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投稿將同時發(fā)布六大平臺
凡發(fā)表于大河文學的作品,將自動同步發(fā)布于騰訊新聞、騰訊快報、網(wǎng)易新聞、360圖書館、一點資訊、頂端新聞等六大媒體平臺,被多渠道傳播。閱讀量較高的文章還將發(fā)布于人氣火爆的今日頭條、百家號、搜狐新聞、簡書等大河文學融媒體矩陣平臺。需轉(zhuǎn)載原創(chuàng)文章的可申請授權(quán)(編輯微信:dahewenxue2020)。大河文學投稿郵箱:dahewenxue@126.com
小區(qū)里我所居住樓層電梯出口的墻角,不知什么時候,多了一個方形的籠子。
等我再次注意到這只籠子,里面多了彩色的鳥,似乎是畫眉,又似乎比畫眉漂亮些。自己對花鳥興趣不大,也沒時間侍弄,鳥類知識太過匱乏,因此我并不能十分確定這鳥的種類,好像也沒有“眾里尋他千百度”尋根究底的必要。
見到了這只籠子,又見到了籠子里的鳥之后,很長時間,我并沒見到它們的主人。因為籠子在出電梯右轉(zhuǎn)的出口處,我的幾戶近鄰,都有放置的可能。當然最有可能的是有小孩子的那兩家。
直到昨天晚上,我下了班,從外面散步回來。出了電梯右轉(zhuǎn),黑暗之中,影影綽綽看到隔壁鄰家的兒媳婦,帶著孩子,俯下身子,圍在鳥籠邊上觀鳥。
我忽然明白,籠子和鳥原來是他家的。在樓層養(yǎng)鳥,似乎是一種無奈的選擇,屬于不得已而為之,也是家長滿足孩子的一種方式。
小孩子是喜歡鳥的,有的大人和老人也喜歡。在一些電視劇中,北京提籠遛鳥的公子哥、達官貴人并不鮮見。我小時候,外公喜歡養(yǎng)鳥,也經(jīng)常弄幾個籠子,養(yǎng)一些叫做鵪鶉的鳥,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后來回到家鄉(xiāng)的山村,我見過更多自由自在的各種叫得上、叫不上名字的鳥,還有帶著長長的彩色羽毛的山雞。我家的屋檐下,每年還能見到燕子飛來。
再后來進城居住,就沒看見曠野中自由翱翔的鳥了。起先住在麒麟路的多層樓房,對面樓頂有一個不知誰家建造的約莫兩間房的鳥籠,晚上常見鴿子飛回來憩息。有時候沿街散步,天空中也能看到成群的飛鳥飛來飛去,那是很令人感到愉悅的,也會把我的心拉回鄉(xiāng)村生活的那段回憶。
住進了高層之后,每天從家到單位兩點一線,起早貪黑,沒機會也沒啥心情注意那些鳥類的活動了。高層建筑像極了一個個立體的鴿子籠。我有時甚至悲哀地想,都市里的人群,就像那些鴿子和飛鳥,晚上回到屬于自己的那個籠子休息。很多時候,人不也就像籠中鳥一樣嗎?
社會有時候也像一個各種制度和規(guī)則編織起來的更大的籠子。在這個籠子里,人仍然只是籠中鳥,不能飛到邊界外面去。這個籠子的邊界,甚至是住房、教育、醫(yī)療、養(yǎng)老保障,以及人心中各種各樣的非分的欲望。
豈止大人,孩子也是籠中鳥吧?在父母、長輩以愛和期望為名義的管制、限制、約束、溺愛包圍之中,孩子得遠離陌生人,遠離水、火、電、銳器等等一切可能帶來危險的因素,在這個所謂愛的襁褓中成長。他們少了我們小時候的野趣、歡樂、友情和必要的冒險,也少了這樣的生活培養(yǎng)的一些必備素質(zhì)。
當然,至今仍有不少孩子,在廣袤的農(nóng)村,在貧困的山區(qū),在遠離城市的地方生長。他們有和城里孩子不一樣的成長、教育環(huán)境,甚至也會有和城里孩子不一樣的未來和命運。這就如魯迅先生在《故鄉(xiāng)》一文里寫到的閏土和主人公,生活會把他們推向不同的人生軌道,最終讓他們漸行漸遠。
誠然,農(nóng)村也有有遠見和能力的家長,會一路托舉孩子的成長,給孩子創(chuàng)造逆天改命的機會;城市也會有開明的家長,打開孩子生活的籠子,給孩子經(jīng)風雨、見世面去成長和歷練的機會。但這只是一部分理想的狀況,更多的還是會囿于自己的環(huán)境、能力和成見,把孩子關(guān)進那些有形或無形的各種籠子。
推而廣之,我們的人生格局和思維層級,似乎也是帶給我們安全感,又局限我們發(fā)展的“籠子”,從這種意義上,人仍然像是籠中鳥吧!有些舒適區(qū),其實是看不見的籠子和人生沼澤,和雞舍、牛棚、豬圈其實并沒有什么區(qū)別。
飛速發(fā)展的社會,有人愿意豢養(yǎng)“金絲雀”,也有人自愿做別人籠中的“金絲雀”。無論豢養(yǎng)與被豢養(yǎng),也都是一種人生的束縛吧!這些被豢養(yǎng)的“金絲雀”,仍只是別人的籠中鳥,而且前途未卜,命運叵測,終究不如把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職場上,錦上添花的大有人在,雪中送炭的卻往往沒有幾個。也正因為這樣,人走茶涼往往就成了職場打不破的“魔咒”。職場中的有些人,憑著自己的小聰明,喜歡捧高踩低、趨炎附勢,背靠大樹好乘涼。可是風水輪流轉(zhuǎn),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弄不好就會有“樹倒猢猻散”的情況出現(xiàn)。一旦到了那個時候,這些勢利鬼、投機客很有可能成為“馬前卒”“背鍋俠”,甚至成為犧牲品。即便能夠快速切割,明哲保身,也往往遍體鱗傷,為眾人所不齒。因此,最好不要鉆進別人權(quán)力爭斗的籠子,保持自己的自由之身。
凡有所求,皆受其所困。那些困住我們的,不也正是一個又一個的籠子嗎?“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擺脫了這些困境,破除不必要的執(zhí)念、妄念,進入“庖丁解牛”渾然忘我的境界,才能擁有更愜意的心境,更靈凈的時空,更莊嚴的人生。
我希望我的“鳥”,飛出各種各樣的籠子,飛向?qū)儆谧约旱哪且环綍r空。
作者簡介
左德浩,中小學高級教師,河南省青作協(xié)會員,南陽市作家協(xié)會會員,任職于南陽市第十一小學,喜歡讀書思考,行走紅塵,靜觀人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