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產業屬于“新而待興”、有望成長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先導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首先剖析了未來產業的內涵與特征,沿著“現有產業未來化”與“未來技術產業化”2個方向,探討了中國未來產業的發展鴻溝,分類設計了“老中育新”與“無中生有”的跨越路徑與實施策略,提出了完善未來產業發展機制、搭建未來產業應用場景、構筑未來產業發展生態、加強未來產業敏捷治理的政策建議。
目錄
1未來產業的界定
1.1未來產業內涵與發展方向
1.2未來產業的構成體系
2未來產業的發展鴻溝
2.1“現有產業未來化”的發展鴻溝
2.2“未來技術產業化”的發展鴻溝
3未來產業的跨越路徑
3.1未來產業“老中育新”跨越路徑
3.2未來產業“無中生有”跨越路徑
4發展未來產業的政策建議
5 結論
未來產業是現代化產業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的重要途徑。工業和信息化部等7部門印發《關于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的實施意見》,重點關注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材料、未來能源、未來空間和未來健康6大產業。北京、上海、廣東等省市主動謀劃未來產業發展,探索未來產業培育的政策實踐。然而,未來產業發展尚處于孕育探索期,如何培育與推動未來產業高質量發展,成為中國搶占未來發展制高點面臨的重要課題。
根據前沿科技創新和新興產業成長的基本規律,未來產業沿著“現有產業未來化”與“未來技術產業化”2個方向發展,其培育基礎與技術特征各不相同,導致面臨的發展鴻溝與所需的突破路徑各異。
1未來產業的界定
1.1 未來產業內涵與發展方向
未來產業代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方向,是接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戰略選擇,對引領未來發展、支撐未來經濟增長、構筑未來競爭優勢具有先導作用。區別于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新而已興”,未來產業屬于“新而待興”,由顛覆性、前沿技術驅動,發展成熟度低、發展潛能較大,經未來5-15年的培育有望成長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先導產業,具有技術先進性、市場幼稚性、產業成長性、空間非均衡性與生態依存性等特征。
縱觀國內外未來產業培育,主要沿“現有產業未來化”與“未來技術產業化”2大方向發展,內涵、代表性產業、發展方向、驅動力和培育周期等存在差異(表1)。
表1 未來產業的類型
1.2 未來產業的構成體系
綜合考慮未來產業的技術屬性、應用場景、市場分布以及發展趨勢,本研究梳理了未來產業體系的未來制造、未來信息、未來能源、未來材料、未來健康與未來空間共6大領域、8大賽道及對應細分產業與重點(表2)。
表2 未來產業構成體系
2 未來產業的發展鴻溝
2.1 “現有產業未來化”的發展鴻溝
“現有產業未來化”是基于顛覆性技術創新對現有產業進行革命性改造的過程。從技術間斷理論來看,“現有產業未來化”的產業融合過程是顛覆性技術創新所帶來的產業技術跨越式發展,依次經歷技術躍升和產業躍升2個階段,需要跨越“中等技術陷阱”與顛覆性技術擴散鴻溝。
首先,在技術躍升階段中,需要跨越“中等技術陷阱”鴻溝,即后發國家在前沿技術追趕過程中受某些阻礙性因素影響,導致產業技術進步速度緩慢,與前沿技術長期保持特定差距。突變式的技術躍升根本上是不連續的技術創新或技術革命,需要依靠強大的原始創新能力。但是后發國家技術發展更多依賴技術擴散和對先發國家的技術學習復制,面臨“中等技術陷阱”鴻溝。
其次,在產業躍升階段中,需要跨越顛覆性技術擴散鴻溝,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有2個方面。一是“舊技術經濟范式”鎖定。顛覆性技術融入現有產業技術群,需要市場、產品、工藝、技術、組織和管理等全方面創新,形成“新技術經濟范式”與之匹配,才能催生新產業、新模式與新業態,但路徑依賴往往會拒絕甚至打壓與之不適應的新理論、新方法、新技術。二是顛覆性技術潛在應用不明確。顛覆性技術價值效能的實現過程中,技術發明創造潛在價值,技術有效運用實現商業價值,而運用的關鍵在于洞悉顛覆性技術的潛在應用和進入主流的路徑。但由于顛覆性技術內在的顛覆性與不確定性,使其在現有產業中的應用場景不清晰,也不具有競爭優勢,嚴重阻礙了“現有產業未來化”發展進程。
2.2 “未來技術產業化”的發展鴻溝
“未來技術產業化”面臨“死亡之谷”與“達爾文之海”兩大鴻溝。在科學知識技術化過程中,要跨越“死亡之谷”,即基礎研究與產業界重點推進的產品開發之間的鴻溝。這是因為科學研究階段與工程化階段對階段性成果的衡量標志不一致,科學研究階段衡量標志是科學原理可行,工程化階段衡量標志是技術可用,二者不匹配導致科技成果轉化率低,產生“死亡之谷”,且科學知識主要體現為產業基礎知識,不能通過專利發明被保護,存在“非競爭性”和“非排他性”,導致投資主體缺位、市場失靈。
在核心技術產業化過程中,要跨越“達爾文之海”,即科學技術供給與商業需求間的鴻溝。原因包括工程化階段與商業化階段對階段性成果的衡量標志不一致,工程化階段衡量標準是技術可用,商業化階段衡量標準是產品好用,二者不匹配導致產品容易被市場淘汰,出現“達爾文之海”鴻溝,并且存在技術演進方向失靈、市場需求失靈和創新網絡交互失靈等多重系統失靈。
3未來產業的跨越路徑
綜合考慮未來產業本質特征與發展鴻溝,遵循“現有產業未來化”與“未來技術產業化”的發展邏輯,按照全面布局、重點突破,分類施策、差異化發展的基本原則,本研究設計2條差異化跨越路徑。
3.1 未來產業“老中育新”跨越路徑
針對“現有產業未來化”的“中等技術陷阱”與顛覆性技術擴散鴻溝,兼顧“未來”和“既有”,按照5年培育、10年突破的思路,孵化培育創新基礎良好、成長較快的優勢產業(表3),并設計“老中育新”的跨越路徑與實施策略,實現優勢產業“變道超車”,全力搶占未來產業高地。
表3 未來產業“老中育新”發展領域
一是推動科技創新能力趕超。倡導有組織的科研范式創新,支持組建科技領軍企業、龍頭企業牽頭,高校、科研院所、服務機構參與的創新聯合體,針對現有行業共性技術、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技術、前沿技術展開研究,推動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發揮國家實驗室、高水平研究型大學、科研院所、科技型領軍企業、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等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實施任務導向型創新政策,加強戰略導向的體系化基礎研究與市場導向的應用性基礎研究,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二是加速顛覆性技術的融合應用。支持現有產業中科技領軍企業率先探索顛覆性技術的融合應用,鼓勵產業鏈鏈主企業帶動中小企業融通發展,設立顛覆性技術融合示范工程,完善產學研用協同體系,組建未來產業研究中心,提升創新創業活躍度。
3.2 未來產業“無中生有”跨越路徑
針對“未來技術產業化”的“死亡之谷”與“達爾文之海”鴻溝,結合未來產業技術成熟度,按照10年形成產業體系、15年跨越發展的思路,超前謀劃遠期潛力巨大的關鍵產業(表4),并設計了“無中生有”的跨越路徑與實施策略,實現重大領域、細分賽道的“換道領跑”,搶占未來產業發展制高點。
表4 未來產業“無中生有”發展領域
一是推動科學原理的重大突破。建立基礎研究的穩定支持機制,構建政府、企業、社會等多主體參與的層次分明、重點突出、高效有序的科研資助體系,對未來產業“無中生有”特定領域方向實行穩定支持。加強前沿導向的探索性基礎研究,充分發揮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平臺集成、學科交叉與基礎設施等優勢,推動基礎學科與應用學科均衡協調發展,加速學科間交叉融合。加強培育戰略科學家,一方面要建設多元化的高水平研發平臺,試點各類科研管理體制改革,創造寬容失敗的社會環境,吸引全球頂尖戰略科學家與創新團隊;另一方面,也要加快戰略科學家培養和梯隊建設,持續優化戰略科學家發現機制、培養機制、激勵機制與項目團隊遴選機制。
二是構建未來技術應用生態系統。建立科技計劃體系,部署技術研發項目,加強技術轉移轉化平臺建設,弘揚企業家精神,搶占產業價值鏈高端。
4 發展未來產業的政策建議
1)完善未來產業發展機制。
成立國家未來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統籌推進未來產業發展;制定未來產業專項政策,構建未來產業“老中育新”與“無中有生”支持政策體系,優化未來產業發展制度環境;建立健全未來產業技術預見機制,常態化發布未來技術清單以及發展趨勢分析報告,引領未來產業發展方向;建立健全未來產業創新“揭榜掛帥”“點兵配將”機制,突破一批標志性技術產品。
2)搭建未來產業應用場景。
完善國家級未來產業發展試點體系,加快布局國家未來產業先導試驗區;搭建超前的未來場景,構建“早期驗證-融合試驗-綜合推廣”場景應用體系;設立未來技術場景創新專業機構,加強未來技術場景創新人才培養。
3)構筑未來產業發展生態。
加快創新基礎設施建設,打造一批工程研究中心、技術創新中心及產業創新中心等平臺以及重大科學裝置;完善要素引進流動機制,建立與未來產業孵化培育相適配的要素支撐體系;建設未來產業配套體系,優化未來產業分工與空間布局;支持未來產業標準建設,提升未來產業的國際影響力與話語權。
4)加強未來產業敏捷治理。
加強未來產業主要領域風險防控前置性研究,建立未來技術跟蹤評估與監測預警機制;實施包容審慎監管制度,建立多元主體利益共享和責任共擔機制;建立健全未來科技倫理體系,防范未來科技領域的負面效應;營造全社會支持創新與寬容失敗的文化氛圍,探索實施容錯機制。
5 結論
本文主要研究結論如下:
1)未來產業是由顛覆性、前沿技術驅動,發展成熟度相對較低,發展潛能極大,經未來5~15年的長期培育,滿足未來人類社會美好需求,有望成長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先導產業。
2)未來產業沿著“現有產業未來化”與“未來技術產業化”兩大方向協同發展。“現有產業未來
化”需要跨越“中等技術陷阱”鴻溝與顛覆性技術擴散鴻溝;“未來技術產業化”需要跨越“死亡之谷”鴻溝與“達爾文之海”鴻溝。
3)“現有產業未來化”需設立5~10年培育期,可通過推動科技創新能力趕超與加速顛覆性技術融合應用,實現“老中育新”發展路徑。“未來技術產業化”需設立10~15年培育期,可通過推動科學原理的重大突破和構建未來技術應用生態系統,實現“無中生有”發展路徑。
4)未來產業發展需要從完善未來產業發展機制、搭建未來產業應用場景、構筑未來產業發展生態、加強未來產業敏捷治理等方面提供政策保障措施。
本文作者:王昶、趙必武、耿紅軍、盧鋒華
作者簡介: 王昶,中南大學商學院,教授,研究方向為創新戰略與政策;趙必武(通信作者),中南大學商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產業政策與創新管理;耿紅軍(共同通信作者),南京理工大學公共事務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為科技政策與創新管理。
論文全文發表于《科技導報》2025年第2期,原標題為《跨越未來產業發展鴻溝的路徑與政策》,本文有刪減,歡迎訂閱查看。
內容為【科技導報】公眾號原創,歡迎轉載
白名單回復后臺「轉載」
《科技導報》創刊于1980年,中國科協學術會刊,主要刊登科學前沿和技術熱點領域突破性的成果報道、權威性的科學評論、引領性的高端綜述,發表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完善科技管理、優化科研環境、培育科學文化、促進科技創新和科技成果轉化的決策咨詢建議。常設欄目有院士卷首語、智庫觀點、科技評論、熱點專題、綜述、論文、學術聚焦、科學人文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