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新幸福教育”的倡導者,以研究院的新機制將科研成果轉化為教育實踐,讓教師幸福從教;他是“問題化適性課堂”的推動者,以課堂的新樣態借真實問題重構教學邏輯,讓學生快樂成長。推課改有“名師團”的專業,帶隊伍有“家文化”的溫暖,家校社協同有“議事會”的民主,他成了學校的“閑校長”……他就是山東省臨沂第二十三中學教育集團總校長王鳳軍。
王鳳軍山東省臨沂第二十三中學教育集團總校長、臨沂第二十三中學黨總支書記。
作者 | 本報記者 韓世文
清晨七點,山東省臨沂第二十三中學的校園還籠罩在薄霧中,成排的柳樹舒展枝條,吐出新綠,迎接最早走進校園的“巡查者”。他走過每一間教室、每一處角落,時而俯身檢查一塊松動的玻璃,時而撿起拐角處遺落的紙屑;當師生不斷涌入校園,他或站在熱鬧的晨光里聆聽早讀的瑯瑯書聲,或駐足欣賞師生寫下的幸福宣言……這位閑庭信步“轉校園”的人,正是學校的黨總支書記、教育集團總校長王鳳軍,也是師生眼中的“閑校長”。
自2019年上任至今,王鳳軍以“為人生幸福奠基”為辦學理念,帶領一所城鄉接合部的普通學校發展成為全國幸福教育示范校。在這里,幸福不僅僅是口號,更是浸潤于管理、課堂、師生成長中每一處細節的新實踐智慧。
新機制:行政與學術“雙輪驅動”的學校治理
此前已在多所學校擔任過校長的王鳳軍,接手一所新學校并不急于證明自己,他每天默默地在校園里轉悠,逐漸發現制約學校發展的問題,思考提升師生幸福指數的新路徑……
隨后,焦點落在了:學校努力做到事事公平、公正、公開,讓大家過得幸福。在一周后召開的全體教師工作會上,王鳳軍第一次“亮相”時向全體教師誠懇表態:“大家看我表現!”當時掌聲響亮。
臨沂第二十三中學教育集團下轄三個校區、兩所幼兒園,要想提升辦學品質,激勵發展的制度是基礎保障。在王鳳軍的治校和管理詞典里,有兩個關鍵詞,那就是“行政和學術”——“沒有學術的行政是盲動,沒有行政的學術是空談”。面對傳統學校管理中行政與學術的割裂、科研與教學兩張皮、部門之間不協同、決策效率低下等問題,他創造性地構建了“雙線互動、共享共生”的治理體系,即以立德樹人為主軸、行政線和學術線為雙輪,開展有組織的教科研,實施“部門協同、資源共享、共生發展”的優質教育管理模式。
其中,行政線以校長辦公室為核心,通過四級階梯式管委會(學校、校區、學部、年級)分層統籌實際問題解決;學術線依托“新幸福教育研究院”,下設十大項目研究所,將真實問題轉化為研究課題,為行政線提供強有力的策略保障。
王鳳軍表示,這一系統的核心在于“雙向賦能”。學術線專注于教育研究、理論創新和實踐探索,而行政線則致力于學校的日常運營、管理和資源分配,兩條線既相互獨立又緊密協作,共同推動學校發展。例如,當班級家委會反映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突出時,行政線迅速將議題提交至校級管委會,學術線則組織心理咨詢師團隊研發輔導方案。短短半年時間,學校推出心理健康講座、拓展訓練等系列活動,成功幫助數十名因家庭變故而封閉自我的學生重拾陽光。
“行政與學術就像車的兩輪,只有同頻共振,學校才能行穩致遠。”而王鳳軍運用民主和信任的藝術,做那個雙輪的“潤滑劑”,在學校放權、賦能、彼此成就中,很多事務性工作自然就在各管委會中得以解決。“教師自己能干成的事,我從來不去干預。只有當各級管委會的管理層在遇到難題無法解決時才交到校級管委會,最后才到我這里。”王鳳軍因此成為學校里“最閑的人”,有更多精力帶領教師一起做“微課題研究”,從而把學術水平提上去。
6年前調入臨沂第二十三中學的語文名師孫善偉,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迅速成長為手握省級課題的學術達人,擔任學校教科室主任的她同時兼任“新幸福教育研究院”規劃辦主任,3年多時間帶領團隊從一個區級課題都沒有發展成為省市區校四級課題遍地開花,近一年內還有兩個省級課題立項,她也成為臨沂市羅莊區教科研第一共同體的領銜人。在她身上,體現的正是學術和行政管理的無縫銜接,降低了管理成本,大大提升了學校治理效能。
新課堂:“問題化適性課堂”里的生命覺醒
“葉圣陶只去過十幾處園林,怎么就可以斷定這是中國園林的標準?”在八年級語文課上,一個學生關于《蘇州園林》的問題讓教師宋健無法應對。但他迅速將“皮球”拋給學生,大家分組討論,課下繼續研究……一個好問題引發學生對于中國園林史和朝代更迭的文化研究。
這正是王鳳軍推動的“問題化適性課堂”的縮影——以學生的真實問題為起點,重構教學邏輯。
“問題化適性課堂是一種以學習為中心、以問題為導向、適應學生個體差異、采用雙線推進策略的課堂教學模式。”王鳳軍解讀道。教師在“適性課堂”中通過以學生問題為起點、學科問題為基礎和教師問題為引導,聚焦核心問題,設計富有挑戰性、開放性的問題情境,進而讓師生成為學習、成長和幸福共同體,釋放各自的創造潛能。
在這樣的課堂中,形成了小組和班級雙層互助學習圈,一方面小組內成員互助學習,解決基礎問題;另一方面班級層面組建導師圈,師生跨小組指導和對話交流,解決共性難題,提升全班整體學習水平,確保合作不停留于表面,而是深入到思維碰撞、方法共享的層次。
“課堂的形態和效益一端連著學生,另一端連著教育的幸福。學校只有將課堂變得有用、有趣、有效,才能讓教育生活本身幸福起來。”王鳳軍將這場課堂改革定位為“一場靜悄悄的革命”。從教師共讀一本書加強理論學習起步,到選派骨干教師赴上海考察學習后做課例研討……基于問題提出和解決的學習適應不同層次學生發展的機制,讓教師張文娜帶回來的“種子課”引發熱烈反響,也讓王鳳軍更加明晰了“問題化適性課堂”的方向。
為了更好地推動課改,學校“點線面”結合,以校級名師的種子課堂為“點”,通過公開課、研討會等形式分享先進的教學理念和方法,為全校教師樹立標桿;以各學部骨干教師的示范課堂為“線”,結合學段特點,通過示范課、教學研討等活動帶動學部內其他教師的教學水平提升;以全體教師的過關課為“面”,在實現全體達標之后,一體化構建家校社協同育人大課堂。
王鳳軍清楚地記得,為了深度推進課改,在“外力”指導有限的情況下,學校不斷“挖潛”,組建了學部和學校兩級“名師導師團”,充分發揮各自專業優勢,深度研究種子課例、示范課例和達標課例,不斷通過現場評課、改課的方式打磨“問題化適性課堂”典型課例。那場面,往往是執教教師一身汗,“名師導師團”評議得熱血沸騰,王鳳軍也興奮不已:沒想到自己學校的名師團這么優秀!
課題引領、專業推動,課改進入深化階段。王鳳軍繼續主導建構起“一核五全四力”模型,即以“問題導學,適性成長”為核心,通過全人生視域、全課程載體、全過程設計、全鏈條融通和全員導師制等路徑,提升師生學習力、領導力、決策力與創新力。此項成果還被教育部課程教材研究所遴選為“地方和學校典型經驗”在全國推廣,《生命教育視域下問題化適性課堂構建與實踐研究》也成功立項為省級課題。
為持續激發創新力,學校還建立了“個體—小組—班級”三層反思機制。學生每日記錄“日日清”反思本,周五開展“周周碰”小組討論,月末則由師生共同召開議事會復盤目標。“以前覺得提問是丟臉行為,現在發現問題是通往答案的鑰匙。”八年級學生小張在反思中這樣寫道。
為了更好地進行學段銜接,王鳳軍組織跨學段教師編寫“觀課量表3.0”,從“知識連貫性”到“核心素養發展”全程跟蹤評估,讓問題意識如同一根紅線,串聯起每個階段的成長。集團幼兒園園長李峰對此深有感觸,作為起點段的教育,幼兒園從身邊的石榴“果實成熟之謎”出發,專門設計了石榴調查表,帶著幼兒開展石榴主題教學。
“老師就像美好的花,校長就是種花人,給每個人不一樣的養分。”曾執教課改示范課《四季之美》的教師李超群如此感慨。
一場改革行動逐漸走向“平靜”,只有活躍的課堂生態和師生共進的力量持續散發著魅力。
新成長:公平與溫度交織的管理哲學
學校績效考核方案經教代會反復修訂,確保“多勞者多得,優勞者優酬”;教代會通過的教師節表彰辦法,獎勵名額超過三分之二,卻成了教師口中“學校歷史上最公平公正的一次”;月度“感動人物”評選讓保潔員、食堂師傅也能登上紅旗臺接受掌聲……
有幸福的教師,才會有幸福的學生。這是王鳳軍堅持的幸福理念。在他的引領下,以“公平是最大的激勵,成長是最深的幸福”為管理哲學,構建起具有人文溫度的教師發展體系。這種將制度剛性與人文柔性完美融合的實踐,讓每位教師都能在專業發展中收獲職業尊嚴與生命價值。
副校長徐萍2023年參評副高職稱時,民主評議最高分的她最終以綜合評分0.001分之差落選。有人建議王鳳軍“通融”,他卻堅持:“制度面前,校長和普通教師一個樣。”
王鳳軍坦言,“一所學校的人心齊了,什么成績都可以獲得”。也正是在提振人心的同時,做好教學常規、學生習慣培養、教研備課常規等,力用在細處,情用在真上。“解決好內驅力問題,教師才能愿干且能干好。”
正因為如此,只是換了校長的臨沂第二十三中學,在2021年初中結業考試中一鳴驚人,一躍進入臨沂市前列,此后吸引力不斷提升,師生的幸福指數也在不斷增長。
臨沂第二十三中學教育集團雙月校區小學部教導處主任張文娜是從其他名校轉來的,她發現這個集團內教師隨時隨地教研,巡課過程中也發現年級組教師經常聚在一起討論課堂問題,這讓工作20年的她突然覺得成了“新教師”。盡管她并不清閑,卻因為集團“干群關系好,有松弛感”的生活,吸引了原來學校的同事也想辦法轉來學校。
學校構建教學型、研究型、管理型等多維職業發展路徑,制定個性化成長菜單。借助新幸福教育研究院、規劃辦、研究室和十大研究所等學術組織,建立“課題超市+雙向選擇”的研究機制,實施“六個一”工程(一個名師工作室、一個優秀課例、一個知名榜樣、一場精彩報告、一篇高水平論文和一個省市級課題),讓每位教師都能找到專業成長的坐標;同時,通過愿景研討會、文化走廊等載體,將“為公即是為私”的治理哲學轉化為共同信念,在訂制的個人發展計劃中實現“學校愿景”與“教師夢想”的雙向奔赴。教師李超群就是聽取建議,凝練“生命語文”教學主張,從普通教師成長為引領名師。宋健、陳乃全、韓宗芹、夏雯、孫善偉等青年教師也迅速成長起來,不僅在各方面獨當一面,更在課題研究中日益精進。
學校則從感動人物評選、幸福教師表彰到榮退教師歡送等多維度為教師服務,促進其專業成長與生命價值的雙重提升。教師不僅在分享與交流中收獲職業幸福,在表彰和榮退歡送儀式上接受敬意,而且在榮退教師紀念館、紀念冊中傳承老教師的精神與故事,如此構建起來的跨越職業生涯的情感紐帶,讓教師感慨:“在這里,每一分付出都被看得見。”
王鳳軍常說:“管理者就是服務者。”服務好不同發展層次教師的專業發展,也要服務好特殊時期教師的特別問題,比如為外地教師協調住房,校領導為患病教師騰出宿舍……學校里的幸福教育故事征集、幸福教育宣言評選,每次活動結束教師圍在一起開的幸福小班會……這些點滴溫暖凝聚成“家文化”,讓整個校園充滿了“恰到好處的幸福”。
這樣的幸福也延伸到了家庭。王鳳軍力推“幸福教育議事會”,邀請人大代表、家長代表、社區工作者共商育人策略。宋健在實踐中發現家校合作存在“家長參與淺表化”的痛點,隨即牽頭成立班級幸福教育議事會,將家委會升級為“決策共謀、責任共擔”的協同平臺。這一創新不僅被山東省教育廳列為典型案例,更讓家長感慨:“轉學轉對了!這里的孩子眼里有光。”家長李女士也說:“孩子以前膽小,現在敢在社區環保會上發言了,這就是成長!”
幾年來,臨沂第二十三中學發展成為“全國幸福教育示范校”,其《構建需求導向的教師自成長培訓機制創新案例》被教育部列為典型案例,“問題化適性課堂”改革成果在全國推廣,教師年均發表論文百余篇,學生綜合素養測評穩居全市前列……整個教育集團正將幸福的根系扎向更深的土地,而王鳳軍則帶著“松弛感”繼續在新幸福教育的路上默默前行。
記者手記
“閑”人賢事
本報記者 韓世文
每天清晨讀書40分鐘,每晚睡前梳理工作并作計劃;每周上4節道德與法治課;周一召開黨總支會議,梳理舊工作,謀劃新工作;每周二召開“新幸福教育研究院”規劃辦例會,有事議事,沒事學習;周四固定聽課、評課、改課;隔周五召開校務會,相關負責人總結工作,分管副校長點評;一個月舉行一次教師例會……這是王鳳軍守在學校的工作安排。聽起來并不輕松,做起來卻成了學校里“最閑的人”。
作為學校的管理者,王鳳軍的“閑”充滿了放手與授權的智慧。他不用事必躬親,因為有幸福目標統領;也不必指手畫腳,因為有被激活且值得信任的團隊。學校一系列改革舉措,實現了管理從管人到育人的轉變。
作為師生的引領者,王鳳軍的“閑”飽含著實踐與研究的情感。從臨沂第二十一中學的“135”卓越課堂到付莊中學的“博愛育人”,再到臨沂第二十三中學的“新幸福教育”,從諸多課題研究到《新幸福教育:通往人的全面發展之路》專著,學校教學的系統構建實現了從知識導學到生命育人的超越。
作為教育合伙人,王鳳軍的“閑”隱藏著協作與共育的胸懷。他主張的“幸福教育議事會”將教育關聯者綁定為事務決策者;他構建的“幸福教育共同體”將家長引進為孩子成長的服務者,共同為幸福而謀,實現了從學校單行道到家校社協同育人的突破。
于是,他有了更多時間與學生攀談、合影、共進午餐,讓成長被看見;他有了更多精力“創造”機會進課堂和辦公室轉轉,了解情況、給予建議,或者表達肯定,讓教育被看見;他有了更多心思去謀劃教職工代表大會的改進,教師評獎的豐富,讓幸福被看見!
如此,“閑”下來創辦一所充滿幸福感的學校,對抗“內卷”、回應時代,讓那些看不見的“幸福指標”不斷生長,讓師生帶著“松弛感”享受教育生活,讓教育自然生長出幸福的模樣……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不錯的話
歡迎【關注】&【星標】&【轉發】
來源 | 中國教師報
編輯 | 白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