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科技全面潰敗,韓媒悲鳴:半導體之后,韓國還剩什么能對抗中國?
最近多個韓國媒體和智庫紛紛發布文章,表示韓國科技已經被中國超過。作為僅有中國1/20不到人口的韓國,被中國超越是理所當然,韓國回歸他們歷史位置才是天道。
首先,韓國科技發達神話已經破滅,他們不得不承認從技術自信到全面落后了。
韓國《每日經濟》的報道撕開了韓國社會的最后一塊遮羞布——在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生物科技等被視為"未來核心"的領域,韓國已從曾經的追趕者變為被中國碾壓的落后者。甚至連韓國引以為傲的半導體和充電電池產業,也被中國以產業規劃+市場規模+資本投入的"組合拳"逼至墻角。
韓國產業研究院的數據更具沖擊力,在評估的12個主要產業中,韓國僅剩船舶、顯示器、家電3個領域保持競爭力;而在汽車、鋼鐵、化工等傳統強項上,中國已實現全方位反超。至于無人機、機器人、AI,韓國專家直言差距至少十年。首爾大學教授金相勛感嘆:"我們曾嘲笑中國'山寨',如今他們的專利數量是我們的4倍,研發投入是我們的3倍,這已不是同一個維度的競爭。"
其次,根源在于韓國愚蠢的脫鉤中國戰略,這是韓國自斷生路的致命錯誤。
尹錫悅大棒子上臺后,韓國近年將"親美反中"上升為國家戰略,卻在經濟領域遭遇慘烈反噬。中國不僅是全球最大市場,更是全球技術迭代的超級試驗場,沒有一個大型市場像中國如此喜歡嘗新。從新能源汽車到5G應用,中國市場的規模效應讓技術迅速成熟并反向輸出全球。韓國卻因政治站隊主動切割這一生態鏈,導致本土企業陷入技術孤島。
諷刺的是,韓國曾擔憂所謂融入中國經濟會被吞噬,但現實卻是中國北上廣深等經濟高地雖成本高昂,卻憑借產業鏈集群效應持續吸引全球資源。北上廣深雖然在中國大市場里面,卻不會被其他城市搶走資源,反而不斷壯大。
反觀韓國,其半導體出口40%依賴中國市場,現代汽車在華銷量卻因創新不足和中國老百姓厭惡尹錫悅因素暴跌80%以上,現在份額不到1%;同樣的,三星手機份額從20%跌至不足1%。首爾經濟研究所警告:"若失去中國,韓國半導體和汽車產業將失去技術升級的資金來源,淪為代工廠。"
再次、韓國國運的生死賭局開啟,韓國可能在開始重返發展中國家倒計時了。
半導體和汽車是韓國經濟的"雙引擎",貢獻了35%的出口額和20%的就業崗位。但中國正在這兩大領域發起總攻。
半導體方面,長江存儲和長鑫存儲打破韓國存儲芯片壟斷,而中國代工企業份額已經超過韓國。
新能源汽,中國占全球60%多,寧德時代電池等中國動力電池全球市占率67%,而韓國三大電池廠合計不足25%。
韓國開發研究院(KDI)測算,若中國在2025年實現半導體自給率70%、新能源汽車市占率50%,今后韓國年出口額將萎縮1200億美元,人均GDP或跌回2萬美元以下,直接滑向發展中國家區間。更嚴峻的是,韓國財閥壟斷導致創新停滯,糟糕的出生率,社會陷入"未富先老"的惡性循環。
總體上,韓國是自食其果。韓國的教訓揭示了一個殘酷現實:在全球化時代,技術優勢的護城河遠比想象中脆弱。中國通過"產業戰略規劃+市場縱深+資本杠桿"的三位一體模式,正在系統性重構全球產業格局。而韓國既低估了中國崛起的決心,又高估了美國庇護的價值,最終在技術冷戰中被雙向擠壓。
韓國《東亞日報》所言:"當韓國沉迷于'發達國家的傲慢'時,中國已用舉國之力跑完了我們三十年的路。現在的問題是:韓國還有時間回頭嗎?" 我感覺棒子這次估計翻不了身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