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結一場盛世的是什么?
有人說是戰亂,有人說是災荒,有人說是制度危機,也有人說是昏聵的皇帝。然而,很少有人注意到,所有的戰爭、災荒、危機,乃至皇權問題,背后都有一個共同的引爆點——黨爭
一部權力史,一部中國官僚政治史,就是一部朋黨之爭的歷史。中國歷代最強的盛世,無不亡于黨爭;再繁盛的帝國,都不免被一場黨爭打?。?/p>
1. 一場巫蠱之禍,終結了漢代的漢武盛世。
這一次黨爭,成為漢朝由盛轉衰的轉折點。這場發生在漢武帝晚年的事件,開始是因為太子被誣陷為以巫蠱詛咒皇帝。持續時間雖然不到一年,最終卻是以一萬多人死傷、長安血流成河、朝廷幾無可用之才的結局而告終。
從文景之治開始積累的國力至此一朝盡喪。不但太子身死,皇帝失去培養多年的接班人,武帝的太子、皇后、公主、丞相以及其他諸多重臣都因牽連進了此事而被處死,四十萬人受到牽連。更嚴重的后果,是使得皇權的繼任者缺少倚靠,進而導致外戚專權,成為王朝痼疾,最終將兩漢帶入覆亡。
2. 一場相權之爭,終結了大唐的開元盛世。
這場唐玄宗后期多位宰相之間的黨爭,直接引發了安史之亂,所謂“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
唐代皇帝竭力分割相權,為加強對官僚機構的控制,使得相權極為分散。宰相人數少則三四人,多則十余人。但是派系斗爭卻更為激烈,宰相結黨擅權常常成為皇帝的心腹之患。尤其是唐玄宗后期,先有李林甫為獨攬相權,結黨營私,履興大獄;之后又有楊國忠與之分庭抗禮,奪取相權。
接連不斷的激烈黨爭,由此引發的中央高層和邊境將領們結黨并互相傾軋的政治亂局,直接導致盛唐全面崩塌,中國歷史在此分為兩段。開放、多元與包容的盛唐氣象在此戛然而止,內斂、封閉與保守逐漸成為文化的主流。
3. 一場新舊黨爭,終結了文化經濟空前繁榮的北宋盛世。
從宋神宗時開啟的新黨舊黨之爭,幾經反復,直至北宋滅亡而未絕。一個個能臣名相,才華橫溢的天才之士,都被黨爭所吞噬。
新舊黨爭圍繞王安石變法而起,本來是政治上的分歧,漸漸演變成了黨同伐異,新、舊兩黨更迭執政,雙方互相推到對方的國策,造成國力大損。黨爭使得朝廷耗極其嚴重,許多名臣被清理一空。
直至宋徽宗一朝,最終不得不起用缺乏政治才能的蔡京,北宋也自此走向了末路。直接引發了王朝史上最為恥辱的“靖康之難”,國都陷落,皇帝被俘。一個文化、藝術、經濟都登峰造極的盛世,轉眼跌落谷底。曾經的汴梁繁華,成為幾代人不斷追憶的夢境。
4. 一場東林黨爭,終結了明朝最繁榮鼎盛的萬歷時代。
明代萬歷時期,經濟一度達到明代的高峰,“中外乂安,海內殷阜”。然而,這場持續幾十年的東林黨爭,不但讓讓大好局面在短時間里就消亡殆盡,更是直接導致整個明朝在四十年間就迅速走向滅亡。
從萬歷中后期開始,先是東林黨和齊、楚、浙三黨之爭,后來演變為東林黨與閹黨之爭,一直到明朝覆亡,南明福王小朝廷的黨爭仍在繼續,“復社”與閹黨余孽馬士英、阮大鋮,斗得死去活來。
史載朝內士大夫“各是所是,各非所非,恩怨相尋,冰炭互角”。崇禎帝不得不長嘆:“諸臣但知黨同逐異,便己肥家!”為了達到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往往欲置對方于死地而無所不用其極。
盛世亡于黨爭。為什么再強大的盛世,都避免不了被黨爭吞噬的命運?
因為,黨爭的本質,就是利益之爭與派系之爭。而盛世,正是利益與派系的溫床。盛世意味著財富利益的增長,文治武功的進取。利益越多,圍繞利益的爭奪就越激烈;建功立業的人越多,派系沖突就越復雜。
另一方面,“黨爭”是集權之下,人性的自然選擇。只要權力的運作處于不透明的狀態,為求自保,所有人就會不可避免地走上朋黨的道路,哪怕是皇帝也不例外,也要結“帝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