蛛絲馬跡中,尋找答案。
1
藍廠更愛機器人
不怪大家訝異,在外界看來,vivo的確有一定的造車積累。
和其他科技公司一樣,vivo在車機系統、智能座艙領域早有建樹。vivo的Jovi InCar車聯網品牌和絕大部分的新能源車企都達成了合作,自動駕駛領域則擁有數量過千的專利。
vivo多年的供應鏈經驗、所展現出的全球供應鏈管理能力,可以為造車提供支持,特別是智能座艙和車載電子設備的開發。
同為手機品牌的友商入局汽車行業表現不錯,也為支持vivo造車提供了案例參考。作為2021年至2024年中國區智能手機的銷量王,vivo在全球60多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超過5億用戶,又不缺技術不差錢,被大家看好是人之常情。
但并不意味著每一個風口,都需要為它奮不顧身。
進入2025年,行業的共識是,新能源車的“大逃殺”開始縮圈了。
目前,中國新能源車市場活躍的品牌超過了100家,馬太效應明顯。行業內主流的價格戰,極大壓縮了邊緣車企的單車利潤。像比亞迪這樣的頭部品牌尚可以通過規模效應維持盈利,其他品牌的車只怕只會落得“降無可降”的地步。
疊加智駕大戰的激烈競爭、牌照審批、重資產投入等關鍵問題,新能源車對新品牌而言是一個有著“地獄難度”的市場。
再說了,目前市場上在售車型超過 400款,幾乎每一個價格段、每一個車型都有超過10款以上的車型覆蓋,消費者真的需要更多選擇嗎?
vivo就算真的入局了新能源車賽道,也未見得能為消費者提供足以改變生活的變化。而資源是有限的,將有限的資源投入到能真正發揮影響的道路上,顯然是更聰明的做法。
相反,機器人市場,特別是家庭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一片藍海, 2025博鰲論壇上,胡柏山稱“機器人會應用在家庭服務、養老、醫療健康、教育等多個領域,既能干好活,還能很懂你”,點出了vivo機器人未來核心使用場景:從產線走向家庭,最終成為每個人生活的伴侶。
這種設定,來自家庭養護領域未來巨大的需求。截至2023年底,全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2.97億,占總人口的21.1%;65歲及以上人口2.17億,占比15.4%,標志著中國已進入中度老齡化社會。
衛健委曾預計,到2035年,60歲及以上人口將突破4億,占比超30%,進入重度老齡化社會;2050年前后,老年人口峰值將達4.87億,占總人口的34.9%。
而按照設計,家庭機器人主要面向養老、育兒等關乎社會民生的領域,除了提供常規的物品傳送、家務協助、健康監測、危險報警等功能外,還有著提供情緒價值、心靈撫慰的愿景。
《“十四五”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也明確家庭服務機器人為重點方向,業內預計到2035年,家庭機器人市場規模或突破千億,成為家庭標配。
vivo選擇的家庭機器人之路,既是有迎合未來社會發展趨勢的正確性,也有為消費者提供實現更美好生活工具的必要性。
而想要打造多功能的家庭機器人,AI又是關鍵詞。
當前機器人產品的問題集中在環境感知和決策能力不足、運動精度偏低和AI的理解能力有限,和機器人搭載的端側大模型、環境感知技術與伺服電機、減速器、六維力傳感器等關鍵部件都有密切關系。
正好,vivo在AI交互和環境感知方面頗有建樹。vivo選擇不造車而是進軍家庭機器人,就是為了在自己的優勢領域“開花結果”。
2
無縫銜接的技術力
對于“為什么選擇機器人”而不是造車這個問題,vivo自己的答案頗有趣的。博鰲論壇中,胡柏山稱“機器人是手機行業的未來”。
他的理由是,手機作為最前沿技術的試驗田,實現了多項新技術的首次商業應用,全新制程的芯片、5G、AI、虛擬現實等等。而未來,在高新技術也會先在手機上孵化、成熟,最終孕育出能夠我們理想中的機器人。
因此,vivo選擇進軍機器人也有手機技能點能順勢繼承的考慮。vivo擅長的AI和移動影像,就被看作是孕育vivo家庭機器人的溫床。
vivo是國內最早一批擁抱AI的廠商,早在2018年就成了AI全球研究院,累計投入了超百億元,組建了超千人的AI團隊,覆蓋算法、芯片、通信等領域。
vivo最得意的AI產品藍心小V,它基于2023年推出的“藍心大模型矩陣”,涵蓋10億至1750億參數規模。vivo手機很早就在端側部署了30億參數的藍心端側大模型,積累了非常豐富的“端云協同”經驗,可以為日后家庭機器人訓練、部署端側大模型提供技術支持。
同時,每年穩定千萬級別的銷量也能為vivo在模型訓練、語料供給方面提供巨大優勢。未來作為機器人大腦的AI Agent必然需要前所未有的海量數據進行訓練,vivo現在就能打好基礎。
此外,AI對vivo的影響已經從獨立的App拓展到整個系統,手機影像也得到來自AI的強力支持,目前已形成“光學硬件+自研芯片+算法矩陣+生態協同”的全鏈路技術體系。
當前vivo的影像技術就是強大的環境感知系統。將影像技術復用到家庭機器人上,vivo就能為機器人打造強力的“眼睛”。
比如vivo自研的VCS仿生光譜技術、超感人像系統、蒼穹夜景系統等影像增強功能,在未來能發揮影像系統高速對焦、極強夜拍的優勢,最終能提高機器人在家庭的各個場景對人物的捕捉能力和環境感知能力。
藍圖影像芯片、異構計算架構等則能在機器人處理圖像信息鏈路提供幫助。目前最新的藍圖影像芯片V3+可以實現與CPU毫秒級的數據協同,功耗降低80%的同時性能提升35%。未來芯片繼續進化升級,可以降低家庭機器人在環境識別中的功耗,提高信息處理效率。
上面舉例的僅是vivo在AI、影像領域技術的冰山一角。去年vivo還展出了6G原型機,6G網絡擁有更高上限的數據吞吐量、更低的延遲、更穩定的信號。如果說手機是家庭家庭機器人的橋梁,那么6G就可以成為鏈接橋梁的強力鋼纜。
毫秒級的響應速度,讓能夠家務協助、健康監測甚至情感陪伴的家庭機器人成為自己在千里之外的“遠程助手”,將手機和機器人的使用場景緊密相連。
相比造車,家庭機器人賽道能復用的技術更多,切入更加絲滑,讓vivo的技術亮點盡情揮灑,也擁有更加廣闊的想象空間。
3
藍廠不自己“造”機器人
盡管vivo將會提供大量技術用于機器人研發、制造,但嚴格來說,這次vivo不“造”機器人。
胡柏山在博鰲論壇中并沒有提到除了深耕機器人“大腦和眼睛”之外的消息。一貫以來vivo都不強求實現整個供應鏈上下游環節的“全掌控”,這是對供應鏈的信任,也是促進行業繁榮的哲學。
vivo以技術入局,只做自己擅長的部分,將機器制造交給最熟悉的供應鏈,不僅自己收獲了輕資產的好處,也能帶動供應鏈的共同繁榮。
這一招,是vivo在手機領域的“產業共榮”的自我復刻。vivo素來對待供應鏈都非常厚道。多個媒體報道,vivo的賬期基本都在2個月之內,大部分供應商30到45天就能收到款項,比以爽快聞名、賬期僅有90天的特斯拉,還要縮短一半以上。
當前機器人產業的硬件供應商只有45.17萬家,相比手機、汽車等成熟的產業還有巨大的增長潛力。手機巨頭攜資金、技術入局,吸引更多的企業參與到機器人制造的生成環節中,可以降低零部件采購的成本;vivo以技術入局不需要在硬件生產中投入龐大的試錯成本,可以進一步降低成本,降低家庭機器人走入千家萬戶的成本。
10萬、50萬甚至100萬人民幣一臺的家庭機器人,在市場上完全沒有存在的價值。只有帶動產業鏈企業共同繁榮,做大蛋糕,才能真正讓家庭機器人普及。
屆時,vivo的家庭機器人將會成為用戶生態中的強大拼圖,就像vivo所愿景的:機器人將會成為聯接物理世界和數字世界的橋梁,讓更多的用戶體驗到前沿科技帶來的便利生活。
在手機時代,vivo造出了不少激動人心的好產品。不僅是AI和影像領域所取得的亮眼表現,還有無障礙功能、無網通信和藍海電池等一系列技術、硬件,幫助冒險家、探險家、科研人員,甚至是普通人上天下海,將“人文”和“科技”結合到一起。
家庭機器人賽道也有突出的“人文+科技”屬性,它的初心和歸屬,都是讓普通人過得更好。胡柏山說:“科技的高度,終須回歸人的尺度”,似乎已經點明了vivo進軍機器人的主旨:以人為本,以科技對人賦能。
4
未來還有多遠
也許大家對vivo進軍機器人賽道而非造車感到疑慮,在于機圈造車有成功的先例,但家庭機器人尚無。
人天生不相信不確定的東西。
不過看來vivo很相信,甚至是堅信。目前,vivo正開出百萬年薪招聘精英,準備在全新賽道大“鬧”一場。
進入手機行業的三十多年來,vivo從最開始的主打輕薄,到后來的音樂手機,再到現在的攝影領先,他們緊跟消費者的需求,不害怕變化,總能取得成功。
這次進軍家庭機器人賽道,不僅是面對藍海市場的提前部署,還是vivo對AI未來的一次探索。哪怕已經擁有能聽懂人話的藍心小V、能理解用戶意圖打造交互“蟲洞”的原子島,大家距離我們想象中的AI還有一段距離。
除了大模型自身的水平問題外,還因為AI被“困”在了小小的手機里。而家庭機器人擁有更大的體積,理論上更好的散熱條件,更高算力的芯片。也許未來五年,英偉達GB300性能的計算芯片,也能從容地在家庭機器人中飛速運算。
說不定,vivo只想知道在一個體積、散熱、性能不受限制的載體里,自己的AI能飛多高、飛多遠。在長期主義的“種因哲學”指導下,vivo向著可能的未來大步進發。
祝vivo成功。
說明:發布并不意味著我們贊同其觀點,只為多一個視角看待問題,部分信息和圖片無法核準,如涉權益,煩請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有融資需求請加微信(FA_rzj),為方便備注,申請好友時請發送(姓名·城市·公司·職務)
- The End -
我們已經與阿里巴巴創新投資、達晨創投、高瓴資本、高榕資本、高特佳投資、戈壁創投、國新風投、國中創投、紅杉資本、華映資本、火山石投資、IDG、經緯中國、今日資本、紀源資本、君聯資本、聯想之星、藍馳創投、梅花天使基金、平安創投、啟賦資本、軟銀中國、賽伯樂投資、賽富基金、深創投、天圖資本、騰訊投資、五源資本、毅達資本、英諾天使基金、優勢資本、真格基金、浙商創投、中國風投、中國文化產業投資等近千家知名投資機構2000余名專業投資人建立廣泛聯系和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