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7日下午,2025中關村論壇全球知識產權保護與創新論壇在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成功舉辦。北京知識產權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杜長輝作為嘉賓參與以“知識產權賦能新質生產力”為主題的高端對話,并圍繞生成式人工智能給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帶來的挑戰與應對策略進行發言。
來源 | 知產北京
作者 | 葉何銘
3月27日下午,2025中關村論壇全球知識產權保護與創新論壇在中關村國際創新中心成功舉辦。本次論壇主題為“改革與創新:知識產權賦能新質生產力”,邀請了國際知識產權組織、知識產權行政司法部門等國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共同交流。此次論壇設有領導致辭、主題演講、成果發布和高端對話四個環節。北京知識產權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杜長輝作為嘉賓參與以“知識產權賦能新質生產力”為主題的高端對話,并圍繞生成式人工智能給知識產權司法保護帶來的挑戰與應對策略進行發言。
杜長輝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給知識產權司法帶來了全方位的挑戰。開源模型的使用邊界、生成物的版權歸屬等相關問題涵蓋了知識產權和競爭法領域,大量問題尚無明確的法律規定。同時,法律與技術的深度融合需要法院準確查明技術事實,積極探索適應科技進步的新裁判規則,主動尋求符合我國技術發展和產業需求的應對策略。
杜長輝分享了北京知識產權法院在具體案件裁判中的實踐做法。他指出,法院在裁判時應堅持促進與規范并重,推動技術向上、向善發展。一是妥善處理利益平衡。在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應用的不同階段,采用差異化的保護原則,注重平衡各方利益。在模型預訓練階段,側重促進數據的取得和使用;在生成傳播階段,更加注重權利保護,防止侵權內容的生成和傳播。二是促進法律與技術融合。要在查明技術實現原理的基礎上裁判案件,避免簡單套用現有法律概念。對于爭議問題,需結合具體情況作出個案認定,為新技術發展留出探索空間。三是注重與行政管理規范的協調。要充分考慮行政機關頒布的相關規范,發揮司法裁判與行政管理的協同效應,完善生成式人工智能技術治理。
最后,杜長輝表示,生成式人工智能的迅速發展既帶來了機遇,也提出了挑戰,知識產權法官應積極擁抱技術發展,緊密跟蹤技術方向,及時開展前瞻性研究,通過高質量的裁判,為人工智能產業的健康發展提供司法保障。
(本文不代表知產力立場,知產力僅提供信息發布支持)
攝影 | 楊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