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教育部辦公廳印發《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專項行動(2025)的通知》,提出嚴格實行就近入學政策、嚴格落實免試入學要求、嚴格管控特定類型招生等七項重點任務。一起來看詳細內容↓↓
對不正之風和“招生腐敗”
進行專項治理
通知要求——
嚴格落實免試入學要求。義務教育學校不得通過文化課考試、測試等方式選拔學生,不得收取學生個人簡歷或視頻音頻等個人展示材料,不得以學科競賽、考試證書、榮譽證書、培訓證明等作為錄取依據。入學后實行均衡編班,不得設立或變相設立重點班、快慢班。嚴禁以“校園開放日”等名義進行違規招生宣傳或考察學生、家長。
嚴格管控特定類型招生。各類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實驗項目以及外語、體育、藝術等特定類型招生全面實行省級審核制度,開展招生項目評估,建立招生項目臺賬,從嚴控制學校數量、招生規模,嚴格規范招生范圍和程序。
■ 對“掐尖招生”“暗箱操作”的亂象亮劍
比如,搞測試選拔、看競賽證書、收簡歷選學生,設重點班、快慢班,將“校園開放日”變成秘考日等,一旦成功治理,家長不用再給孩子制作厚厚的簡歷。
■ 對特定類型招生中的不正之風亮劍
比如,嚴控外語、藝術、體育等特定類型招生規模,要求由省級統一審核,錄取后要進行公示,堵住地方搞“擦邊球”的可能。這些項目小升初招生中只能測興趣特長,不能考文化課。“幼升小”招生中則不得開設此類招生項目。
■ 對以培養拔尖人才為名行掐尖之實的行為出擊
目前,一些地方和學校早期培養項目繁多,不乏有打著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試點的名號,但是在操作過程中卻淪為了“掐尖”的幌子,比如一些數學、科技類的,有的甚至開展跨省跨市等跨區域選拔。
這類行為教育部將重點管控,明確這類項目不得與小學、初中招生入學掛鉤,嚴禁隨意突破招生范圍,嚴禁組織考試選拔招生。
通知明確——
嚴格規范民辦學校招生。嚴格落實義務教育“公民同招”全覆蓋,民辦學校在審批區域內招生,優先滿足學校所在縣(市、區)學生入學需求。
■ 對民辦學校招生進一步規范,并且有了明確懲戒措施
比如,去年有超計劃、超范圍或者以借讀掛靠等名義變相違規招生的民辦學校,今年將核減招生計劃。同時全面排查有停辦風險的民辦學校,要求做好預案處置。
在招生過程中很多家長都有共同的感受,那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這次專項行動就是對搞變相“掐尖”的種種亂象進行深度治理。此次專項行動明確,對違規學校的負責人要追責問責。教育部還特別發布了“省級舉報投訴受理渠道一覽表”(見下圖),并在國家層面設立“義務教育違規招生問題”專欄,公開通報,持續為教育公平構建好生態。
招生入學有了更多便利舉措
通知要求——
加強流動兒童入學保障。全面落實“兩為主、兩納入、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政策,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義務教育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
■ 居住證更好用
在越來越多的地方,有居住證就能在流入地接受義務教育,特別是“學校學位充足”的非人口集中流入地區,要求實現“有居住證就能讀”,取消附加或限制條件,不用再交社保證明、工作證明等其他證明材料,簡單說就是:居住證=入學證,而且公辦校是主渠道,流動兒童和本地兒童同待遇。
這也是呼應新型城鎮化戶籍改革的“配套組合拳”,讓打工者敢在城里長期規劃,比如開店、學手藝,孩子上學,不用再湊社保年限,不用托關系求人。
■ 鼓勵“長幼隨學”政策
比如多孩家庭,二寶三寶可申請跟哥哥姐姐同校,根據學校學位實際情況,“幼隨長”或者“長隨幼”就學,解決家長接送不便、孩子分校就讀的實際困難。
■ 上學劃片更公平透明
家旁邊的學校優先上,學區劃分會提前摸底、科學調整,不會突然變卦。如果片區人太多,會按公示規則公平錄取,沒錄上的也會就近安排,不讓孩子沒學上。
多校劃片、對口直升的政策會提前公布,杜絕“暗箱操作”。
通知強調——
落實“教育入學一件事”。以數字化賦能招生入學工作,加快實現報名、材料審核、錄取“線上一網通辦”。提升線下辦理服務水平,推進“線下只進一門”。
■ 要求報名手續“少跑腿”
推進更多地方實現“一網通辦”,戶口本、房產證等材料線上搞定,不用反復提交。即便線下辦理,也要求“只進一扇門”,清單一次性告知,告別折騰。
《教育部辦公廳關于開展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專項行動(2025)的通知》全文如下↓↓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教育廳(教委),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教育局:
為深入貫徹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義務教育法》《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2035年)》要求,教育部決定持續開展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專項行動(2025)(以下簡稱專項行動)。現將有關工作要求通知如下。
一、工作目標
鞏固專項行動成果,進一步整治“暗箱操作”和“掐尖招生”行為,嚴格管控試點實驗項目等特定類型招生,嚴肅查處招生入學環節不正之風和腐敗問題,持續提高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規范化、科學化、制度化水平,不斷健全公平入學長效機制,維護良好教育生態,切實減輕學生及家長教育焦慮,進一步提高人民群眾教育獲得感,服務教育強國建設。
二、重點任務
(一)嚴格實行就近入學政策。健全常住學齡人口變化監測預警制度,開展各學段入學人數和現有學位摸底,提前做好預判應對。科學合理劃定學校招生片區,片區劃定后應保持相對穩定,對出現學校布局調整、學齡人口變化較大等情況的,可在科學評估、廣泛征求意見的基礎上適當調整片區范圍,并提前向社會公布,深入細致做好宣傳解釋工作。片區內登記報名人數超過學校招生計劃或學校實際辦學承載能力的,按照已公示明確的規則錄取,未錄取的學生需在相鄰片區就近協調安排入學。實施多校劃片和小升初對口直升的,應提前向社會公布相關政策要求。集團化辦學學校以及高校和科研機構附屬義務教育學校要嚴格遵循屬地義務教育學校招生政策。
(二)嚴格落實免試入學要求。義務教育學校不得通過文化課考試、測試等方式選拔學生,不得收取學生個人簡歷或視頻音頻等個人展示材料,不得以學科競賽、考試證書、榮譽證書、培訓證明等作為錄取依據。入學后實行均衡編班,不得設立或變相設立重點班、快慢班。嚴禁以“校園開放日”等名義進行違規招生宣傳或考察學生、家長。
(三)嚴格管控特定類型招生。各類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實驗項目以及外語、體育、藝術等特定類型招生全面實行省級審核制度,開展招生項目評估,建立招生項目臺賬,從嚴控制學校數量、招生規模、招生范圍。經審核同意的特定類型招生項目要提前向社會公示報名條件、招生流程、考察方式、培養方案等,錄取工作完成后要按照有關要求在規定范圍內公示錄取結果。全面清理未經省級審核同意的特定類型招生項目,市、縣不得自行批準學校開展特定類型招生。外語、體育、藝術類項目可以在小升初招生中開展語言、體育、藝術方面的興趣潛質素養考察,不能開展其他文化科目測試,小學入學不得開設此類招生項目。青少年足球、籃球、排球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地區和學校要嚴格按照規定招生。數學、科技類等創新人才培養改革試點實驗項目要堅持不掐尖、重培養,原則上不得與小學、初中招生入學掛鉤,嚴禁隨意突破招生范圍。
(四)嚴格規范民辦學校招生。嚴格落實義務教育“公民同招”全覆蓋,民辦學校在審批區域內招生,納入審批機關所在地統一管理,優先滿足學校所在縣(市、區)學生入學需求,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的,在有關部門監督下,實行電腦隨機錄取。對2024年出現超計劃招生、超范圍招生、與公辦學校混合招生、以借讀掛靠等名義變相違規招生等問題的民辦學校,要依法依規核減招生計劃。要以縣(市、區)為單位對民辦學校開展全面排查,對有停辦風險的,屬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提前預警并做好學生安置預案,確保社會穩定。
(五)加強流動兒童入學保障。全面落實“兩為主、兩納入、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義務教育入學政策,推動符合條件的農業轉移人口隨遷子女義務教育享有同遷入地戶籍人口同等權利。按照常住人口規模配置基本公共教育服務資源,適應學齡人口變化新形勢,加強學位動態調整和余額調配。人口集中流入地區要增加公辦學校招生計劃、加大公辦學位供給力度,推進優質公辦學校挖潛擴容,不斷提高隨遷子女在公辦學校就讀比例。義務教育資源充足的非人口集中流入地區要實現隨遷子女僅憑居住證入學,取消附加或限制條件。
(六)落細特殊群體支持措施。健全本地農村留守兒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孤兒、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群體的入學工作臺賬,加強關愛幫扶和教育資助,確保應入盡入,常態化做好控輟保學工作。依法保障能夠接受普通教育的適齡殘疾兒童少年就近就便隨班就讀。推行使用軍人子女教育優待資格證明信,對烈士子女、現役軍人子女及其他各類優撫對象,各地要立足實際、依法依規落實好教育優待政策。堅持自愿申請、公平公開、就近就便原則,制定本地區多孩子女義務教育長幼隨學政策,但不得含有在市、縣范圍自由擇校的內容。
(七)落實“教育入學一件事”。完善本地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指引,進一步優化入學流程、精簡證明材料。以數字化賦能招生入學工作,加快推動使用招生入學服務平臺,推進區域內戶籍、居住證、房產、社保、學籍等入學相關信息互通共享,加快實現報名、材料審核、錄取“線上一網通辦”。提升線下辦理服務水平,提前明確入學需要提交的材料內容和具體要求,實現一個清單告知、一套表格填寫、一個場所提交,推進“線下只進一門”。
三、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省級教育行政部門要加強工作部署,將專項行動各項要求落實到今年的義務教育招生政策和工作中,細化工作要求,壓實地方責任,形成嚴抓嚴管的工作態勢。10月底前,全面總結專項工作開展情況并報送總結材料。
(二)接受社會監督。教育部于4—9月在中國教育督導微信公眾平臺設立“義務教育違規招生問題”專欄。各地教育行政部門要暢通舉報投訴受理渠道。縣級教育行政部門要設立專門的招生入學熱線并主動公開,對群眾反映的問題要建立臺賬、逐一認真核查處置。
(三)嚴肅追責問責。各地要嚴肅招生紀律,會同紀檢監察等部門加強招生過程監管,加大違規行為查處力度。加強對群眾關注、輿情較多的地方和熱點學校的指導,對發現的問題要責成地方和學校立行立改。對招生問題頻發、情節嚴重、社會反映強烈的地區和學校,嚴肅追究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負責人責任,并根據領導干部問責相關規定,對有關責任人實行問責。
(四)積極宣傳引導。各地要加強招生入學政策熱點問題的宣傳解讀,引導家長形成合理就學預期。加強輿情監測,建立健全部門聯動應急協調機制,強化招生入學風險研判,穩妥處置招生入學輿情及突發事件。
各地要在開展義務教育陽光招生專項行動的同時,做好普通高中招生錄取工作,進一步擴大普通高中招生規模,提高優質高中招生指標到校比例,嚴格執行屬地招生和“公民同招”政策,不得違規掐尖招生。
轉載請注明來源“現代教育報(ID: modedunews)”
如您對本文內容有任何意見或建議,請發郵件至xdjyb18@126.com,我們將第一時間與您溝通。
來源:教育部官網 央視新聞
編輯:姜思瑤
校對:蘇珊
審核:張秋穎
終審:冉陽 李繼君
關注教育的人都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