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途中拍到了人生照片#
我在朝鮮看到的變與不變
站在丹東鴨綠江畔,對岸的新義州沉沒在漆黑的夜色里。忽然一束強光刺破黑暗,直指天際——身旁的攤主說,那是照向金日成銅像的聚光燈。這束光像一把鑰匙,打開了2016年那個悶熱的夏日記憶。彼時我揣著邊境通行證,第一次踏上了這個謎一樣的國度。
清晨六點的丹東口岸,導游反復叮囑:"護照舉到太陽穴,就像給長官敬禮。"朝鮮軍官驗查通行證時,我身后的姑娘因照片與劉海不符被攔下,最終靠比劃手勢才勉強放行。這個細節讓我想起八十年代出入深圳特區的場景——同樣的謹慎,不同的時代。
跨過中朝友誼橋,時間仿佛倒流三十年。新義州游樂園的鐵質滑梯爬滿銹跡,街邊灰白建筑上懸掛的金氏畫像鮮紅奪目。最魔幻的是參觀金日成銅像:我們捧著20元一束的塑料花列隊鞠躬時,一對盛裝的新婚夫婦正對著銅像行大禮——在朝鮮,結婚第一件事是向領袖致意,就像我們拍婚紗照要去民政局。
"我們無所羨慕!"新義州藝術幼兒園墻上的標語下,孩子們正在進行標準化的表演。當小演員們齊刷刷前傾換氣時,我注意到他們腳上的白球鞋纖塵不染——在這個電力緊缺的國度,清洗衣物是件奢侈的事。
午餐時,身著傳統服飾的服務員即興唱起《阿里郎》,歌聲清亮得讓人忘記餐桌上大同江啤酒的寡淡。八菜一湯的"豪華套餐"背后,是導游無意間透露的細節:普通公務員月薪3000朝幣(約2.5元人民幣),而小賣部里一包餅干就要10元。外匯商店里,售貨員用"正"字記賬,貨架上的洋蔥圈包裝神似韓國農心,嘗起來卻是九十年代國產零食的懷舊味道。
七年后重訪朝鮮,發現比亞迪出租車已穿梭在平壤街頭。司機不用計價器,收美金時總要解釋"汽油是進口的"。這種市場經濟的萌芽,在深夜的售貨亭得到印證:承包者交完定額費用,剩下的利潤全歸自己,像極了中國曾經的"個體戶"。
最驚人的變化在田間。長川農場實行"三三制"后,負責人驕傲地說他們拒絕了政府支援隊。而在平壤郊區,農民白天進城賣菜,晚上回村居住——戶籍制度出現了裂縫。這些變化與大同江畔晝夜冒煙的火電廠、正在更換的太陽能路燈一起,拼湊出朝鮮改革的模糊輪廓。
離境時偶遇一隊朝鮮女工,她們蜷坐在海關角落,護照被年長婦人統一收走。這場景讓我想起新義州導游回答能否出國的閃爍其詞。如今的朝鮮,允許外資在13個特區投資,卻仍將手機號段分為"內""外";街頭出現私營售貨亭,但自由市場下午四點必須收攤。
夜幕下的未來科學家大道,玻璃幕墻倒映著霓虹,恍若北京CBD。但轉過街角,警察仍在呵斥換匯的婦女。這種矛盾像極了鴨綠江兩岸的燈光——中國一側霓虹如瀑,朝鮮那端唯有一束追光倔強地刺破黑暗,既是對外界的宣告,也是對自己的提醒。
離朝那日,海關人員檢查相機時,看到我偷拍的車窗外:灰白建筑間閃過一抹嫩綠——正是那所"無所羨慕"的藝術幼兒園。他突然用中文說:"我們在建設更好的生活。"這句話,或許就是這個國度最直白的獨白。
從塑料花鞠躬到比亞迪出租車,從外匯商店的"正"字符到田間"三三制",朝鮮的變與不變如同鴨綠江的潮汐。當新一代朝鮮人用阿里郎手機刷著形同虛設的電商平臺,當承包售貨亭的燈光照亮計劃經濟的裂縫,這個國度正在傳統與現代的鋼絲上尋找平衡。而我們看到的,既是精心設計的櫥窗,也是真實涌動的暗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