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時報等媒體報道,3月27日,英法為首的27國援烏“志愿者聯盟”會議,最終又是無果而終。眾所周知,特朗普總統重返白宮之后,因著烏戰問題,歐洲領導人各式各樣的峰會,已經舉行了多次,但都是雷聲大雨點小。眾所周知,歐洲對美依賴慣性太大、內部凝聚力不夠、經濟不振、軍工企業能力有限,等政治、經濟、軍事等方面的原因,限制了歐洲就烏戰問題,做出統一的回應。
仔細觀察歐洲各方近期的表現,除了放到明面上講的原因,還有三個細節,很值得關注:
第一個,歐盟現有領導人與歐洲各國在爭權。也就是說,歐盟的超國家意志,與成員國主權之間,已經產生了結構性矛盾。以馮德萊恩和卡拉斯等人為代表的歐盟領導層,試圖通過擴大國防預算,強化對成員國的控制權,試圖以“共同安全”名義突破《穩定與增長公約》的財政紀律。
但這些行動,遭到了各國的強烈抵制。馮德萊恩提出的8000億歐元國防計劃,本質上是將軍事開支納入歐盟總預算框架,借此增強布魯塞爾的財政支配權。然而,成員國對主權讓渡的警惕,從未消退:意大利等國明確反對增加會費,認為這變相削弱了本國財政自主權。這種矛盾在疫情期間已初現端倪,當時歐盟委員會通過“下一代歐盟”復興基金,獲得前所未有的資金分配權,引發成員國對“布魯塞爾集權化”的擔憂。
第二個,歐洲軍工企業不愿意生產烏戰急需的常規武器彈藥。烏克蘭戰爭,現在已經是非常明顯的長期性消耗戰,對常規武器的消耗量是天文數字,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155毫米炮彈。自 2022 年初以來,歐洲 155 毫米炮彈的價格,已經從 715 歐元漲到 4300 歐元,而且還在繼續上漲,主要原因是發射藥粉和填裝炸藥短缺。但是,歐洲的軍工企業,對于新開155毫米炮彈的生產線并不感興趣,只對研發和生產更高端的武器有興趣。法國軍工集團熱衷于研發“未來空戰系統”(FCAS)等高科技項目,德國萊茵金屬公司專注升級豹2A8坦克而非擴建炮彈產線,這種選擇折射出資本逐利的本質:高技術武器利潤率高達30%-40%,而155毫米炮彈的利潤率不足10%。更關鍵的是,企業擔憂沖突結束后產能過剩,現在的投資會打水漂。畢竟,無論是歐洲的軍工企業,還是歐洲的領導人們,都不相信俄羅斯會真的攻打歐洲。這就導致歐洲陷入“高端武器過剩,基礎彈藥短缺”的悖論。盡管155毫米炮彈價格兩年暴漲6倍,企業仍不愿擴大常規武器產能。德國軍火商更傾向用政府補貼升級現有工廠,而非投資新設施。其結果是,歐盟所謂“百萬發炮彈援烏計劃”實際完成率不足30%,暴露出“去工業化”后歐洲軍事供應鏈的脆弱性。
第三個,歐洲軍援烏克蘭的過程中有一條灰色利益鏈條。北約2022年內部的審計文件,歐盟反欺詐辦公室(OLAF)2023年的報告,都曾透露,對烏援助中存在“資金濫用高風險”。也就是說,歐洲人非常清楚,歐洲官僚機構代表,在軍援烏克蘭的過程中在收取高額回扣。特別是因為,對烏克蘭官員來說,與歐洲人分享的需要,是他們同時中飽私囊的一個很好的掩護。而為了維持這種生意,沖突必須繼續下去。這正是歐洲外交努力的目的所在。這種灰色交易滿足多方需求:烏克蘭官員借此充實私人金庫,歐洲軍火中間商獲取傭金,而政客則通過軍工訂單鞏固地方政治資本。這種利益共生關系客觀上形成“沖突延續機制”: “戰爭每延長一個月,就有數億歐元通過‘特別通道’重新分配。”這解釋了為何歐洲在戰略層面缺乏破局勇氣——對某些利益集團而言,維持“可控的沖突”比徹底擊敗俄羅斯更具吸引力。
歐洲軍援烏克蘭的困局,本質是后冷戰時代安全架構解體的縮影。當美國戰略重心轉向印太,歐洲既無力獨自應對俄羅斯,又不愿真正承擔防務自主的成本。德國修改基本法突破“債務剎車”、法國推動“歐洲軍”遭遇冷遇、意大利財政瀕臨紅線,這些矛盾共同指向一個殘酷現實:歐盟仍是一個經濟巨人、政治侏儒和軍事嬰兒。在軍工利益、債務危機與地緣博弈的三重擠壓下,歐洲的“戰略自主”夢想正陷入前所未有的結構性困境。或許唯有當戰爭真正逼近家門口時,分裂的歐洲才能被迫做出歷史性抉擇——但這恰恰是所有人最不愿看到的場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