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時間,圍棋人的朋友圈恐怕被《棋士》霸屏了。上一次讓人眼眶發燙的,還是褚嬴與時光跨越千年的對手戲。這兩天,我把出來的幾集快速肝完,如果拋開圍棋光環,本劇情節和演繹比起同類劇集,并不算特別驚艷,個人評價只能算中規中矩。最能讓我產生共鳴的,是劇中的時代。
《棋士》表面上看是犯罪懸疑劇,可骨子里,更像是一部時代劇。官方介紹里,故事背景設定在世紀之初。但從BP機,走私摩托羅拉手機等情節來看,這個世紀之“初”就是2000年左右。再往后幾年,手機用戶越來越多,BP機退市了。
劇中,王寶強飾演的崔業,一個其貌不揚的圍棋老師,在南方小城過著緊巴巴的日子。從劇情推斷年齡,崔業生于70年左右,是80年代初的棋童,90年代初結婚生子。人生經歷和圍棋之路,和現在大量中日擂臺賽期間接觸圍棋的棋迷吻合。
他教孩子們下棋,棋盤上運籌帷幄,可生活之拮據,已到了妻離子散的地步。這場景,像極了當時生活中那些被時代洪流裹挾的小人物,每天為了幾兩碎銀奔波,看似平淡無奇,實則暗流涌動。它讓我們看到了世紀初那個特殊時代背景下,小人物的生存困境和命運掙扎。崔業的黑化,不僅僅是個人選擇的結果,更是時代洪流沖擊下的必然。
回溯到20世紀90年代,中國國有企業改革進入深水區。國家通過股份制改造、破產兼并、資產重組等方式優化國企結構,這一進程直接引發大規模失業潮——“下崗”。一方面,大量下崗人員需要再就業,另一方面,年輕人難以就業。計劃經濟時代依托單位體制的棋類活動逐漸式微,企業圍棋隊解散、職工棋社萎縮,傳統賽事的贊助體系面臨重構。很多的“崔業”靠教棋糊口,但圍棋市場卻還沒開始發育......艱難的局面一直延續到世紀之初。
“圍棋,講究的是布局,是取舍。可人生這盤棋,有時候,你根本沒得選。”這句話,道出了多少人的心聲。在那個變革的時代,每個人都像是棋盤上的棋子,被時代的洪流推著走。崔業的選擇,或許極端,或許錯誤,可誰又能保證,自己在同樣的境遇下,不會做出同樣的選擇呢?
命運最殘酷之處,莫過于讓跋涉者倒在最靠近曙光的那道山脊。如果崔業們能再堅持幾年,隨著整個社會經濟形勢的好轉,圍棋市場開始出現井噴。到2010年左右,四萬億計劃點燃經濟引擎,圍棋培訓市場突然迸發出驚人的生命力。各種培訓機構如雨后春筍,圍棋老師不論是經濟收入還是社會地位,都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可惜,崔業們倒在了黎明之前,時代拋來的橄欖枝,終究沒能等到他接住的那刻。
《棋士》的火爆,對王寶強來說意義非凡。這盤棋,他下得驚天地泣鬼神。他讓我們看到了小人物的掙扎,看到了親情的羈絆,看到了時代的變遷。更重要的是,他讓我們看到了王寶強的無限可能。未來的路還很長,王寶強這步棋,下得精彩,下得漂亮。我們期待著他能在演藝的道路上,下出更多盤好棋,給我們帶來更多驚喜和感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