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過年回老家,想著兩三年不見老同學,便聯系一起聚一聚。
因為老家的鎮子不大,大家都熟識,小時候經常互相串門。
所以以往的聚會,都喜歡張羅去誰家里面聚聚,顯得熱鬧親切。
但這一次,大家見面后卻不約而同商量起去哪家飯店。
連以往最愛拉人去家里喝茶聊天的小麗,都沒提這一茬。
我好奇地問她:“小麗最近不在家開茶話會啦?”
“好久不開了,”她回憶著,“得有幾年了吧。”
人群里有人笑著說:“你太久不回來了,現在大家一般都在外面聚了,不怎么去家里了。”
我更為好奇了,追問原因。
大家莫衷一是,有人說在外面方便,也不麻煩家里人作陪;有人說家里亂糟糟的,懶得收拾;還有人說現在大家都這樣,自己也就隨大流。
一時間嘰嘰喳喳的,從車上聊到飯店,也沒誰給出個準確答案。
是啊,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那天聊到散場,還是沒聊明白:為什么從前天天串門的我們,如今卻既不愛去別人家,也不喜歡別人來自己家了呢?
深究起來,不串門這個情況不是今年才有的。
早在七八年前,中國青年報社就已進行過調查,結果顯示,有82.1%的受訪者感覺近年來互相串門的情況越來越少了。
前兩年,知乎也發起過一項投票,詢問大家是否反感家里來客人。
結果顯示,有六成多的人投票表示,不喜歡家中有客人來訪。
不知不覺間,串門這個流行了半個世紀的風俗,似乎正在失去它的生命力。
去年在小紅書上,刷到過一篇討論串門的帖子。
評論區中點贊最高的話是:“我不喜歡待客,也不喜歡去別人家做客。”
一句簡簡單單的自陳,就足以說明當今很多人的社交心態。
當然,心理學研究表明,相似的行為,其對應的內因可能是千差萬別的。
同樣是不喜歡串門,有人是擔憂來訪客人太沒有邊界感,與其賭對方是個有禮貌和分寸的人,還不如拒絕來訪來得輕松。
有人則認為,家是十分隱私的地方,本來就不該開放給外人。
這與訪客和主人的交情無關,也不代表自己冷漠不好客。
有人很體貼,替客人的游玩體驗著想,認為與其來家里無所事事,不如約在更有意思的地方,以便賓主盡歡。
當然還有人覺得,社交本身就是多余的,與其把時間浪費在待客和訪友上,不如“躲進小樓成一統”,過好自己的太平日子。
田毅鵬教授在《中國社會后單位時代來臨?》中表達了一個有參考意義的觀點:
社會發展的趨勢是原子化的,原子化的主要表現為個人之間聯系的弱化、個人與公共世界的疏離。
雖然不愛串門的原因眾多,但剖開現象看本質,個中的底層邏輯,其實是人與人之間的必要聯系,在慢慢消失。
換言之,如今這個社會,除了那幾個至親外,再沒有多少人是你必須的、不得不保持聯系的了。
也正因此,串門從曾經必需的、長期維系親情友情的一項深度社交技能,慢慢退出了現代人的生活。
畢竟,一切的社交場合中,“家”無疑是最私人的領域。
隨著人與人之間聯系的弱化,互不打擾、互不串門,也就難以避免了。
前兩年總能聽到老一輩說,現在的人連門都不串,怎么在社會立足,怎么結交朋友。
可以理解他們的擔心,但家門不進,并不代表心門上鎖;不去串門,也不代表無需社交。
只是不同的時期,不同的性格,本就會選擇不同的社交方式。
還記得開頭提到的,愛開茶話會的小麗嗎?
跟大家分享個她家的趣事。
小麗性格很是活潑外向,但她老公,卻偏偏是個靦腆的人。
婚禮的時候,司儀請他對老婆表個白,他憋了半天,漲紅了臉,對小麗說出一句“可以嗎”,逗得滿場人大笑。
結婚后,小麗不時會邀請我們去家里喝茶。
有時他也會靜靜陪坐,但更多的時候,他會回到房間里,和我們互不打擾。
每當這個時候,小麗都會大手一揮說:“沒事,他就這樣,咱姐妹聊咱的。”
這樣的日子大概過了幾年,忽然有一天,小麗和我們說,他最近參加了當地的一個什么社團,周末經常和一群人出去。
我大為意外,好奇地問:“他不是從來不社交嗎,婚禮的時候他的朋友都沒來多少,伴郎都差點沒湊夠。”
小麗神秘地說:
不懂了吧,他參加的是一個悶葫蘆似的釣魚協會。 我去看過一次,一群中年男人,周末拎著魚竿坐河邊,也不說話,也不動,就一坐一天,什么都釣不上來,還特開心。 我是不能理解,這多悶得慌啊。 但是看到他每次見完這些朋友,心情就很好,工作壓力也都釋放了,我覺得也挺好。 人人都有自己的社交方式嘛,他不愛串門,不愛和朋友聊天,這些都無所謂。 要是他就愛和一群葫蘆坐一下午,只要他開心,那就值得。
的確,小麗的話不無道理。
像她老公這樣,圈子很小,從小到大沒幾個朋友的人很多。
但其實,他們也有渴望社交,渴望同類,渴望被理解關心的時候。
只是囿于性格,再加上忙于工作,很多人都忽略了這一部分的自己。
慢慢的,就在外人的一聲聲“他內向”“他天生不愛和人打交道”中,默認了自己沒有這部分的情感需求。
其實,社會風尚在變,人的性格也有各異,對應社交方式總會有變化。
可最根本的需求,卻是不變的。
就像小麗老公,他會因為社交焦慮,也會恐懼人多的地方。
但他在找對了圈子后,同樣能用社交獲取能量,為自己充電。
就像小麗自己,這些年也很少再對外人打開家門。
但她依然是個十分外向的,朋友成群的人,從未更改。
《群體性孤獨》一書中寫道:“人類天生渴望親密關系。”
向往群居、渴望陪伴,那是早在遠古時期,對抗自然時就已形成的基因。
如今的人們,或許更在意邊界,更需要隱私,更有自我意識。
或許串門這種方式,也的確正在淡出人們的視線。
但我們仍然需要社交,需要與懂自己的人同行。
只是隨著時代遷移,我們的方式會更多元化,選擇會更個性化。
但這不妨礙,我們的內心從沒變過,還是會有一塊敏感脆弱,需要共情和理解,以緩解孤獨。
前陣子,互聯網上又火了一組新詞:“濃人”和“淡人”。
顧名思義,濃人是指那些感情熱烈而張揚的人,他們大都性格外向,偏愛與人社交;
而淡人則恰恰相反,他們大都淡然平和,偏愛獨處與寧靜。
相較于“內向”“外向”“i人”“e人”和“社恐”“社牛”這些概念,十點君還是更喜歡“濃人”“淡人”這種形容方式。
一方面,“濃”“淡”看起來更為直觀,第一次見到這個詞的人也能理解。
另一方面,這二者間沒什么涇渭分明的界限,就像一鍋湯,或濃或淡,只決定湯的味道,不會改變湯的本質。
人也是如此,無論“濃”“淡”,本質都是一樣的,只是根據此刻的心境與需求,選擇了自己的“味道”。
以下是一些送給濃人和淡人的社交建議,大家可以各取所需,用適合的方式汲取社交與情感能量。
關于濃人:
情感上,濃人更偏愛高頻互動,在意即時回應,需要足夠的共情反饋。
社交方式上,濃人一般都有自己舒適的模式,所以這里主要給一些輔助性建議:
(1)少文字溝通,多視頻聊天;輕線上交流,重線下聚會
“梅拉賓法則”提到,人在溝通時,一半以上的信息來源都是視覺信息。
對濃人而言,文字和語音溝通很容易讓你覺得情緒不飽滿,信息交換不通暢。
如果對方是個表達力一般,或者回消息很慢的人,那難免會讓你焦躁,影響溝通質量。
盡量把深度溝通放在視頻或者線下,可以減少很多溝通障礙和誤會,還能更好地從肢體、表情等了解雙方本意。
(2)學會情緒表達分級
濃人社交有個特點:情緒過于飽滿。
熱情固然有余,但很容易讓不夠了解的人誤判你的狀態,甚至因為你的情緒總是飽滿,而不自覺進入社交疲態中。
可以試著從兩方面為你的表達分級。
一是對象分級。將社交圈按對方興趣、性格和關系遠近等劃分開,根據具體話題選擇適合的人溝通,效果會更好。
二是內容分級。在表達完成后,可以補充一兩句注釋,表示這部分內容只是隨便吐槽的;還是需要一定的回應和安慰,但不著急;亦或是需要緊急求助,希望對方能夠重視起來。
有時候也可以更為直白表達自己的溝通意愿,如“我需要建議”“我需要安慰”“我只是隨便說說不用特別回復”等,也能便于溝通順暢。
關于淡人:
淡人更喜歡低互動的對話模式,更青睞于穩定低頻的社交圈,也更需要獨處來恢復“社交力”。
如果你是淡人,在社交時可以借鑒一下這2點建議:
(1)選擇輕量化的社交,而非拒絕社交
十點君能理解,很多淡人時不時會“厭人”。
但完全不社交并無益處,建議大家選擇“輕社交”。
可以根據興趣,找到對應的搭子,不必深聊其他方面,控制好邊界感,只做共同愛好的事。
可以避開人多的聚會,應邀前詢問好參與的人數和大致人員,不要勉強自己參加不適應的活動。
淡人的社交力有限,盡量留給愉己生趣處。
(2)善用間接社交,減少直接溝通
可以在小紅書等平臺分享自己的讀書心得、生活感悟等,隨緣等待有共鳴的人評論,再視情況回復。
可以用代送書籍、分享音樂文章等,向朋友表示自己的情緒和心情。
可以借助郵件、定時消息等,延時向朋友表達自己的想法,降低溝通頻率,提高單次溝通的質量。
曾在一篇討論AI發展的帖子中,看到這樣一條評論:
五十年前,我們用串門來表達這份情誼。 那時的小城不大,人和人住得也近,走幾步就能抵達。 我在想,也許再過五十年,我們就可以用AI模擬出虛擬空間,進入其中,足不出戶地敲響朋友的家門。
想象是美好的,也是令人期待的。
這個社會一直在變,技術更迭,觀念變遷,滄海桑田只在一瞬間。
但還好,無論以何種方式社交,我們都能從互通心意,共訴心聲中,獲得慰藉;
只要這份慰藉長存,人類的心就永遠能保有一塊柔軟,千萬年也不磨損。
點個,你們現在還串門嗎,平時又會如何社交呢,快來評論區分享討論吧~
作者 | 明冬,課虛無以責有,叩寂寞而求音。
主播 | 素年錦時,微信公眾號:素年錦時FM
圖片 |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