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向咄咄逼人的美國,最近似乎“服軟”了。
近日,特朗普陣營一改過去強硬的對華姿態,悄悄派出親信低調訪華,釋放出明顯的“求和”信號。
而造成這一轉變的背后,是中方兩次“掀桌子”式的強硬回應,讓美國真正嘗到了“自作聰明”的苦果......
特朗普的手段
在特朗普眼中,中國的崛起不是一個經濟現象那么簡單,而是對美國長期主導地位的根本挑戰。
特別是在他第一次上任時,美國正面臨制造業外流、經濟增長乏力的問題,而中國則正以驚人的速度在全球擴展影響力,無論是貿易、科技,還是外交和基礎設施建設,都顯得格外活躍。
這種強烈的對比讓特朗普感到不安,他認為,如果不及時出手壓制,中國很快就會取代美國的位置。
于是,遏制中國,成了他執政期間對外政策的重點。
在他的第一個任期里,特朗普采取了一系列強硬而系統的手段。
首先是貿易戰。
他不斷指責中國“不公平貿易”,繼而以此為由,對中國出口商品加征高額關稅。
他的算盤很清楚:讓中國經濟“流血”,迫使中國在談判桌上讓步,為美國爭取更多利益。
然而,關稅戰不僅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而拖累了全球產業鏈,也給美國自身帶來了反噬。
其次是科技打壓。
特朗普政府把華為、中興等中國科技企業視為“安全威脅”,不但限制它們使用美國技術和設備,還拉攏盟友一起封鎖。
這背后,其實是對中國科技快速發展的警惕——尤其是在5G、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中國逐漸具備了與美國一爭高下的實力。
此外,特朗普還試圖在國際輿論上給中國“貼標簽”。
他在多個場合公開抨擊中國,指責污蔑中國,試圖通過意識形態手段孤立中國。
他的外交團隊甚至鼓吹所謂“新冷戰”思維,推動一系列遏華聯盟和地區小集團,意在圍堵中國的國際空間。
可以說,特朗普的對華政策,是一套組合拳,既有經濟打壓,也有科技圍堵,還有輿論操控。
他的目標不是與中國競爭,而是全面壓制中國的發展勢頭,確保美國的霸主地位不受動搖。
然而,事實證明,中國并沒有因此退讓,反而在壓力下變得更加自主和堅定。特朗普當初自信滿滿地設下棋局,卻沒想到對手比他想象中更穩,也更強硬。
中國的反擊
2025年年初,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宮后,幾乎沒有絲毫猶豫,便重啟了他對中國的強硬路線。
不到一個月,他就簽署行政令,決定對中國出口到美國的商品再加征10%的關稅。
這是在原有關稅的基礎上進一步加碼,力度明顯升級。
隨后,他又宣布,從3月4日起,針對加拿大、墨西哥的關稅照常執行,同時對中國商品的關稅也將再增加10%。
這意味著,短短幾周內,美國對中國商品的整體加稅幅度可能將累計達到20%。
他還公開污蔑中國是阿片類藥物芬太尼流入美國的“主要來源”,并將毒品泛濫與中國掛鉤,聲稱要用加稅的方式來“懲罰”中國。
這種將國內社會問題推到別國頭上的做法,無疑加劇了兩國間的緊張氣氛。
面對美方的單方面挑釁和不合理指責,中方并沒有沉默,而是做出了果斷回擊。
2月10日前后,中國宣布對一批美國產品加征報復性關稅,包括天然氣、大排量汽車以及糧食作物,加征幅度在10%到15%之間。
這種直接針對美國核心出口產業的做法,既有力地表明了中國維護自身權益的決心,也向外界釋放出一個清晰信號:中方不會再一味忍讓。
中方這兩輪精準反制,被不少觀察人士形容為“掀了兩次桌子”。
它不僅打亂了特朗普政府的經濟算計,也讓美國國內的一些政界人士開始重新評估當前的對華政策。
果不其然,接下來的局勢出現了微妙變化。
美國參議員戴恩斯很快訪問中國。
雖然他此行的具體內容沒有公開過多細節,但此舉本身就說明:美國開始意識到對抗并不是出路,特朗普態度可能在軟化。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在回應此事時明確表示,中方歡迎戴恩斯的來訪,認為中美關系的穩定不僅符合兩國人民的利益,也符合國際社會的共同期待。
同時也指出,中美應當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礎上,通過對話來解決分歧。
中方的態度很清楚:你可以有你的立場,但不能無視基本的規則和尊重。
如果美國一再挑釁,中國就會堅定應對;但如果美國愿意回到對話的軌道,中方也不會關上大門。
參考資料:
禁毒不力又甩鍋……特朗普揚言對華關稅再加10%,對加墨關稅3月4日生效——觀察者網
外交部:歡迎包括國會議員在內的美國各界人士訪華——環球網
#春季圖文激勵計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