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浙江省湖州市中心醫院體重管理中心聯合門診正式開診,通過多學科體重管理的方式為有需求的患者提供健康服務。圖為當日, 患者正通過多學科體重管理中心接受減重診療。
人民圖片
“有些人腰圍太大,體重超重,甚至患上了慢性病……這就需要專業醫生和專業醫療機構的幫助。”3月9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民生主題記者會上提出將持續推進“體重管理年”行動,引發社會廣泛熱議。“國家喊你減肥了”這條新聞迅速登上熱搜,一些網友幽默回應“家事變國事”,更多人則開始認真思考——當肥胖率持續走高、慢性病年輕化趨勢明顯,體重管理已不再只是“個人形象工程”。
從政府聚焦,到醫療機構開設減重門診,再到家庭、學校與社會紛紛響應,一場面向全民的“健康保衛戰”正加速打響。體重管理的意義不僅在于減少個人患病風險,更關乎國民健康素質整體提升的公共衛生課題。
全民健康的“新國事”
清晨六點,北京市昌平區回龍觀社區健身角已亮起照明燈光。65歲的于秀蘭(化名)正專注進行自重訓練。三年前,她因肥胖誘發糖尿病,每年藥費超過8000元。醫生嚴肅提醒:“血糖再這樣飆升,后果不堪設想。”如今,于秀蘭每天堅持晨練,結合健步走和抗阻訓練,血糖指標從9.6降到6.2。她指著運動手環上的監測數據頗為欣喜:“省下的藥費都能買專業運動裝備了。”對于她而言,“減肥”不僅是為了“看起來好看點”,更是一場“對抗慢性病”的重要選擇。
于秀蘭的經歷并非個案。近年來,我國超重和肥胖人群比例持續上升,作為慢性疾病中獨立病種、多種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癥已成為亟待攻堅的問題:國家衛生健康委發布的《體重管理指導原則(2024年版)》顯示,有研究預測,若人群超重趨勢得不到有效遏制,2030年我國成人、兒童超重肥胖率將分別達到70.5%和31.8%。
“體重超標與高血壓、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間的‘捆綁’,不僅威脅個體生命質量,同時也加重了醫療體系負擔,甚至會拖累社會發展。”國家衛生健康委有關負責人表示,尤其是對于兒童、青少年,校園里隨處可見的“小胖墩”讓不少家長焦慮。在此背景下,國家將體重管理納入行動議程,既是對民生關切的積極回應,也是促進“以治病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為中心”轉變的關鍵落子。
在四川省成都市青羊區,王新建一家將每周日晚8點設為“家庭健康例會”時間,由全家分工協作:父親王新建繪制體重曲線圖,母親鄭芳制定運動計劃表,兩個孩子則負責擬定零食清單。王新建坦言,“兒童肥胖可能誘發慢性病,要提早干預。”堅持實施三個月后,全家人的平均體脂率下降2.3個百分點,12歲的兒子如今更是成了跳繩隊的領操員。他笑著說:“現在我一口氣能跳200個,校服都換小一碼啦!”鄭芳開心地展示孩子的獎狀:“現在孩子主動要求加練,說運動既能強身,又能爭光!”
相比“打敗腰間的肥肉”本身,更深層的挑戰在于如何搞定身邊的“誘惑陷阱”。外賣APP里高油套餐總在招手,奶茶店“第二杯半價”叫人忍不住剁手,短視頻里吃播博主嗦粉的聲音隔著屏幕都饞人……這些甜蜜攻擊讓管住嘴變得難上加難,體重在不知不覺中“失控”。
因此,受訪專家指出,體重管理既要“管住人”,更要“改善致胖環境”:食品工業需優化產品配方,城市規劃應增加運動空間,職場文化要形成有利健康的作息規律……只有健康生活的土壤足夠豐沃,個體減重的努力才不會成為“無源之水”。
據中國城市報記者了解,“體重管理年”活動正在各地密集推進:上海市編寫“體重管理”健康科普手冊,倡導全市2500萬市民共同參與減重行動;重慶市組織全覆蓋宣傳,讓居民意識到體重管理的重要性;海南省衛生健康委牽頭多部門印發《海南省“體重管理年”活動實施方案》,進一步推動健康生活方式走入千家萬戶。
體重管理門診如何落地
在吉林省長春市吉林大學第一醫院肥胖專病門診,38歲的張先生正仔細查看醫生為他量身定制的個性化減脂方案。過去,他一直覺得“胖點無所謂,反正穿衣服還能遮一遮”,直到體檢結果中七項指標全紅,才意識到肥胖已經威脅到自己的健康。主任醫師為他制定了“三步療法”:先以藥物控制食欲,每周進行三次運動,并堅持記錄每日飲食。張先生感慨道:“真正開始管體重,才發現自己以前過得有多‘糊涂’。”
2024年10月,國家衛生健康委正式印發了國內首部《肥胖癥診療指南(2024年版)》,為公立醫院開展體重管理中心和減重門診提供了建設依據。值得關注的是,據不完全統計,全國目前已有200多家三甲醫院開設“體重門診”或“肥胖專病門診”,并在實踐中不斷探索更完善的減重診療模式。
在中國醫學科學院北京協和醫院,臨床營養科、內分泌科和中醫科協同開設“體重管理聯合門診”,為肥胖人群提供“多學科診療”(MDT)。如BMI超過28的患者,往往伴隨多種代謝性問題,需要藥物、飲食、運動以及心理支持四管齊下;而對于BMI尚未達到肥胖標準,但有體重“亞健康”傾向的人群,則優先通過飲食調整和運動處方來“防患于未然”。北京協和醫院中醫科主任吳群勵表示:“減肥要分層、分級,切勿盲目求快、亂用藥物。”
在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區文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前來掛“體重管理門診”的居民需先測體脂、填寫生活習慣調查表,再由全科醫師、中醫師、營養指導員、運動康復師、心理咨詢師等多學科團隊根據不同需求“量體裁衣”。文暉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副主任朱秋靜介紹:“通過‘多對一’在線監督管理方式,幫助管理對象逐步養成‘科學合理膳食、規律適當運動’的健康生活方式,從而降低慢性病風險。”
體重管理既需要科學施策,也離不開社會協同。受訪專家指出,肥胖成因復雜,往往涉及遺傳、代謝、心理、環境等多重因素,單一化的減重方案收效甚微。為此,在推進體重管理的行動中,“注重防治結合、提供個性化服務”直指問題要害:通過引導醫療機構設立體重門診,結合營養評估、運動指導、心理干預等專業化手段,可以有效破解“減肥只靠意志”的認知誤區,讓科學減重取代盲目節食,讓醫學支持對沖健康焦慮。這樣的做法不僅尊重個體差異,也體現了公共衛生服務的溫度。
如何讓“新風尚”可持續
醫院只是體重管理的一個“窗口”,更關鍵的是將其深度融入社區、學校和家庭“末端”。江西省南昌市推出“校園及周邊500米內避免售賣高鹽、高糖及高脂食品”等舉措;北京市順義區創建“健康促進學校”,校內餐廳推行“能量可視化餐盤”,學生還能在課間測量體重,養成自我監測的好習慣。
北京市西城區一所小學食堂里,五年級學生彭曉琳(化名)就餐時眼睛亮晶晶地向同學演示:“先夾西蘭花,再選魚肉,最后拿雜糧飯團——老師說這樣吃更健康!”學校健康管理負責人劉穎翻著體檢檔案感嘆:“兩年間兒童肥胖率從21%降到13%,科學配餐是關鍵。”為撕掉“小胖墩”標簽,學校下了“雙料猛藥”:清蒸龍利魚替代油亮的紅燒肉,課間增設“跳繩闖關賽”。劉穎指著操場上的彩色跑道介紹:“我們把馬拉松‘搬’進校園,低年級孩子跑‘迷你3圈’,高年級挑戰‘耐力10圈’,許多孩子成功告別了“小胖墩”的煩惱。”
隨著各地步道、公園綠道建設逐步完善,夜跑、健走、低碳騎行等健康活動越來越普及。在成都市錦城湖公園,夜跑團從最初的7人發展到如今每周超過300人參與,72歲的“李奶奶”也堅持走完5公里。組織者老趙拿著小喇叭喊道:“減肥先要邁開腿,運動完再吃東西也更有節制。讓健康成為社交新風尚,比‘擼串喝酒’更有意義。”
健康是人生之基,更是國之大計。“體重管理年”既有對國民健康的深刻洞察,也蘊含著對健康中國建設的系統謀劃。
然而,如何讓體重管理的“新風尚”可持續?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分泌科主任紀立農提醒,對“減重倡議”必須有系統認識,避免陷入碎片化迷霧。體重管理不該淪為對單一體形的刻板追求,健康之美本就應有“千姿百態”的包容度。
體重管理的火熱催生了巨大商機:從代餐品牌、低糖食品到智能運動設備,資本蜂擁而至。然而,“糖尿病藥物變身網紅減肥針”的風潮也帶來盲目搶購和隨意注射的潛在風險。體重管理若背離科學指引、以偏激手段替代規范方案,終將損害健康。健康體重并非“秤上的絕對值”,而是身心協調的動態平衡。唯有以科學為尺、以健康為度,才能讓減重行動走得更穩,收獲更實。
受訪專家表示,只要把“健康管理”融入公共文化生活,讓居民在“管住嘴、邁開腿”之余感受到“動起來”“輕起來”的生活之美,就能在輕盈的腳步中遇見更具活力的自己。
■中國城市報記者 孫雪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