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10月22日,張靈甫率國軍整編第74師,炮轟漣水城南門渡口。三日之后,城南破防,國軍直指漣水城。千鈞一發之際,王必成已率領我軍第6師趕到漣水城,暫時打退第74師的強攻。此刻,蔣家“御林軍”頭目張靈甫才知道,自己遇上的勁敵,正是威震江南的“王老虎”,王必成。
勁敵在前,張靈甫不敢掉以輕心。兩軍交戰數日后,張靈甫見我軍來勢兇猛,選擇暫避鋒芒,退守淮陰。一個月后,張靈甫賊心不改,居然率第74師再犯漣水。此時,陳毅、粟裕正在北線準備宿北戰役,恰好無法顧及。王必成的第6師只能正面“硬剛”張靈甫的第74師。
顯然,這次“御林軍”是有備而來,王必成指揮第6師打得焦頭爛額,最終落入張靈甫的“聲東擊西”的圈套,失守漣水城。陳毅知道后,一分析:原來是王必成指揮失策,延誤戰機,導致漣水城失守。他一怒之下要將王必成撤職查辦。眼看王必成要被撤職,毛主席卻發來電報安慰:“漣水暫失,不足為患”。
這是為什么?漣水城是蘇北軍事要地:它在淮陰東北35 公里,是連接山東、華中兩大解放區的樞紐。這么重要的地段丟了,毛主席居然一點都不心疼?
再者,王必成也是久經沙場的一代名將,他正面應戰蔣家“御林軍”,怎么會掉以輕心指揮失誤?這是兵家大忌,實屬不該。下面,筆者為大家依次解答。漣水戰役和王必成,都不是那么簡單的人和事。而毛主席對此戰的總結,可謂滴水不漏,霸氣過人!
(后文:國民黨整編第74師,簡稱第74師)
王必成
王必成,1912年2月生于今河南省新縣許洼(當時的湖北省麻城縣許家洼),1928年加入共青團,1929年參加紅軍(他才17歲),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之后,他在長期的革命戰斗中,走南闖北,無畏生死,干出了一番一天地。
歷任:紅四方面軍10師3團3營8連連長、9連指導員、3營營長、1營政委。
1934年11月,王必成任紅30軍第89師265團副團長;
1935年5月,王必成任89師267團團長,11月任267團政委;
1936年春起,王必成任紅30軍89師副師長,同年7月,進入紅四方面軍紅軍大學學習,11月起為抗大3期3隊學員。直到1938年,在抗大學習的副師長王必成奉命南下,擔任新四軍第一支隊第二團參謀長后,他有了一個新綽號——“王老虎”。
“王老虎”的由來
當時,已是1938年6月,二團在王必成等率領下,挺進已淪陷久的江南敵后:茅山。茅山地處滬、寧要隘,是南京東南的重要屏障。它北瀕鎮江,東依蘇州,南通皖、浙,西鄰南京,河漢交錯,水陸交通方便。日軍在滬、寧、蘇駐有重兵。在茅山這塊彈丸之地上,王必成率二團以極簡陋的武器,與擁有先進裝備的日軍展開火拼。
從6月到8月,王必成率團部,分別在鎮江西南的竹子崗、駐滬寧線新豐車站,新壙和南京近郊句容縣城,擊毀兵車6輛,圍殲日軍十五師團松野聯隊1個小隊,摧毀縣維持會,合計擊斃120余人,繳獲步槍2支、手榴彈2箱、子彈5000余發。
茅山滅敵
王必成初入茅山,打新豐、攻句容、襲東灣,全殲延陵之敵,連戰皆捷。新四軍一支隊司令員陳毅賦詩以賀:
彎弓射日到江南,終夜喧呼敵膽寒;
鎮江城下初遭遇,脫手斬得小樓蘭。
我軍旗開得勝,敵軍大動肝火。日軍遭茅山新四軍的多次襲擊后,便發動大規模“掃蕩”,報復性清剿我軍勢力。1939年3月8日清晨,日軍巖松師團的柴田聯隊步、騎、炮2000多名日寇和3000多名偽軍,兵分八路合圍而來。王必成見狀,直接向連長下令:“快,一連迅速搶占白石山山頭,堅決阻擊,掩護突圍!”
副連長立即帶1 個排沖上去,僅比敵人提前幾分鐘占領山頭陣地。在這里,槍炮聲震耳欲聾,我軍連續擊退敵人的七八次沖鋒。小小的一座山村被戰火燒得發燙。50分鐘后,王必成指揮部隊殺出重圍,脫離險境。等到黃昏,敵軍被打得垂頭喪氣,抬著50多具尸體、10多名傷兵,灰溜溜滾蛋。
敵軍走后,王必成率部隊返回,清掃戰場:一連僅剩的10名戰士在掩埋70多具尸體。顯然,仗是打贏了,代價也是沉重的。面對如此情景,王必成滾滾熱淚順腮而下。
日軍“掃蕩”一撤,半年不見蹤影。等王必成再得知“掃蕩”的消息時,日軍來到了常州奔牛鎮。不來還好,一來正中王必成下懷。他當即決定“順手牽羊”,在陳巷橋附近布下“口袋陣”,另派1個連在當晚9點佯攻附近據點,吸引日軍自投羅網。
佯攻槍聲打響后不到1小時,日軍果然乘車來支援。當他們行至“口袋陣”,手榴彈、輕重機槍彈如冰雹般砸過來。一瞬間,日軍部隊人仰車翻,嗷嗷亂叫。鬼子大隊長以下180余人非死即傷,日軍的“掃蕩”計劃徹底“泡湯”。
賀甲之戰
2個月后,駐鎮江寶埝的日軍進入茅山,“掃蕩”延陵撲空,返回時被新四軍六團、二團包圍在賀甲村。
此戰由王必成全權指揮,雙方反復白刃格斗,在天降大雨,敵放毒氣、援敵入圍等復雜情況下,雙方戰斗持續近30個小時。最終,我軍全殲敵寇,斃、傷180余人,生俘7人。
賀甲村之戰后,“老虎團” “王老虎”名震大江南北(之后王必成被指戰員們稱作“王老虎”,綽號由此而來),既打出了新四軍的威風,也讓敵寇聞風喪膽。而且,這是蘇南新四軍第一次打運動戰。我軍延安總部得知后,立即通電表揚,連國軍蔣介石都下令嘉獎。此外,上海等城市的報紙以“偉大勝利在江南”為標題進行報道,極力渲染抗戰熱潮。
王必成自加入紅軍到“虎威”大展,幾乎攻必取、戰必勝,從未遇見勁敵。直到1946年9月,他遇上畢生最大的勁敵:國軍“王牌師”第74師的張靈甫,第一次嘗到了失敗的滋味。
棋逢敵手
軍隊部署:1945年11月上旬,以粟裕、譚震林分任司令員和政委的華中野戰軍正式組成。第1縱隊與北移之蘇南地方部隊兩個團編為華中野戰軍第6縱隊,王必成任司令員,江渭清任政委。1946年5月,6縱整編為華中野戰軍第6師,轄第16、18旅,華中野戰軍政委譚震林兼師長和政委,王必成任副師長,江渭清任副政委。
戰前背景:一個月后,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蘇中解放區是其進攻的主要方向之一。只是,蔣介石完全想不到蘇中戰場會“七戰七捷”( 其中7月13日至8月27日,王必成率第6師參加了七戰中的五戰,逢戰皆勝,殲敵1.6萬余人)。
不得已,蔣介石只得下令全面進攻相鄰的淮南解放區。在國民黨軍“五大主力”之一,張靈甫的整編第74師等部的強攻下,解放軍被迫撤出淮南根據地。隨后,第74師沿運河長驅直入,兵鋒直指淮陰。
張靈甫
淮陰是蘇皖解放區的首府,戰略要地,得失事關全局。因此,粟裕一面飛調成鈞、皮定均趕往淮陰城下,阻擊第74師;一面親率第1師、第6師從海安城下撤圍,奔赴淮陰,準備圍殲第74師。
一開始,淮陰守軍頑強抵抗,第74師在城下寸步難進。眼看粟裕援軍就要趕到,第74師處境危急。千鈞一發之際,張靈甫居然派出一支小部隊,在夜色掩護下發動偷襲,突破點就選在防線中央。從戰術角度看,這是最難突破的地段。
只可惜,我方守城部隊,終未料到一向害怕夜戰的敵軍竟然敢于夜襲,更想不到進攻的地點恰在防線最堅固地段。很快,第74師破城而入。一天后,粟裕率援軍趕到,但戰機已失,只好撤退。張靈甫乘勝揮師南進,3天后又占淮安。至此,兩淮地區完全失陷。
漣水大戰
三個月后(9月19日、22日),國軍第74師又妄圖搶占蘇北軍事要地漣水城:漣水城在淮陰東北35 公里,是連接山東、華中兩大解放區的樞紐。這么重要的地段,我軍是不可能放任第74師攻占的。該派誰去阻擊呢?還得王必成。
當時,山東、華中兩大野戰軍主力正在聯手部署宿北之戰,沒空管漣水城。所以,上級(粟裕)想到了王必成。命令他率軍掩護華中黨政軍機關北撤山東后,立即支援漣水城。于是,王必成在10月和12月兩次率部增援堅守漣水城,與第74師展開血戰。
漣水戰役革命烈士紀念碑
第一仗,險勝!
1946 年10 月22 日,第74 師集中全部炮兵,對漣水城的南門渡口發起猛攻,部隊乘橡皮舟渡過廢黃河,很快在河岸立住了腳跟,并發起第二輪猛攻。三日后(25日),第74師又突然投入一個團的兵力,不待重炮和飛機掩護便發起沖鋒,在城南防線中央撕開一個大缺口,直撲漣水城。
這個時候,王必成第6師的增援部隊終于趕到。第6師下第18旅沖破敵軍飛機、大炮炸出的一堵堵火墻,及時增援城南陣地,打得第74 師連連潰退。東門外,第6師主力和敵拼起刺刀,在短短一小時內干掉了第74師一個營。
直到這時,張靈甫終于明白,自己碰上了粟裕的“硬茬”。但他還不知道,眼前的對手就是他宿命里的終結者。
當日(25日),第74師暫退后,第二天(26日)雙方爆發大戰。張靈甫動用全部兵力,與王必成首次正式交鋒。
據原第6師將士回憶:
當時的第74師官兵,裝備上是清一色的美式服裝和墨綠色鋼盔,威風神氣;武器上,配備炮多、機槍多、沖鋒槍和卡賓槍多,火力之兇猛是任何國軍都無可比擬的。另外,他們體魄強健,訓練有素,戰術嫻熟,沖鋒陷陣相當厲害。這與他們號稱的“御林軍”和“天下第一師”,極為合象。
很快,第74師連續發動8次突襲,差點就撼動第6師的防線。等他們停下突襲,已到夜間。“來而不往非禮也”,輪到第6師發起反擊。夜霧迷漫的河邊,廝殺聲、刺刀碰嗑哐當聲交織在一起。兩個小時后,廢黃河北岸的74師57旅兩個營被全部殲滅。
此戰勝出后,我軍士氣大振。再加上28日華中野戰軍主力部隊全部趕到,粟裕立即下達殲滅第74師的命令。張靈甫很識趣,知道此戰大勢已去,絕不可戀戰,立即撤軍,倉皇逃回了淮陰城。
一戰漣水城,張靈甫攻占未果,還痛失7000余人。據說,他當著部下發誓:下次打漣水,要用一千發炮彈打碎王必成這支粟裕的“鐵拳”!
一戰漣水城,雖然王必成指揮6師協同兄弟部隊打得十分艱苦,但是至少守住了漣水城,還掩護華中黨政軍領導機關安全轉移。明面上,這是大勝仗。而暗地里,他也非常清楚:第74師很厲害,兵敗而不山倒,那姓張的確實不簡單。
二戰漣水示意圖
第二仗,慘敗!
漣水之戰結束一個月后,第74師配合國軍其他部隊,再犯漣水。此時,陳毅、粟裕正在北線準備宿北戰役,無法顧及漣水。于是,坐鎮南線的譚震林決定,將王必成的第6師擺在漣水南面,“硬剛”第74師。
1946 年12 月3 日,第74 師發起強攻。陸戰上,他們排開近100門重炮,猛轟我軍陣地。空戰上,他們派戰斗機投擲的高爆炸彈、凝固汽油彈。一瞬間,整個戰場遍地開花,方圓數里都成了焦土。隨后,第74師的坦克領著步兵,再次向我軍陣地發動猛攻。在如此密集的炮火轟炸下,我軍第6師只得暫避鋒芒。
經過兩日激戰,第6師堅守的第一線村莊先后陷落。12月5日夜,王必成率部發起反攻沖鋒。但是,他們被第74師的美制M1917重機槍鎖定,寸步難行。王必成當即明白,兩軍裝備、火力懸殊太大,面對如此情形只能拼死堅守,打消耗戰。
王必成反攻受挫后,立即下令:全師梯次展開,構筑縱深的野戰工事,節節抗擊敵軍進攻。
就這樣,第6師官兵頂著敵軍猛烈的炮火轟炸,堅持了9天9夜,成功將他們擋在了漣水南面。不過,張靈甫似乎早已看穿王必成的心思。他一邊令第74師部分兵力攻打漣水南面,實為佯攻;一邊暗自抽調全軍主力繞道直撲漣水西面,企圖拿下整個戰場。
張靈甫此舉,好大的胃口!
王必成征戰多年,張靈甫這么做,難道是他沒看出來嗎?怎么可能看不出來。當時他和副政委江渭清分析敵情就發現了端倪,并多次電告上級:整編第74師的主攻方向已從城南轉到城西,建議側重防御漣水西線。
只可惜,這個意見未能引起上級足夠重視。
果不其然,14日拂曉,第74師主力突然以3個旅的絕對優勢兵力猛攻漣水城西。城西守城部隊打得極為慘烈,而直到城西幾近崩潰時,王必成才得到上級命令,率第16旅火速增援。
豈料,張靈甫似乎也嗅到了我軍增援的動向。他趁城西援軍未到,立即派重兵迅速猛攻,甚至調集城西和城南兩大軍力,集火向城西陣地狂撲。雖然第16旅已火速支援,但是兵貴神速,無奈行動太晚。等第16旅援軍到達城西時,第74師早已以虎狼之勢,突出了城西多道防線,沖向漣水城垣。盡管,我軍仍然英勇阻擊,殲敵數千人,也無法挽回戰局。況且兩軍裝備懸殊太大,敵強我弱,只能后撤。
在第6師撤出時,王必成怒目凝視著漣水陣地,青筋暴起,滿是不甘和愧疚。之后,他還是被警衛員強行拉走的。
第二次漣水之戰,我軍殲敵8000多人,但自身也元氣大傷,僅第6師就有5000多名戰士殞身疆場。這場戰斗,也刷新了王必成戰史上出現重大傷亡的記錄。如今,他恨第74師,更恨張靈甫:此仇必報!
他曾對粟裕說:“日后打74師,絕對不要忘了我王必成的6師!”,粟裕當即表態:以后,凡我華東部隊組織殲滅74師的戰役,一定讓6師參加,一定讓王必成同志參加,并將此命令記錄存檔。
漣水戰敗,傷亡慘重,王必成除了背負部隊的埋怨,還要接受上級的責備。陳毅首長得知戰況后,一怒之下就要將王必成撤職查辦。但粟裕哪肯,王必成是他的左膀右臂,是他手下的猛虎大將。于是粟裕向陳毅求情,說王必成是不可多得的優秀戰將,建議留職檢查,這才保住了他的職務。
其實,王必成心里是甘愿受罰的,更不抱怨上級的懲處,連過多解釋和申辯都不曾提出。他在心里,默默扛起了所有的責難。
那漣水失守應該問責誰?
先看粟裕怎么說:
“我軍浴血奮戰,堅守了13天。因我方戰場指揮判斷一時失誤,被敵人鉆了我防御部署上的空子。”
意思是戰場指揮失誤,王必成也是守城指揮官之一,必定有責任,但是他的上級責任更大(王必成提前匯報了戰況,延誤戰機的是他的上級)。他的上級是誰?陳毅和粟裕。當時他們在北線準備宿北戰役,無法顧及漣水之戰。所以,只怪“敵軍鉆了我軍防御部署的空子”。換句話,漣水失守,王必成、粟裕和陳毅都有責任,但事出有因,不必過分追究。
然后,我們看看那毛主席怎么說。戰斗結束后,毛主席致電安慰說:
“關系全局的宿沐前線(即宿北戰役)取得大勝,漣水暫失,不足為患。”
好一個“不足為患”,毛主席此話格外霸氣,也入木三分。
為何呢?“宿沐前線(即宿北戰役)”事關全局,是華東戰區的轉折點,此仗打贏了有利于收縮整個正面戰場,擴大殲敵規模,有利于加速解放戰爭的完全勝利。
宿北大戰于1946年12月15日開始,經過七天七夜的頑強拼殺,一舉全殲國民黨整編第六十九師約2.1萬人,重創國民黨王牌整編第十一師,成為解放戰爭以來華野一次作戰殲滅敵人人數最多的戰役,而且創造了一次戰役消滅敵整編師(相當于軍的規模)的紀錄。
如果再說得細一點,我們“劇透”宿北戰役打贏后的事情:華中和山東野戰軍會師蘇北,之后合并為華東野戰軍,由陳毅和粟裕帶領。日后戰必勝,攻必取,所向披靡。所以,宿北戰役至關重要,而且是歷史性的偉大轉折!這,遠遠不是小小的漣水城能與之相比的。
1947年2月13日,我6縱奉命揮師北上,參加菜蕪戰役。
漣水失守后,王必成在1946年底奉命北撤,與在山東作戰的兄弟部隊會師。1947年2月初,山東、華中野戰軍進行統一整編,組成華東野戰軍,以陳毅為司令員兼政委,粟裕為副司令員,譚震林為副政委。其中,第6師整編為華東野戰軍第6縱隊,王必成任司令員,江渭清任政委,轄第16、17、18師。2月10日,華東野戰軍開展萊蕪戰役的作戰部署,王必成的第6縱受命,要在16日以前開抵200公里以外的羊流店地區集結,全力攻殲吐絲口和青石橋的國軍,切斷萊蕪之國軍的退路,而后協同兄弟部隊殲滅國軍。
吐絲口是敵第二“綏靖”區副司令官李仙洲集團糧食彈藥的儲存地,由敵新編第36師重兵把守攻堅不易。
2月20日到3月23日,王必成6縱在兄弟部隊的配合下,于吐絲口、青石橋等地殲敵2.47萬人。這是他從漣水戰敗后,打的第一個翻身仗。但是,王必成未感到絲毫痛快。如今,在他心里只有滅了國軍第74師,斃了張靈甫才是真的痛快。
第三仗,雪恥!
終于,機會來了!1947 年2月,45萬國軍圍攻山東解放區。4月上旬,他們占領魯南,向魯中推進。陳毅、粟裕率領華野主力采取高度機動的戰法,與敵周旋,并尋機殲滅突出之戰。但是張靈甫哪有那個耐心,他脫離集團,親率第74師向華野司令部駐地坦埠撲來。
陳毅、粟裕面對如此瘋狂的張靈甫,沒有絲毫示弱。直接取消之前的軍事部署,下令開展圍殲第74師的計劃。其中,粟裕在5月12日,急電王必成部隊由魯南敵后飛兵北上,搶占垛莊甕中捉鱉,殲滅張靈甫率領的整編第74師。而這一步棋非常關鍵,是殲滅第74師的重頭戲。也恰好呼應了,王必成曾向華野首長粟裕提出的唯一要求,“打敵第74師,絕不要忘了第6縱隊!”。
孟良崮戰役前夕,華東野戰軍司令員陳毅(左一)和副司令員粟裕(左二)視察前線炮兵陣地,最右邊是王必成。
王必成接到粟裕的電報后,欣喜若狂,半夜三更居然大叫:“馬上要打74師了,大家快起來!”。隔壁的江渭清聽到后,還以為他是想打第74師想瘋了,在說夢話。豈料,王必成高舉電報,大笑說:“野司命令我們迅速北上參與圍殲74師!”。如此一來,消息被坐實,包括江渭清在內的第6縱頓時士氣大振。兵貴神速,王必成即刻率第6縱急行兩天兩夜軍,跑了100多公里,終于在5月14日早上趕到指定位置,并給第16、17、18師分配戰斗任務:
中路饒守坤師部搶奪垛莊;
左路張云龍師部堵截敵25師;
右路梁金華師部堵截敵83師。
接著,王必成再下軍令:“報74 師之傷,就在今日。你們完不成任務,提頭來見!”
命令下達后,饒守坤師上陣,僅用了半個小時就拿下垛莊,徹底截斷了第74師的退路。接著,華野主力集體上陣:原新四軍葉飛的1縱、王必成的6縱、陶勇的4縱及王建安的8縱、許世友的9縱兩支山東解放軍勁旅互相配合,合圍國軍“王牌師”。
此時,張靈甫已是窮途末路。在我軍主力的圍困下,第74師只能蜷縮在以孟良崮為中心的狹長地帶。眼看所謂的國軍“王牌師”要就此隕落,蔣介石居然急飛徐州督戰,還不忘一邊下令張靈甫固守陣地,拖住華野主力,一邊下令讓其它10個整編師全力增援,妄圖以“磨心戰術”(也叫“中心開花”),內外夾擊,解圍第74師,殲滅華野主力。
顯然,蔣介石在做白日夢。但是,國軍有增援不假,距離短的10公里左右能到,長一點一兩日能到,要徹底殲滅第74師,必須速戰速決。
當即(5月15日上午),陳毅和粟裕下令,命各縱向孟良崮發起總攻,阻援部隊堅決阻擊敵方各路援軍;主攻部隊不惜一切代價,加速猛攻,趕在敵方援軍到來之前,殲滅第74師。王必成得令后,6縱在孟良崮西南向黃崖山、狼虎山地區,協同1縱阻擊第25師;在孟良崮東南方向牛頭山、大朝山地區,協同8縱阻擊第83師。
孟良崮戰役,部分攻堅示意圖
阻擊戰非常關鍵,慘烈程度不輸漣水之戰。當天,王必成和江渭清徹夜未眠,指揮6縱頑強阻擊,成功束縛了敵方援軍。
張靈甫第74師被困孟良崮許久,遲遲不見援軍來解圍,心里又急又恨,于是調動大批飛機對圍攻的我方大軍狂轟亂炸。不炸還好,一炸不得了。本來孟良崮地區易守難攻,外圍維持阻擊已是消耗戰,現在又遭敵機轟炸,我軍情況不容樂觀。
敵方援軍見有飛機助攻,也開始步步緊逼,怎么辦?王必成想,不如抽調兵力集中圍殲第74師,加快戰斗節奏。他立即請求上級,抽調6縱2個師6個團參加圍殲第74師的任務。
請戰得到批準后,王必成指揮6個團從孟良崮西北、正西、西南三個方攻擊第74師。5月15日13時, 6縱18師2個團向敵軍外圍陣地猛烈攻擊,6縱17師的2個團配合友鄰8縱向孟良崮翼側發起攻擊。當天夜里,華野首長急令王必成,一定要在16日協同友鄰部隊攻占孟良崮主峰。王必成得令后,深知事態緊急,立即開會,重新進行作戰部署。
江渭清回憶說,“我們在剛攻占的敵地堡里召開緊急會議,進行部署。以往,王必成司令員的戰前動員總是開門見山,簡明扼要,而且往往要我多說幾句。這一次,他聲音洪亮,情緒亢奮,不厭其煩地說要不惜一切代價,沖上孟良崮,活捉張靈甫,高呼,‘我們要為兩次漣水保衛戰犧牲的戰友報仇!’他確實動了感情,并且感染了每一個在場的人。”
5月15日深夜作戰部署,敵我交戰到5月16日凌晨,雙方早已精疲力竭。眼看16日大限已到,王必成只能打出最后一張“底牌”:啟用縱隊特務團,直撲敵軍陣地。這支特務團是王必成在戰后一直養精蓄銳的精英部隊,不到萬不得已,他是絕對不會動用的。
在特務團出動后短短幾個小時內,他們連奪三個高地,并在16日17時會同我軍18師占領孟良崮主峰和600高地。但是,張靈甫早已不見蹤影。很快,王必成已打探到張靈甫藏在山腰的洞穴中。于是下令特務團全力攻擊山腰洞穴,直撲第74師指揮部。
張靈甫眼見我軍已沖上山,知道自己大限將至。他向蔣介石發出決心“成仁”的電報,欲與國軍高官“集體自殺,以報校長培育之恩”。
張靈甫說:“黃百韜不支援我,7軍不援助我,我已經到了盡忠報國的時候了。”
結果,蔣介石冷冷地回了一句:“祝你成功”,便掛斷了電話。
當時,我軍將士從報話機中聽到這段對話,無不對蔣介石的冷血,倒吸一口涼氣。有人好奇,張靈甫對此作何感想?其實,已經不重要了,人都沒了,哪管人后事。不久,張靈甫卒于山洞中。
關于,張靈甫的死因,也有另外一說法:特務團3連突破孟良崮西坡,攻占張靈甫指揮所,將其擊斃。
我認為,兩種可能性里,后者更有說服力,而且與前者并不矛盾。畢竟,前者是國軍提出的,沙場之下,寧死不屈,是光榮的,也能彰顯國軍的素質。為此,他們要編個壯烈的故事,也情有可原。
而后者,我軍戰勝,早已控制戰場,享有絕對的信息權和現場勘查權。如果是特務團為完成使命,在短暫的激戰中,亂槍擊斃了張靈甫也是很正常的。況且此類死因,與前者的故事,并無情節上的沖突,也更符合實際情況。
孟良崮戰役紀念館
孟良崮之戰,國軍第74師全軍覆沒,張靈甫也結束了自己的宿命。王必成在檢查了他的尸體后,深知漣水之戰,大仇得報。他長舒一口氣,說了八個字:“如此下場,罪有應得。”
在這場斗中,我軍殲敵3.2萬人,其中6縱殲敵就有5700余人。后來陳毅、粟裕說:“殲滅74師,6縱立了大功。”
導讀:孟良崮戰役,張靈甫慘敗,6縱立下大功的背后。下面我著重分析兩個戰場上的問題,答案寫在下方備注里,大家愿意聽我分析,可以接著看,不愿意看,可以跳過看后面的故事。
1、有人狐疑,難道是因為6縱殲敵人數多,所以才算立了大功?
不完全是。我們重回戰場分析:
當時,張靈甫從孤軍脫離集團,親率第74師撲向華野司令部駐地,再到孟良崮戰役發起時,第74師距左翼的第25師和右翼的第83師,分別僅有4公里和6公里。而且,張靈甫一直與后方據點垛莊保持聯系。按理說,我軍要滅殺第74師相當困難。但是,王必成的6縱突然殺出改變了整個戰局。他們先切斷后方垛莊,而后協助友鄰部隊阻擊第25師和第83師支援第74師。阻擊時間不長,卻足以讓張靈甫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變成甕中之鱉,任我軍宰割。
至于,6縱殺敵5700多人,純屬斷后阻擊“順手”的結果。哪怕6縱殲敵不多,只要斷后成功,阻擊順利,張靈甫和第74師也必亡無疑。這就是6縱立大功的真正原因!
2、至于張靈甫為何會戰敗,第74師裝備精良,兵馬精銳,還有飛機坦克相助,怎么一下子就團滅了呢?
我們回到第二次漣水之戰。張靈甫率第74師,僥幸打贏了我軍,便洋洋自得。其實,他的一眾官兵高級軍官,傷亡近萬人,尤其是手底下的精兵強將損失慘重。而僅僅過了不到半年(5個月),他們再次參戰孟良崮戰役,還被我軍以遠超6縱的兵馬圍攻,必定吃不消。
據當時孟良崮戰役被俘的第74師旅團長分析,他們戰敗覆滅的重要原因是:“漣水戰后,本師元氣虧損,一蹶不振”。此外,拋開我軍縝密出奇的作戰部署不說,就單說王必成也在此戰中亮出的底牌:特務團出馬,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搗張靈甫指揮部,打了他們一個措手不及。面對如此攻勢,第74師不敗都難。
孟良崮戰役,殲滅國軍“王牌師”,打的驚心動魄。為紀念此戰勝利,緬懷疆場英烈,6縱的宣傳部長吳強還以此戰役為題材,創作了著名的長篇小說《紅日》。王必成正是書中的主句沈振新,小說在細節上講得非常具體,比較真實的還原了孟良崮戰役的戰況。非常建議大家讀一讀。
王必成(圖右二)
品格高尚
孟良崮戰役兩年后(1949年2月),華野6縱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24軍,王必成任軍長。4月,王必成和廖海光(政委)率第24軍,參加渡江戰役。新中國成立后,王必成又于1953年初參加抗美援朝,擔任志愿軍9兵團副司令員。1955年回國后,王必成任南京軍區副司令員兼上海警備區司令員,9月被授予中將軍銜。
在上海工作期間,王必成注重軍政和軍民關系,讓官兵堅持遵照毛主席的教導,牢記“兩個務必”,保持艱苦樸素的光榮傳統。在部隊里,官兵上下號召:衣服破了,縫縫補補再穿;扛著鐵鍬、推著糞車,步行到十幾里遠的郊區開荒種菜;開展節約每一粒米、每一滴水、每一度電等競賽活動。
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報》頭版刊登了《南京路上好八連》說的正是王必成的部隊。此外,王必成為宣傳“八連”的勤儉樸素的精神,他在1960年初春,找到路過上海的軍區文化部副部長沈西蒙。
他說:“沈西蒙,你知道不知道上警部隊有一個‘南京路上好八連’?”
沈西蒙回答說知道。
王必成繼續說:“既然你知道上警部隊有一個‘好八連’,那你就要為這個連隊寫個戲。”沈西蒙說好,然后王必成領著他到了8連,收集了大量素材,并在1961年9月16日,完成了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的創作。
1963年2月,話劇《霓虹燈下的哨兵》進京上演。不久,毛主席還觀看了《霓虹燈下的哨兵》專場演出,給予好評。1964 年初,八一電影制片廠拍攝的電影《霓虹燈下的哨兵》在全國公映, “好八連”名揚五湖四海。
這就是王必成,他一生為黨和國家鞍前馬后,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之時,他舍生忘死,殺敵立功;新中國成立后,他入朝參戰,再立赫赫功勛。直到建國后二三十年疆場無事,他便退居二線,卻始終堅守勤儉樸素的高尚品格,堅持杜絕社會不良風氣,同時對家屬子女嚴格要求。
王必成(圖左二)
高風亮節
1969年夏,王必成調往昆明軍區任第一副司令員、司令員。一次,王必成到貴州遵義某部檢查工作。就餐時,他面對一桌豐盛的宴席很不高興,拂袖而去。部隊領導很吃驚,忙問秘書是怎么回事?秘書說:“快把酒撤了,四菜一湯,這是老規矩!”部隊領導照秘書說的辦了,王必成才進來用餐。
嚴教親屬
而對于家屬子女,王必成列出“5不許”,并鼓勵他們立志報國。
不許參政;不許到秘書辦公室看文件;不許以他的名義辦任何事情;不許乘坐配給他的汽車;不許搞特殊化。
“5不許”好理解,但是如何立志報國呢?
1978年7月,中越關系緊張。次年,王必成就寫信給子女,鼓勵他們上前線。結果,他的兒子和小女兒都上了前線。王必成這樣勉勵他們:不怕苦,不怕死,要殺敵立功。越戰回來后,他的兒子和女兒都榮立三等功。
1980年1月11日,王必成調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大軍區正職)。
1981年,他因病獲批到南京定居治病。
1982年9月,在中共十二大會上,王必成當選為中顧委委員。
1987年6月,中央軍委批準王必成正式離職休養。
1989 年3月,王必成在南京病逝,驍將“王老虎”就此結束了傳奇的一生。
粟裕(左),王必成(右)
也許很多人看了王必成的故事,都會理想化認定或者潛意識判定:如此驍勇善戰的大將,一定是個身材魁梧、霸氣側漏的大漢子吧?
其實不然!
據陳丕顯回憶:“初次見面,他給我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個頭不高,兩眼炯炯有神,虎虎有生氣;不善辭令,簡單幾句話,擲地有聲,不茍言笑……”
陳丕顯:1940年7月,時任東南分局青年部部長。
據惲前程回憶他第一次見王必成時:“他身穿灰布軍裝,小腿打綁腿,腰系皮帶,著裝整齊清潔。看上去很年輕,大約二十五六歲樣子,身材不高,體瘦不胖,臉面嫩白,與我想象中的形象不一樣,不像個能征善戰、英武魁偉的戰將,倒像個體弱的小學教師。”
惲前程:1939年11月,任江南指揮部任見習參謀,建國后任福州軍區空軍參謀長。
王必成就是如此,“像個體弱的小學教師”,卻是能征善戰的“猛虎”猛將類型。他一生精忠報國,品格高尚,傳奇而偉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