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的一天,一位胡須花白的老人由一名青年男子陪同,從千里外的黑龍江省來到了河北保定解放軍三十八軍政治部,快要到門口的時候,老人顯得有些緊張,工作人員看到老人,馬上領著往接待室走,邊走邊詢問老人家來意。
到了接待室后,老人見到了一位干事,他拉著干事的手,激動地說:“可算見到你們了。”
這名干事并不認識老人,他一頭霧水,疑惑地問道:“您是?”老人說出自己的名字,還將一本殘疾證和中學課本遞過去,這名干事看完后驚呆了,馬上將情況匯報給了部隊首長。這名老人是誰?他有過怎樣的故事,能驚動部隊首長?這一切都要從抗美援朝戰爭中的一場戰斗說起。
李玉安
1950年的朝鮮戰場上,激烈的松骨峰阻擊戰中,我志愿軍一個連以百人之力,憑借步槍,手榴彈,在無險可守的情況下,面對敵人黑壓壓的坦克,大炮,浴血奮戰,阻擊敵人8個小時,成功了完成了阻擊任務,讓主力部隊趕來時,將被堵截的美二師主力等敵人的大部分殲滅。
松骨峰阻擊戰結束后,當時跟隨部隊采訪的作家魏巍對松骨峰阻擊戰十分感興趣,魏巍找到了一位營長,營長為魏巍做了詳細的介紹,他從望遠鏡看到了戰士們沖下山崗,用刺刀與美軍進行拼殺的樣子。魏巍被如此慘烈的場面感動,回到祖國后,他寫出了那篇《誰是最可愛的人》,許許多多的勇敢的戰士被魏巍寫進文章中,在文章中有這樣一個名字李玉安作為烈士出現在了文章中。
頑強戰斗 身負重傷
由于當時情況緊急,部隊沒能得知李玉安后來的情況,認為他在那場戰斗中犧牲了。但李玉安在那場戰斗中,并未犧牲,他頑強地活了下來,1950年的11月30日,38軍112師335團1營3連的副班長李玉安,跟隨著連隊參加阻擊南逃的美軍的戰斗。
當天,為了堵住美軍逃跑的后路,3連擊潰小部分敵人,占據了公路旁一個山崗,公路在山崗旁有一個轉彎處,是一個阻擊敵人的好位置。
但還未來得及修筑防御工事,便與敵人四散而逃的美二師部隊碰上了,為了逃命,美軍飛機坦克像不要錢一樣,瘋狂進攻。
戰士們頑強阻擊,打退了敵人如潮水一般的進攻,戰斗到下午2點,戰士們已經打退了敵人的5波進攻,但此時這個無名的高地上,3連的戰士們只剩下李玉安和副連長等幾名戰士,戰士們都沒有退縮,他們拿起刺刀和敵人進行了搏斗,在戰斗中,李玉安扔出手榴彈,用刺刀與敵人進行了激烈的搏殺,李玉安被子彈擊中,失去了知覺倒下了。
李玉安醒來時,他能感覺到身體的疼痛感,他知道自己受傷了,看著滿山的戰友的遺體,李玉安流下了淚水。李玉安試圖調動身體,想要活下去,但他受傷太重了,艱難地移動。就在這時,一位人民軍的司號員發現了他,將李玉安背到了一個朝鮮老鄉家,當時為了避難,朝鮮人民早已離開了家,只留下了空蕩蕩的屋子。幸好的是李玉安遇到了兄弟團的一位戰士,經過他的幫助,李玉安被送到了衛生所進行救治。
李玉安受傷嚴重,子彈穿過脊梁,打斷了兩根肋骨,醫生做完手術后,李玉安時清醒時昏迷近一個月。后又被送回國內治療,先后做了多次手術。傷愈后的李玉安因為身體有殘疾,于1951年帶著殘疾證復員了。
“活烈士”
李玉安復員后被安排到了黑龍江省巴彥縣一個糧庫當了一名普通的工人,從他填寫的履歷表上,人們只知道李玉安早年生活貧窮,為了討生活,討過飯干過幾年粗活,當過兵,打過仗,負過傷,對于自己的功,李玉安卻絲毫未寫。
剛到糧庫時,領導知道李玉安身體不好,安排他當了一名糧庫的保衛員。后來李玉安干過時間最長的崗位是糧食的檢斤員,負責糧食稱重和記錄,有人給他送一些小禮物,希望他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但面對這樣的情況,李玉安卻毫不猶豫的回絕,他知道不能占“國家的便宜”。
《誰是最可愛的人》這篇文章一出,影響了無數的人,許多人就此投身到了軍旅生涯,改變了一生。這篇文章被選為中小學教材后,李玉安的孩子讀到此文,追問李玉安是文中的“李玉安”嗎,李玉安聽完孩子的課文,心里跟明鏡一樣,但他卻搪塞孩子說,“重名重姓的人太多了”。
文章中的“李玉安”受到了許多人的銘記,但現實中的李玉安仍過著清貧的生活,最初復員的月薪只有46元,此后每月50多元,一家八口人都靠他的工資度日。但李玉安卻從未向組織伸過手。
1978年,單位調整薪資,李玉安知道這是自己退休前最有可能調整的一次,但李玉安看到單位有一位生活更貧困的同志,李玉安選擇讓給了他。
李玉安直到退休,他都沒有戴過一塊手表,家里的房子也是破破爛爛的。糧庫蓋了房子,考慮到李玉安的身體和李玉安在糧庫工作多年,選擇分給了他一套。李玉安的家人都很高興,但李玉安卻考慮得更多,他知道糧庫的許多工人連房子都沒有,自己家的房子雖然破一點,但好歹還是有的,也還能住人。他選擇把房子讓給了其他人。
隨著時間推移,李玉安退了休,李玉安的孩子也慢慢長大,小兒子李廣中從小就受到父親的教誨,想要參軍報國,李玉安看到兒子這樣也很欣慰,想讓兒子到部隊中歷練一番。但由于名額有限,他連續幾年報名都沒能成功。小兒子就纏著父親,最終李玉安帶著殘疾證和寫有魏巍那篇文章的中學課本來到了自己當年的老部隊38軍。
軍史辦公室主任李淼生接待了老人,在查閱過當年的資料后,很快確定了老人的身份,李淼生詢問老人有什么樣的困難,李玉安就將兒子想當兵的事情告訴了他。部隊首長經過研究,與地方協商,最終決定接受李玉安的兒子入伍。
但由于過程需要手續,幾個月過去,李玉安老人有些著急,他又一次來到了部隊,這一次正好趕上了李玉安以前的團開慶功大會,主持人介紹到這位老人時,臺下的戰士們紛紛鼓掌。
魏巍得知當年寫過的李玉安仍然還活著,特意將李玉安請到了北京,兩位老人見面后,都很激動,魏巍還向老人表示了歉意,兩人共同回憶了那段時光,臨走前魏巍還將自己寫作的一本小說和散文贈送給了老人。
無私奉獻
李玉安仍然還活著,消息一出,許多信件從四面八方送到了老英雄的家中。還有許多學校,單位請老人去做報告,老人知道自己文化程度不高,表達能力有限,但想到那些逝去的戰友,他覺得自己應該讓更多人知道他們的事跡,他仍然想把自己奉獻給更多的人民。
一次,李玉安回到自己之前的部隊三連做報告,離開部隊前,工作人員要為老人報銷來時的車票錢,老人卻說什么也不肯,工作人員沒了辦法,只得請上級領導來幫忙勸說老人,部隊首長過問此事,李玉安卻推脫說自己不小心把車票弄丟了,沒辦法報銷。
1991年,組織請李玉安到北京出席會議,李玉安臨走前,答應要給自己的妻子和孫女,要給她們買幾件漂亮的衣服。但到了北京后,得知南方此時出現了洪澇災害,李玉安便選擇將手中買衣服的錢捐給了災區。
總有人問李玉安,為啥有功不享?李玉安的回答只有一句,“逝去的戰友功勞最大”。
李玉安不求名利,但當人民有需要時,李玉安總是站出來。
上世紀90年代,興隆鎮的主路年久失修,下雨時總有些泥濘,看到這種情況,李玉安有些著急,他走遍周圍的工廠,商鋪,籌得修路資金,然而道路還未修好,老人卻于1997年病逝,享年73歲。老人留下的遺言中,仍然記掛著那三條沒有修完的道路。
老人一直沒有對名利有所追求,魏巍當時寫了一封信,希望地方上能對這位曾經的老英雄多一些照顧,但李玉安卻并不愿意,1997年李玉安逝世后,家人們從他的遺物中找到了這封信,那封信仍然留在信封中。
李玉安在戰斗年代是一名頑強沖鋒的戰士,在和平年代他大公無私,向曾經的英雄致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