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共生養了三個兒子一個女兒,但他卻挑不出一個堪當大任的孩子。
長子蔣孝文自小被蔣介石寄予厚望,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小魔王”,在中學時期,蔣孝文就仗著家族的勢力在臺北市內橫行霸道,他經常會帶著侍衛開著吉普車在臺北的街道上飛馳而過。
久而久之,所有的交警都對蔣孝文產生了懼怕的心理,根本不敢管他。
后來蔣孝文的頑劣更進一步,拿著蔣介石送給他的手槍差點把自己的貼身侍衛給打死。
這件事情傳到了蔣經國的耳朵里讓他非常震怒,當即就毒打了蔣孝文一頓,可是,蔣孝文這個孩子就是改不掉貪玩的毛病,蔣經國眼看著長子如此不爭氣,只能將希望寄托在了其他的幾個孩子身上。
蔣經國的次子蔣孝武和他的大哥一樣調皮搗蛋,在中學時期蔣孝武的成績一直都是全班倒數,這一點讓蔣介石和蔣經國都很頭疼。
后來蔣介石讓他轉入軍校就讀,蔣孝武也仗著自己的身份屢次觸犯軍紀。
但蔣經國還是不想徹底放棄這個兒子,蔣經國上臺以后就將整個臺灣地區的情報機關都交給了蔣孝武。
1984年,著名的傳記作家江南在美國被臺灣竹聯幫的殺手暗殺,外界普遍認為,這起案件是蔣孝武一手策劃的。
事情到了這一步,蔣孝武的名聲也就算是徹底臭了,根本沒有接班的可能了。
蔣經國的第三個兒子是蔣孝勇,他也是最受蔣介石寵愛的一個孩子,蔣介石晚年喜歡住在日月潭邊的涵碧樓官邸,蔣孝勇就經常會被叫去與爺爺奶奶同住。
這份“特別的關愛”是他的哥哥姐姐們所體會不到的,但蔣孝勇從大學畢業以后一心從商,直到“江南案”爆發以后才投入政壇。
彼時的蔣經國已經病入膏肓,無法有效地掌控國民黨內的局面,因為此時再給蔣孝勇鋪路為時已晚,所以蔣經國不得不當著所有人的面宣布了“不讓兒子接班”的決定。
蔣經國的女兒蔣孝章自小就受到全家人的寵愛,對于這個女孩,蔣家人幾乎都沒有太高的要求,只是希望她能夠平平安安地長大,將來與一個合適的人結婚生子過完一生。
但蔣孝章偏偏又是一個自我意識極強的女孩,她在生活當中非常獨立,并且盡可能地避免家族帶給自己的影響,就連蔣經國派專車去送她上學,蔣孝章都極力反對。
在女兒的一再堅持下,蔣經國只能同意讓她自己騎自行車去上學。
到了成年的時候,蔣經國將女兒送到美國去留學,結果,蔣孝章在沒有和家人溝通的情況下就跟國民黨高官俞大維的兒子俞揚和結了婚。
俞揚和比蔣孝章整整大了十四歲,還離過兩次婚,對于這樁婚事,蔣經國堅決反對,甚至不惜跑到俞大維的辦公室去大鬧了一番。
可蔣孝章就是鐵了心要嫁給俞揚和,蔣經國也只好忍著氣,接受了這個女婿。
除此之外,蔣經國在年輕的時候還跟一個叫章亞若的女子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兒子,蔣介石知道此事后還給他們起名為“孝嚴、孝慈”。
但這兩個孩子因為是私生子,他們甚至都不能夠姓蔣。
所以,這兩個孩子雖然是蔣經國的眾多子女當中比較有出息的,卻根本無法獲得“繼承權力的機會”,晚年的蔣經國出于“控制影響和輿論”的需要甚至都沒有認下這兩個孩子。
到了這一步,蔣經國只能將選拔接班人的目光投向了國民黨內的其他人。
按照蔣經國的設想,這個人最好能夠是臺灣地區的“本省人”,而且這個接班人最好能夠具備一些經濟學的背景,能夠改善臺灣島內的經濟狀況。
思來想去之下,李登輝這個出生于日據臺灣時代,效力于國民黨政府的年輕人得到了蔣經國的注意。
二 李登輝的“發跡史”
不得不說,李登輝能夠擊敗其他人一舉成為蔣經國的“接班人”,這里面有著巨大的偶然性。
李登輝1923年出生于日據時代的臺灣,關于他的身世至今仍然眾說紛紜。
不過,無論是誰都無法否認李登輝確實是有一定能力的,在李登輝年輕的時候,他就因為其父親的地位成為了臺灣社會里的“特權階層”。
在當時,日本人為了控制臺灣人的思想,禁止本地的小孩就讀除了醫學和農業以外的全部大學專業,但絕大多數的孩子都只能在臺灣本地的學校里念書,李登輝卻成功跑到了日本京都大學接受了三年的教育。
在這一段時間里,李登輝的腦子里已經被打上了深深的“軍國主義烙印”。
他不僅不認同自己“中國人”的身份,甚至還接受了日本人那套“為天皇效忠”的思想。
1945年,抗戰結束,日本根據國際協定將臺灣交還給了當時的國民政府,由于李登輝沒有取得日本國籍,他只能夠被“遣返”回臺灣繼續完成學業。
對于這段經歷,晚年的李登輝非常憤怒,他認為如果不是因為日本戰敗了,興許自己就能夠成為一個真正的“日本人”了。
而且,回到臺灣以后的李登輝對自己的家鄉充滿了抱怨的,從此便可以看出來,李登輝對中華民族充滿了成見和敵視,可為了自己的前途和生存,李登輝還是選擇“忍”了下來。
李登輝回到臺灣以后,因為成績優異被分配到了當地的農業部門工作。
李登輝工作以后接到的最重要的一個任務,就是“為國民黨軍隊的灘頭陣地增加綠化植被”,這樣的任務雖然聽起來有點“無厘頭”,卻是當時整個臺灣地區首屈一指的大事。
因為在陣地上增加綠化植被,有利于士兵尋找掩體,甚至在重要的軍事行動中,陣地上的綠化都能夠起到“反偵察”的效果。
所以,李登輝他們剛剛接手這個任務的時候就被當成“準軍事化人員”來對待。
由于臺灣地區的島嶼大多只有貧瘠的土壤,再加上人們要在這里進行軍事訓練,所以當地的自然環境并不適合大規模地種植植被。
可是,這項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卻在李登輝的手上順利完成了。
經歷了這一件事情,李登輝的名字立刻就傳到了國民黨高層官員的耳朵里,當時的蔣經國被老蔣任命為了“行政院副院長”,正好負責驗收李登輝的工作。
他發現這個年輕人學習成績優異、做事能力出眾,是一個可以重點培養的好苗子,那時候的國民黨在臺灣地區的統治完全依靠“武力威懾”。
蔣經國知道這樣下去絕不會長久,他必須提拔一些臺灣的“本省人”以安撫人心,但是這些人最好都是在國民黨控制下的大學里畢業的,這樣就能夠保證他們對國民黨政府的“忠誠度”。
蔣經國看著李登輝的簡歷,越看越覺得合適,李登輝這樣的人不就是自己想象當中的“模范本省人”嗎?
于是,蔣經國在1972年將李登輝提拔為臺灣地區的“政務委員”,負責主管農業。
李登輝幾乎一夜之間從一個文化學者變成了“政壇人物”,此時的李登輝才49歲,這對于一個政客來說正是“壯年”。
對于李登輝的飛速升遷,國民黨內部也傳出了不少的質疑聲,還有人拿著李登輝過去在日本上學時的經歷企圖在蔣經國面前攻擊他。
但是,蔣經國此時對李登輝已經非常信任了,小蔣認定李登輝是一個聽話的人才,不會背叛他們父子。
因此,就算是李登輝從前有過“污點”他們還是照用不誤。
1978年5月,蔣經國正式宣布就任“臺灣地區領導人”,幾乎在同一時間,李登輝就被蔣經國任命為了臺北市長,負責執掌全臺灣最重要的城市。
第二年,李登輝在蔣經國的授意下被推舉為“國民黨中常委”,且僅僅名列于蔣經國之后。
到了這一步,李登輝幾乎可以稱得上是臺灣地區名副其實的“二號人物”了。
上臺以后的蔣經國年事已高,但對于臺灣島內各項事業的發展尤為看重,加上他的幾個兒子不爭氣,女兒又遠嫁到了美國,這時候的蔣經國不得不將希望寄托在李登輝的身上。
三 蔣經國“試探”李登輝
在蔣經國執政的中后期,臺灣省內的“不法分裂分子”就慢慢地發展了起來。
當時蔣經國對于這些人的態度都是堅決打壓,如果手下的官員們在此問題上表現出猶豫或妥協的傾向也會立刻被他罷黜。
在這一點上,李登輝的表現非常符合蔣經國的預期。
然而,蔣經國絲毫沒有意識到李登輝是一個善于偽裝的人,許多年以來,李登輝早就已經學會了如何隱藏自己的真實想法。
面對重大的政治議題,李登輝幾乎都是“當面一套,背地一套”。
在這一點上,李登輝的妻子曾文惠業非常配合他,每當李登輝在重要的場合發表一次講話以后總有人想從曾文惠這里下手得到一些信息。
但是,曾文惠與李登輝的態度幾乎一致,讓探聽消息的人都非常無奈,在李登輝工作最為忙碌的一段時間里,蔣經國也來到了李登輝家。
起初曾文惠對此也很驚訝,但蔣經國來的次數多了她也察覺出了不對勁。
到了后來,蔣經國每次來李登輝家做客,曾文惠都會給他端上一杯熱茶,然后就自己去收拾家務。
蔣經國之所以來到李登輝的家里做客就是想通過細節觀察一下這個人,如果李登輝家里的陳設都非常豪華、家務事都無法處理好,那么他將來大概率也不會成為一個合格的政治人物。
蔣經國每次去李登輝家的時候他都剛好不在家,曾文惠問蔣經國要不要打電話把李登輝叫回來,蔣經國總會擺擺手表示不用。
隨后他便趁著李登輝還沒有回來的時候,向曾文惠問了幾個不痛不癢的問題就離開了。
幾個月下來,蔣經國幾乎每周都會有兩三天不打招呼就直接來到李家,一坐就是幾個小時,曾文惠就當著蔣經國的面料理家務、端茶倒水,把一切都管理得井井有條。
蔣經國由此感嘆李登輝不光自己很有能力,他的老婆也非常能干,當李登輝回到家以后,得知蔣經國來過便倒吸了一口涼氣。
還好他們夫妻將自己的生活展示得恰到好處,完全沒有暴露自己的真實想法。
可以說,蔣經國最后能夠選擇李登輝當“接班人”,曾文惠的貢獻也不少。
1981年,蔣經國將李登輝從臺北市市長提拔為“臺灣省主席”。
三年以后,蔣經國又假惺惺地在臺灣地區舉行了一次象征性的選舉活動。
在成功鞏固了自己的權力以后,蔣經國下令將李登輝提升為“副總統”,這等于向外界公開宣布了李登輝的“接班人”身份。
晚年的蔣經國備受病痛的折磨,經常會頭暈目眩、難以正常思考。
因此,蔣經國也將政務上越來越多的權力下放給了李登輝,這時候的李登輝仍然表現得非常恭敬,有什么事情都會來向蔣經國請示一番。
蔣經國對于李登輝這種“懂事又聽話”的表現非常滿意,當時很多人認為李登輝在國民黨內的資歷太淺了,根本不能夠被委以重任。
要知道,李登輝當時加入國民黨才十三年,許多職務在他之下的人“黨齡”都比他長。
在國民黨“論資排輩”的政治風氣之下,似乎李登輝的上位顯得既不合情,又不合理。
可是,蔣經國拿出了自己全部都政治威望給李登輝“做了?!?,他多次向屬下強調,臺灣地區需要一個更加年輕能干的領導人。
李登輝無論是精力還是能力都在國民黨里很出眾,因此自己才選擇了他,希望大家能夠像對待自己和父親那樣去對待以后的政府領導人。
有了蔣經國的這番話,之前對李登輝心懷不滿的人就只好閉嘴了。
1988年,蔣經國已經被疾病折磨得生不如死了,他要求醫生在其離開人世的時候盡可能減輕他的痛苦。
在臨死之前,蔣經國的唯一的愿望就是與自己的那些孩子們再見上一面。
可就在這個時候,李登輝的種種言行開始出現了變化,他雖然表面上依舊在談論著所謂的“中華民國”和“三民主義”,但是他的講話當中開始越來越頻繁地使用“臺灣人”這個主語。
直到這時候,蔣經國才恍然大悟:原來他被騙了!
1988年1月,蔣經國在臺北逝世,終年七十八歲,在蔣經國去世以前,他曾經幾度因為自己的決定而感到萬分悔恨。
可是,當時李登輝的政治羽翼已經豐滿,自己也無力掌控大局,就算蔣經國的內心愧悔萬分又有什么用呢?
果然,在蔣經國去世以后,李登輝徹底撕下了偽裝的面具。
九十年代初期,李登輝又通過一些系列的政治手段把蔣經國留下的郝柏村、蔣緯國擠出了核心決策層。
從此以后,國民黨慢慢地擺脫了蔣家人的影響,開始落入李登輝和少數幾個政治人物的掌控之中。
也正是從這一刻開始,海峽兩岸的形式變得晦暗不明了起來。
雖然后來李登輝被國民黨開除了黨籍,并剝奪了職務和榮譽,但李登輝給國民黨造成的負面影響已經到了無可挽回的地步。
李登輝幾乎是用國民黨的資金和資源養大了一批罪惡的政治團體,直到今天,這些家伙依舊在臺灣的土地上胡作非為、興風作浪,而如今的國民黨已經徹底淪為了“政治秀場”上的滑稽小丑。
這一切既可以說是李登輝倒行逆施造成的后果,也可以說是蔣經國“識人不明”埋下的禍根!
2020年7月30日,李登輝終于迎來了自己生命的終點。
當天夜里,無數支持統一的金門民眾沖上街頭燃放煙花爆竹。
對于李登輝這個“賣國賊”,他們痛恨至極!如今這個家伙死了,所有的中國人都會感到格外振奮!
也許在李登輝的心里,他從來就沒有把自己當成過一個真正的中國人。
一直以“天皇子民”自居的李登輝對中國的感情是極為復雜的。
無論他做了什么,終究只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由于特殊的歷史原因,海峽兩岸至今仍然處于尚未統一的狀態,但祖國的統一是絕不可阻擋的歷史大勢,任何人、任何勢力企圖阻擋它都將會以失敗告終。
歷史的發展趨勢絕不會因為某一個讓的意志而轉移,更不會因為某一個政治團體的干涉而變向!
當時間走到若干年以后,人們坐著橫跨海霞的高鐵列車來到臺北市的街頭,吃上一碗熱氣騰騰的“山西刀削面”。
那種“血濃于水”的溫情與親切感足以將每一個人的心都融化。
海峽兩岸的人民本就是一家人,而我們之間的“團圓”也即將到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