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的 網紅青團 ,一個比一個奇(an)葩(hei)。
你看,這顆小龍蝦青團,一嘴下去是腥的,我yue……酸菜魚青團,滿滿的酸辣味,與青團產生了完美的靈魂互斥……螺螄粉青團,你想想酸筍那味道,一上蒸籠,鄰居都來罵人了;西紅柿雞蛋青團,這又不是餃子!聽起來就很可怕啊!
△求求你們了,放過青團吧,就讓它做春天的小清新不好嗎?(攝影 / 朱夢菲)
而且,這些能把你嚇跑的“網紅青團”,多半都是咸的。
等一下,咸黨做錯了什么,為什么要黑我們?我們有春筍肉丁、蘿卜絲、薺菜鮮肉,還有筍干臘肉、雪菜火腿、香干馬蘭頭,哪怕是腌篤鮮做了餡兒,那也是咸肉加春筍的完美搭配,熱乎乎的還有湯汁呢,一點都不暗黑好嗎?
青團,自古以來咸甜搭配、干活不累,無奈近年網紅作祟,讓甜黨占領大江南北,咸黨卻日漸暗黑……這樣不對,正宗的咸青團,明明就好吃到沒朋友,只是你們甜黨不懂。
青團,這個綠胖綠胖還滿身光澤的誘人小家伙,是南方清明前后的時令味道。南方很廣闊,它的名字也很多,清明果(餃)、艾粄(粿)、青糍、草仔粿、艾葉粑粑、雞屎藤茶粿……
△可可愛愛,還自帶滿身香氣,誰能拒絕這顆春天的小綠胖子?(圖/圖蟲創意)
名字雖多,但它就是一種米食,內餡可咸可甜,外皮混合了各種青草汁,因此色澤從青綠到墨綠皆有,一口下去就是春氣蕩漾,整個人都清新了。
3月初,還沒到插秧季,南方水汪汪的稻田里,已有了不少青綠,那便是鼠麴草(也稱鼠曲草)。每逢此時,婦孺們挎著竹籃,將田里的鼠麴草拔個干凈——一來為秧苗留下空間,二來鼠麴草是個寶貝,不僅做菜香味悠悠,還能剁碎了榨汁,加入糯米粉做青團。
鼠麴草制成的青團,蒸熟后顏色偏黃綠,仿佛帶著春雨后的稻田氣息,清香之中回蕩著鄉土滋味。它的內餡,以時令春筍最為誘人,再加點去年冬天腌好的咸肉,新鮮的筍肉青團,遍布江南的早春之味,就問你饞不饞?
到了3月末、清明節前,艾草茁壯生長,以艾葉為汁的青團,便扛下了春天滋味的大旗。它易老,只有嫩葉能做食材,于是摘艾葉便成了體力活——老奶奶、小鬼頭不可,唯閑不住的阿姨阿嬸、阿叔阿伯,或者風華正茂的阿珍阿強,才是摘艾葉的主力軍。
艾葉做青團,還有兩大流派。有些人喜歡嫩滑口感,艾葉榨汁后要仔細過濾,青團便是光滑錚亮的深綠色;有些人認為艾葉要搭配艾草,切碎熬制粗過濾,讓碎葉與糯米粉融合,青團便布滿了青草的星星點點,呈現顆粒感十足的墨綠色。
無論哪種做法,艾葉極為特殊的香氣,都會占據整顆青團;若放得狠了些,還會有“滿滿中藥味”。這時候,甜味是鎮不住場子的;只有上更香更濃的咸餡兒,才能讓青團更美味。正所謂用魔法打敗魔法,兩種香氣一碰撞,那就是春天的氣息啊。
咸青團的香氣法寶,是我們熟悉的豬油。餡料里有了它,上籠一蒸就是滿屋香,搭配艾葉更是妙不可言。不少南方人認為,艾葉做青團,咸味的更好吃,豬油就是美味密碼。
△艾葉糯米為皮,咸鮮餡加點豬油,這就是春天專屬的氣味協奏曲。(圖/小紅書截圖)
做艾葉青團,浙江人愛用薺菜鮮肉,沒錯就是咸湯圓同款;蘇南、滬上的阿姨們,偏愛馬蘭頭,一口下去全是青綠;閩臺一帶,人們愛用煸炒增香的蘿卜干碎,也叫“菜脯米”;徽州地區,青團里少不了咸肉、筍干、豆干,一出蒸籠就香氣盎然,滿滿的山嵐氣息,吃得人都要飄起來。
所以啊,吃青團這件事,南方人是很認真的;小小一顆青團,不僅包著他們的春季時令,更容納著他們的飲食巧思,默默地融在生活的每個細節里。
當然,青團無論甜咸,自有它的妙處。至于什么螺螄粉餡,讓它獨自美麗不好嗎?
其實,青團界的甜咸之戰,正如端午粽子和中秋月餅一樣,從古代就開始了。
青團的起源,一說源自周代的寒食節,為冬至后的第105日,約為清明節前的1、2天;寒食節禁煙火,人們只吃冷食,最受歡迎的是青精飯——以烏飯葉汁將米飯染色、可冷食,演化至今便是江南常見的烏米飯。
唐代,寒食節與清明節合二為一,多了掃墓、踏青等風俗,青精飯也演化成青白團子,便于人們攜帶、供奉先祖。為了區分口味,人們通常以青團子為咸、白團子為甜,也是在這時,埋下了未來青團的甜咸兼備。
明清時期,寒食習俗式微,但青白團子保留了下來,并演化成全青綠的“清明果”,正式成為清明時令美味;再往后,人們就以“青團”統稱之,只有咬一口,才知道里頭包裹著怎樣的美好滋味(也有可能很暗黑……)。
也正因歷史悠久,青團的面孔多種多樣,絕不只是綠綠的小圓胖子。
△餃子形狀的清明粿,也是青團的一種。(圖/小紅書截圖)
比如,江浙滬一帶不僅有青團,還有古老的白團——區別在于加不加青草汁。白團沒有時令包袱,如今也有甜咸之分。甜黨以豆沙、芝麻為主,咸黨就是春筍肉丁、薺菜鮮肉、香干馬蘭頭等。
沿長江一路上行,到江西一帶,“青團”改叫清明粑,直接做成餃子形,豆芽、粉絲、香菇都能往里放,更少不了辣椒;再往西南去,就是云貴川桂都愛的艾葉粑,甜咸皆有,最地道的吃法是油煎;贛湘閩粵的客家地區,“青團”叫艾粄,餡料通常是蘿卜絲,也有不放餡料的“純艾粄”,切得方方正正的,嚼的是艾葉香,佐茶最地道。
無論青團的名字、面孔和餡料有多少不同,它們都是同一種食物在不同地域的表達,背后是一方風土所滋養的人文,與他們延續至今的傳統。青團啊,本是同根生,如今安能辨我是咸甜?
咸味青團,關鍵就在于好吃不膩,香到沒朋友。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咸青團少見?為什么北方人稍顯陌生的青團,這幾年成了網紅?為什么好吃(且不嚇人)的網紅青團,大部分都是甜的?
這一切,都要從2016年說起……
那年,上海一家老字號,以一款咸蛋黃肉松餡青團,打出一片青綠色的天。它咸甜兼備,口感獨具,惹得上海市民瘋狂打call,不僅心甘情愿排隊一下午,還催生了“青團黃牛”(青團養活的人真多……),一時風頭逆天。
不僅如此,它直接刷新了江南人民的認知——哦,原來青團可以“不傳統”。同樣地,它也刷新了北方人民的味覺——哦,青團這個東西啊,江南海派味道,好吃得很呢。
青團火了,直接跨越地域,成為了全國人民的清明美味。然而,問題隨之而來——鼠麴草做青團皮,黃綠色不惹人愛;艾葉做青團皮,顏值是夠了,但特殊香氣總是毀譽參半;既要翠綠惹人愛,又要氣味不奪魂,雀麥草就要登場了。
△這種翠綠色的青團,顏值最高,用的就是雀麥草汁。(圖/圖蟲創意)
這是一種藥材,用它做青團,就是綠綠惹人愛,再抹點菜油就是綠汪汪還blingbling的,食欲都會被勾起來。重點是,雀麥草味道不重,傳統的豆沙餡、芝麻餡,清甜的桂花餡、牛奶餡,乃至新潮的栗茸芝士、珍珠榴蓮,雀麥草都會乖乖做陪襯,絲毫不奪味。
于是,青團崛起,不僅一路“北伐”,還超越了時令(啥時候都吃得到)。原本在南方,甜咸江湖對半分的青團,甜黨瞬間占了優勢,走向全國各地;咸黨,多半默默留在當地,還得被各種暗黑網紅味分走地盤,咸黨的孤單啊你不懂……
總之,這個年代,甜青團負責開疆擴土,咸青團負責小家碧玉,甜主外、咸主內,各有各的天地與風味。不論咸甜,青團都是春天饋贈的禮物,讓我們在百忙之中,得以享受舌尖味蕾的偷閑。
春天的魔法,就這樣被青草味團團包住,成為我們無法拒絕的味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