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將在十年內取代中國成為世界工廠!"——2015年印度《經濟時報》頭版標題的油墨還未干透,莫迪政府就向全球資本市場拋出了這個誘人故事。
如今十年之約已至,當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將2025年印度GDP增速從6.5%下調至5.8%時,人們才驚覺這個"印度世紀"的劇本,早已被恒河水潑醒。
時間回溯到2021年夏天,莫迪政府豪擲230億美元啟動"生產激勵計劃"(PLI),誓要在手機、制藥等14個領域復制中國奇跡。
彼時富士康、信實工業等750家企業簽下"軍令狀",印度商業部長甚至放話"五年內制造業占比突破25%"。
可到了2024年10月,這個被寄予厚望的計劃僅發放了8%的補貼,生產目標完成率不足四成,連《印度快報》都不得不承認"這是場令人沮喪的失敗"。
更諷刺的是,94%的補貼流向了高度依賴中國原材料和技術的手機與制藥業,印度自詡的"去中國化"戰略,反而讓中國零部件進口占比從60%暴漲至85%。
基建黑洞吞噬"印度速度"
當中國高鐵以350公里時速穿梭山河時,印度工廠的零件貨車正以30公里龜速顛簸在坑洼公路上——這個人均發電量僅夠點亮半個燈泡的國家,連"無塵車間"和穩定供電都成奢望。
三星印度工廠主管的抱怨頗具代表性:"我們給雙倍工資,工人領完薪水就消失一周"。
世界銀行數據顯示,印度物流成本占GDP比重高達14%,是中國的兩倍有余,這直接導致蘋果在印度生產的iPhone良品率僅有65%,而中國工廠的這個數字是99%。
魔幻的是,當全球進入工業4.0時代,印度還在為"如何讓工人每天工作滿8小時"發愁,斯坦福大學研究發現,僅有15%的印度學生具備現代經濟所需技能,而中國這一比例是85%。
這種差距在制造業體現得淋漓盡致:中國工人組裝一部手機只需4.5分鐘,印度工人卻需要8分鐘,且返修率高出3倍。
就連莫迪引以為傲的"8億年輕人口",也因種姓制度和征地改革停滯,被困在12.84%的制造業GDP占比困局中——這個數字比2016年還低了2.3個百分點。
數據魔法下的"皇帝新衣"
印度統計局的"創新"總能刷新認知:2015年將牛糞計入有機肥產值,流浪牛劃歸畜牧業資產,硬生生把GDP增速拉高2個百分點。
這種"數據整容術"在2024年達到巔峰——官方宣稱制造業占比14.3%,但IMF特別標注"若按國際標準核算,實際數據要低40%"。
更尷尬的是,當印度吹噓7%的經濟增速時,其貿易逆差卻在2024年飆至2670億美元,外資撤離速度比恒河漲潮還快。
這種"既要又要"的矛盾心態,在科技領域尤為明顯!印度一邊封殺118款中國APP,導致本土創業者哀嚎"連服務器都租不起",另一邊瘋狂進口中國設備,卻對中國技術人員簽證發放量從20萬份暴跌至2000份,致使價值150億美元的進口設備淪為廢鐵。
反觀中國,2023年以全球27%的制造業占比持續領跑,華為5G基站安裝量是印度的120倍,連SpaceX都在采購中國航天部件。
"印度制造"的鏡花水月
十年賭局落幕時,印度收獲的是一地雞毛:被扣押48億元資產的小米等中企集體撤離,蘋果將20%產能轉投越南,特斯拉放棄印度轉戰印尼。
就連莫迪親自站臺的國產航母項目,75%的鋼材還得從中國進口。這個曾揚言"2047年成為發達國家"的國家,如今人均GDP僅為中國的五分之一,仍有3億人日均收入不足2美元。
當《華爾街日報》吹捧"印度世紀"時,印度央行前行長拉詹道破天機:"中國制造堵死了印度的路"。
從上海港自動化碼頭到東莞智能制造車間,中國用二十年將貧困率從10%壓至0.5%,而印度還在為"如何讓8億文盲操作數控機床"發愁。
或許正如《福布斯》評價:"當中國在攻克光刻機時,印度連合格螺絲釘都造不出——這才是真實的發展代差"。
十年光陰給南亞次大陸上了沉重一課:大國崛起從來沒有捷徑,那些靠封殺APP、修改GDP算法堆砌的"奇跡",終究敵不過扎扎實實的產業升級與教育改革。
當莫迪連夜撤走邊境部隊示好中國時,越南已默默拿下全球10%的電子訂單——這場世紀博弈的終章,早已寫滿務實者的姓名,對此你們是怎么看的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