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安曉
編輯丨堅果
封面來源丨Unsplash
今年1月,段永平回母校浙江大學與師生交流,期間談及拼多多,段永平表示:“很多人跟我講拼多多的問題。我說,人家的用戶越來越多,那么多人喜歡用,你非說它不對,這到底是什么意思?”
段永平的話一針見血,的確在電商這個存量市場中,沒有什么指標要比“用戶越來越多”更讓人值得關注。
曾經,拼多多靠著“低價”迅速崛起,“百億補貼”、“砍一刀”、“僅退款”等創新玩法更是風靡電商江湖,也因此快速創造了一個互聯網增長的奇跡。
但如今,變化正在悄然發生。最新的財報顯示,一路狂飆的拼多多,確實放慢了增速腳步。
1
狂飆的列車開始減速
住在三線城市老舊小區的李阿姨,最近明顯減少了在拼多多上“薅羊毛”的頻率。
曾經每天必領的“多多果園”水滴,如今懶得收取;過去屢試不爽的“僅退款”,最近申請也開始變得不那么順暢。“以前買個水果,品相稍差就能輕松‘僅退款’,現在上傳照片、提交憑證,審核也得等上一陣子,”
李阿姨在小區公園里和老姐妹們閑聊時抱怨,“就連百億補貼里的東西,感覺也沒以前那么劃算了,算下來跟其他平臺也差不多。”
李阿姨的感受代表了部分消費者對拼多多戰略變化的反應。根據拼多多2024年財報,用戶增速開始放緩,尤其是對于低線城市的消費群體,價格和優惠的吸引力正在逐漸減弱。
拼多多最初就是靠“極致低價”和“僅退款”兩張王牌迅速累積了大量三四線城市用戶。但在2023年上半年,關于“僅退款”流程不順暢的投訴就占到了所有投訴的18%。此外,隨著價格優惠力度的減弱,拼多多的消費者滿意度從2023年的83%下降到了80%。
與此同時,京東、淘寶的消費者滿意度仍然保持穩定或略有上升,這使不少拼多多用戶開始向其他平臺轉移。
根據拼多多最新財報,2024年第二至第三季度,營收增速從86%,大幅回落至44%。而到了第四季度,則進一步降至24%,幾近“腰斬”。凈利潤增速的放緩趨勢同樣明顯,第三季度為61%,第四季度則降至18%。
從“多多神券”吸引力下降,到財報數據呈斷崖式放緩,曾經高歌猛進的拼多多,增速換擋已成定局,昔日狂奔盛景難再現。
2
列車開始減速
早年,拼多多憑借“農村包圍城市”的差異化策略,以及“極致低價”的殺手锏,在淘寶、京東等巨頭環伺的電商紅海中生生撕開一道口子。當低價成為全行業共識,競爭格局驟然生變。
淘寶、京東等傳統電商巨頭,不再固守原有領地,而是紛紛調轉槍頭,重拾“低價”武器,對拼多多發起猛烈反攻。“百億補貼”不再是拼多多的獨家招牌,“全網最低價”的口號響徹各個平臺。
價格戰火重燃,且愈演愈烈,拼多多多年苦心經營的“低價心智”,正面臨前所未有的稀釋與瓦解。
業內人士表示,“當所有平臺都打出‘低價’牌,‘低價’本身就不再是優勢,而變成了一種標配,甚至是一種負擔。”
極致低價策略,固然幫助拼多多在短期內實現了用戶和GMV的爆發式增長,但也如同“興奮劑”,透支了平臺長期的增長潛力。
隨著中國電商用戶規模逼近天花板,增量市場紅利逐漸消失,電商競爭進入存量博弈時代。消費者需求也悄然發生變化,單純的低價不再是吸引用戶的唯一法寶。尤其是在消費分級趨勢下,一部分對價格敏感的用戶已被拼多多牢牢鎖定,但另一部分追求品質、服務和體驗的中高端用戶,卻始終難以被“極致低價”的拼多多打動。
這意味著,拼多多如果繼續固守低價策略,將難以突破用戶增長的天花板,也難以實現客單價和盈利能力的提升。“低價能幫你跑得很快,但跑得快不代表能跑得遠,拼多多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從‘低價’跑道切換到‘品質’賽道。”
更深層次的危機,還自于平臺生態的失衡。
“僅退款”作為拼多多早期籠絡用戶、提升用戶體驗的利器,如今卻逐漸顯露出其負面效應。這項看似偏向消費者的政策,在實際執行中,卻引發了商家群體越來越多的不滿和抵觸。
部分消費者濫用“僅退款”規則,“薅羊毛”現象屢禁不止,損害了誠信商家的利益,破壞了平臺的交易秩序。商家與平臺之間的矛盾日益加劇,甚至爆發了炸店等極端事件,嚴重動搖了商家對平臺的信任根基。
“僅退款”這把雙刃劍,在收割用戶的同時也刺傷了商家,平臺生態面臨失衡的風險。很多拼多多商家也坦言,“僅退款初衷是好的,但執行起來卻變了味,平臺一味偏袒消費者,最終只會把商家逼走,平臺生態也必然會受到反噬。”
而被拼多多寄予厚望的海外業務Temu,日子也沒那么好過。一方面,歐洲反壟斷調查和美國關稅政策等直接沖擊了Temu的低價優勢;另一方面,和國內類似,Temu同樣面臨來自電商巨頭亞馬遜、SHEIN等的競爭壓力。Temu作為“第二增長曲線”受阻,無疑給拼多多的“增長焦慮”更添一層陰影,也反過來影響了投資者對拼多多國內業務增長的預期。
多重壓力之下,拼多多曾經戰無不勝的“低價神話”失靈了,如何突破瓶頸,重啟增長引擎,將是擺在拼多多面前一道世紀考題。
3
能否重啟增長引擎?
面對增長換擋的現實,以及低價策略遭遇的重重瓶頸,拼多多開始尋求突圍,試圖重啟增長引擎。“百億減免”、“電商西進”、“新質供給”等一系列新操作正是拼多多“換擋求生”,謀求“二次增長”的關鍵落子。
“百億減免”計劃直指商家生態痛點。
拼多多顯然已經意識到,長期依賴“極致低價”,不僅難以持續驅動用戶增長,反而可能損害平臺生態的根基。“僅退款”爭議不斷,商家怨聲載道,正是平臺生態失衡的集中體現。
“百億減免”計劃的核心,在于“讓利于商家”,通過真金白銀的補貼和費用減免,降低商家經營成本,提升商家盈利能力,從而穩定和優化平臺商家生態。比如,“推廣服務費退返”政策,直接將部分推廣費用返還給商家,降低了商家的營銷成本;還有“技術服務費減免”等可以進一步減輕商家的經營負擔。
這些操作能否有效緩解商家與平臺之間的矛盾,能否重新凝聚商家信心,將直接關系到拼多多平臺生態的未來走向。正如拼多多聯席CEO趙佳臻所言,“對商家權益和產業可持續的投入,將逐步轉化為消費者體驗的提升。”“百億減免”某種程度上,正是拼多多反哺商家,試圖重塑信任的一次重要嘗試。
“電商西進”則意在開辟增長新空間。
一線城市電商用戶逼近飽和,下沉市場也競爭激烈,拼多多將目光投向了更廣闊的西部地區市場。“電商西進”其實就是“開發大西部”,加大在西部地區的資源投入,修路架橋搞物流、產業扶持政策傾斜,進一步降低西部地區的電商運營成本,提升西部地區的電商滲透率和消費活力。
現在,拼多多免除了西部地區訂單的物流中轉費,大幅降低了商家寄往偏遠地區訂單的快遞費用,實現了對西部地區近億消費者的“全面包郵”。
這一方面有助于拼多多拓展新的用戶增長空間,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推動西部地區電商產業的發展,促進東西部地區的經濟平衡。“電商西進”,能否成為拼多多破局下沉市場,尋找新增量的關鍵一步,同樣值得關注。
更具前瞻性的布局,則是“新質供給”扶持計劃。
單純依靠“低價”和“流量”驅動增長的模式,拼多多已經難以為繼。未來電商競爭的焦點,將逐漸轉向“商品品質”和“用戶體驗”的高質量發展軌道。由平臺拿出自己的技術、數據還有各種資源,教商家怎么搞產品創新,怎么把牌子做響亮,怎么把貨更快更好地送到消費者手里。目的則是讓拼多多上的商品質量和服務都提上去,這樣平臺才能更有競爭力。
比如,拼多多深入廣東惠東女鞋產業帶、寧夏金河乳業等產業帶,為當地商家提供產品研發、營銷運營和供應鏈管理等全方位的支持,幫這些老產業老工廠轉型升級,做出更受現在消費者歡迎的新東西。“新質供給”能否幫助拼多多跳出低價競爭的紅海,構建品質驅動的新增長極,將決定拼多多能否在未來的電商競爭中“更上一層樓”。
看得出,拼多多這次想要“換個活法”的決心,但像李阿姨這樣的普通用戶能不能再次感受到實惠,商家們能不能真正賺到錢,最終還得看這些策略落到實處的效果,拼多多的神話還能否繼續,也依舊有待時間檢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