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好友海特先生的新書《焦慮的一代》中文版最近上市了,我受邀為這本書的導讀手冊撰文,現全文摘抄如下,希望每個人都能學會,在這個焦慮的時代該如何為孩子們撐起一片成長的天空?
*以下全文摘自《焦慮的一代》導讀手冊
01
手機和社交媒體
對人類的改變超乎想象
我向大家推薦我的好友海特先生的新書《焦慮的一代》。這本書讓我們看到孩子們在手機和社交媒體浪潮中正在受到的影響,也幫助我們深刻理解了互聯網技術革命對每個人的巨大沖擊。
海特先生在這本書中的研究、觀點和思想都建立在了大量的心理學實證研究之上。這本心理學著作能夠得到社會的普遍共鳴,我覺得是因為它反映了時代的呼聲——要關注互聯網時代成長起來的孩子。在青春期就開始頻繁接觸互聯網的這一代人又被稱為“數字蟲”。他們的童年已不再是曾經的模樣,而是從戶外游戲和社交互動的豐富環境中轉移到了屏幕前的虛擬世界。智能手機、社交媒體、短視頻、泡沫直播、無窮無盡的游戲、“網紅”生活、偽造的信息與知識、海量的數據等數字時代的產物重新定義了孩子們的生活與心靈。充滿煙火氣的“玩耍式童年”就這樣被眼花繚亂的“手機式童年”所取代。
手機和社交媒體不僅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而且造成了人類成長和認知方式的根本性顛覆。互聯網上的產品設計,特別是那些目的是吸引用戶注意力的應用,利用了多巴胺反饋機制讓孩子們沉溺于即時的刺激。其上癮模式不僅削弱了孩子們的自控力,也破壞了他們的情緒穩定和幸福感。在電子產品里泡大的孩子們正面臨著極大的心理危機。焦慮、孤獨、情緒失控等心理問題正在引發暴力、麻木、放任、意義缺乏、原創力衰減、抑郁癥候、人際疏離等生存危機。
02
中國孩子面臨的壓力
數字時代給男孩和女孩帶來的心理問題,無論中國還是外國都普遍存在。男孩沉迷網絡會失去原始的生命力和激情,失去社交的機會和能力,未來年輕人談戀愛的比例就會下降,形成低欲望社會。而女孩呢?在過去,女孩是會被好好保護起來的。中國古代的女孩是“養在深閨人未識”。而現在的女孩把自己的生活在社交媒體中“曬”了出來,然后要面臨大量的網絡霸凌和攻擊。女孩們還會因為社交媒體產生容貌焦慮、身材焦慮、社交關系焦慮。有一種新的心理疾病叫“錯失恐懼癥”(Fear of Missing Out,FOMO),指擔心自己會錯過一些重要的信息或者體驗的心理狀態,比如當看到朋友們在社交媒體上分享有趣的活動時就會感到焦慮和不安。除了以上的共同點,我覺得中外還是存在一些文化差異的。比如,管教式教育在中國比較突出。其他一些國家的父母可能沒有中國父母這樣關心子女的學習、戀愛,甚至是生活習慣。再比如,中國父母的比較意識可能比較強。這種意識的優點是有助于自我提升,而缺點是會產生攀比心態,給孩子造成心理壓力。
可以說,中國和外國的孩子們都面臨著時代的壓力,而孩子們在網絡世界中所遭遇到的更加深層的問題幾乎無人監管。教育者與養育者雖然在孩子沉迷網絡游戲的反對態度上能夠達成共識,但在具體管理與幫助的過程中所持有的觀點與手段則矛盾重重。加之今天,特別是在發達國家或者像中國這樣發展得很好的發展中國家中,孩子們的現實生活被保護得太好了,好到失去了“真正好”的標準。這導致孩子們在虛擬世界中的迷失和在現實世界中的無力。
以上種種問題只是數字時代兒童教育所面臨的挑戰的冰山一角。但哪怕只是這一點點挑戰,都足以深刻地影響并改變孩子們的互動、學習和終生發展,并在孩子們的心理健康與情感發展中產生一系列動蕩。這些問題不是只會影響到某些孩子或某些家庭,而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會對全人類面對新的科技進步與社會發展提出強烈的倫理控訴,因為它關系到人類的發展,并對未來構成了威脅。
03
應對全球化的心理大危機
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 20 多年中,社會各界都針對這些問題大聲呼吁過,但大多數呼吁都是幫助父母做好監護和養育,并沒有提供系統的解決方案。就此,海特在本書中大膽地指出,想要解決這一全球化的心理大危機,就必須由父母、學校、社會共同應對,統一協同,建立同一的目標,行使一致的行動。
父母的確需要為孩子創造一個平衡的線上線下生活方式。比如,與孩子一起制定明確的規則,限制電子產品的使用時間段和使用場合;幫助孩子理解這些規則背后的原因;展示健康的社交媒體使用習慣;帶孩子參與戶外活動和面對面的社交活動;帶孩子識別和處理網絡上的虛假信息和潛在風險,學習社交媒體上的隱私設置和個人信息保護;為孩子提供多樣化的興趣培養途徑,支持孩子探索和發展多種興趣,等等。
學校也應承擔重要責任。比如,將課堂學習與真實生活相結合,讓孩子參與真實社會問題相關的項目;提供豐富的課外活動和選修課程,鼓勵學生探索不同的興趣領域;培養學生的數字素養,幫助學生安全地使用互聯網,理解數字環境中的權利與義務;建立有效的監控機制,等等。孩子們在參與各種活動和項目中發展自己的興趣和才能,才能學習到如何在現實生活中與人溝通和合作,減少對虛擬世界的依賴。
此外,社會各界都需要制定和實施相關政策,保護青少年免受電子產品的負面影響。這包括加強對電子產品內容的監管,限制不適宜青少年的內容傳播,鼓勵青少年參與線下活動。科技公司需要開發和提供更加健康、有益的產品和服務。比如,設計一些有助于提高孩子學習能力和創造力的應用,或者開發一些限制使用時間、防止沉迷的功能。
本書是一份寫給全社會的行動指南,為我們如何在數字時代中培養孩子提供了清晰的方向。面對這一代孩子的心理危機,我們不能簡單地禁止或放任,而是要找到一個平衡點,讓孩子們既能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又能保持健康的生活習慣和社交能力。正如海特在書中所說的那樣,我們的目標是讓孩子更好地駕馭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我們的終極目標不是培養一個成功的孩子,而是培養一個有能力為自身提供幸福感的人。
最后,我要向孩子們推薦這本書,他們知道自己面臨的陷阱、風險、挑戰的時候,才能提早做準備,防止懵懵懂懂、稀里糊涂,在無所知曉中落入陷阱。我要向父母們推讀這本書,因為沖在最前面拯救“焦慮的一代”的一定是他們的父母。只有了解孩子們面臨的心理沖擊,父母們才會有更多同理心,對孩子多一些關懷和理解,不會把孩子的問題當成他個人的問題,會意識到有些問題是時代的挑戰,是科技的沖擊。這本書也很值得我們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學研究者關注。我們都是這個時代的參與者和影響者,我們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既受到這個時代的影響,也創造了這個時代。因此,我們這個時代的所有人都應該讀一讀這本書。
點擊鏈接立即購書
點擊主頁,逛逛彭老師的 櫥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