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后,我軍模仿蘇聯軍銜制度對在革命時期浴血奮戰的將士們進行大授銜。大授銜是一項規模宏大的工程,經過仔細的調查、討論,共評選出一千多位將帥,其中包括57位上將。然而在1955年授銜時,只有55位將軍被授予開國上將,剩下的兩位并沒有被授銜,直到1956年、1958年才分別補授,這是怎么回事?
57位上將照片
王建安,本該授上將,主席批示暫緩
紅安縣是我國著名的將軍縣,王建安便是走出去眾多將軍中的一員。王建安參加革命很早,1927年入黨,并參加了同年爆發的黃麻起義,開始了其波瀾壯闊的革命生涯。土地革命時期,王建安的最高職務是紅4軍政委,打仗有勇有謀,參加過多次反“圍剿”作戰,被稱為“軍政雙全”的指戰員。值得一提的是,此時的王建安和許世友是一對搭檔。紅軍陜北會師后許世友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想拉著王建安回鄂豫皖地區打游擊,被王建安打了“小報告”,許世友坐牢,因此記恨了王建安很多年,直到解放戰爭攻打濟南兩人才冰釋前嫌。
王建安將軍
新中國成立后,王建安擔任浙江軍區司令員。不過隨著朝鮮戰爭的爆發,王建安再次領兵出征,擔任志愿軍9兵團司令員兼政委赴朝作戰。朝鮮戰爭的惡劣條件對王建安的身體是不小考驗。1954年,王建安因高血壓在戰場上病倒,彭德懷派醫生將其護送回國。按王建安的資歷,評為上將是完全夠格的,但毛主席認為他“驕傲自滿”,應當暫緩授銜。
王建安和許世友一樣,在軍隊出了名的脾氣大。在一次軍事會議上,王建安和陳毅的意見產生了分歧,兩人爭吵了幾句,王建安直接在上級面前拍桌子,扭頭便走了。這件事給中央領導人留下了負面印象,認為他不尊重上級,驕傲自滿。
其實毛主席也只是警示一下他,因此55年授銜時劃去了他的名字,到第二年對王建安進行補授,成為我軍第56位上將。
李聚奎上將
李聚奎,重回部隊,授予上將軍銜
李聚奎是另外一位1955年沒有授銜,后來才補授的開國上將,不過他與王建安情況不同,他是因為被調任才錯過了1955年的大授銜。
李聚奎是湖南安化人,1928年參加了彭德懷領導的平江起義,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6年,紅軍以四方面軍為班底組建西路軍進行西征,李聚奎擔任9軍參謀長。然而面對兇悍的馬家軍,西路軍在河西走廊敗北。李聚奎帶著十幾名戰士在祁連山與馬家軍周旋了四五天,又餓又乏,不得不殺戰馬度日。后部隊被打散,李聚奎一路乞討回到延安,見到毛主席情緒久久不能平靜,毛主席安慰他:“你雖敗猶榮!”
毛主席與李聚奎
抗戰全面爆發后,李聚奎帶領隊伍渡過黃河,開辟敵后根據地,與陳賡一起主持129師386旅的軍務,立下了許多戰功。戰爭期間,李聚奎是出了名的愛動腦子,即便處于危急環境,他也能做到臨危不亂,想出應對之策。
李聚奎的才能也受到了毛主席的重視。朝鮮戰爭爆發后,毛主席審時度勢,認識到建立現代化后勤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將李聚奎派到東北軍區擔任后勤部長,負責籌備物資,為志愿軍入朝做準備。
李聚奎
志愿軍跨過鴨綠江與“聯合國軍”作戰,后勤遭受重大考驗,許多士兵連一口飯都吃不上,造成大量非戰斗減員。李聚奎非常自責,幾天幾夜睡不著覺。有一天他突然想到,西路軍兵敗后,他接受當地百姓救濟,吃過很多次炒面,炒面制作簡單,還方便保管。于是李聚奎指示后勤部,將大批炒面運到朝鮮,解決了志愿軍的吃飯問題。
打贏抗美援朝戰爭,中國經濟建設開始尋求“突圍”,摘掉“中國貧油”的帽子是重中之重。1955年,黨中央決定成立石油工業部。作為籌備工作的負責人,周恩來總理向部隊要人,第一個就點了李聚奎的將,讓他擔任石油工業部部長,此時離大授銜只有兩個月時間。而在年初彭德懷向中央軍委提交的預授名單中,李聚奎是開國上將中的一員,卻因脫離部隊錯失了軍銜。
直到1958年,李聚奎重新回到了部隊,這位無冕將軍終于被補授上將軍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