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甩賣全球港口撞上中美暗戰,香港《大公報》剛剛再次發文痛斥!!最后5天,中國已經連出四招反制交易!并下令要求國企暫緩與李嘉誠有關的企業開展任何新合作,那么,這次“李超人”還能全身而退嗎?
據《南華早報》27日曝出猛料顯示:距離李嘉誠家族旗下長和集團向貝萊德領銜的美資財團交割43個港口的最后期限只剩5天,這場涉及巴拿馬運河關鍵港口的買賣,正把97歲的“李超人”架在中美角力的火堆上炙烤。
事情要從3月4日那則震動全球的公告說起。長和宣布以228億美元打包出售23國港口資產,預計凈賺190億現金。
這本該是教科書級的資本運作案例,直到人們發現交易清單里藏著巴拿馬運河的巴爾博亞、克里斯托瓦爾兩大咽喉要道——這就像在紐約港賣自由女神像底座,觸動了國際地緣政治最敏感的神經。
香港《大公報》連發檄文痛批“有關企業不要執迷不悟”,直指關鍵基礎設施交易危及國家安全。文章還呼吁中國人需挺起胸膛對抗美國的施壓,國家才是港企堅定靠山,“跪低”只會讓霸權變本加厲。
更狠的是港澳辦3月26日親自下場,官轉《大公報》社論,其中那句“營商不顧國家利益,終究會自毀基石”,幾乎把長和架在火上烤。
眼看4月2日大限將至,這場商戰早已超出買賣范疇。特首李家超那句“任何交易須合法合規”看似四平八穩,實則暗藏機鋒——要知道巴拿馬2017年才與臺灣“斷交”轉投北京,如今長和把運河港口轉手給美資,無異于在中美博弈前線“開閘放水”。
難怪特朗普都跳出來邀功:“美國正在奪回巴拿馬運河”,赤裸裸的霸權宣言反倒坐實了交易的戰略價值。
新加坡學者傅方劍說得透徹:放在十年前這就是筆普通買賣,但在中美科技戰、貿易戰、金融戰三線開火的當下,任何關鍵資產流轉都可能變成戰略籌碼。
43個港口打包出售,既包括敏感的巴拿馬項目,也有希臘、埃及等“一帶一路”沿線資產。
傅方劍推測最終可能上演“分割出售”戲碼——把非敏感資產賣給貝萊德交差,核心港口另尋出路。這種“切香腸”策略既能規避政治風險,又可套現百億美元,倒是很符合李氏家族“不賺最后一個銅板”的祖傳哲學。
但是貝萊德作為管理9萬億美元資產的“華爾街巨鯨”,接盤后若配合美國對華施壓,中國在拉美的“一帶一路”布局恐遭釜底抽薪。
讓人沒想到的是,面對輿論炮火和政府壓力,97歲仍執掌商業帝國的李嘉誠似乎鐵了心要闖關。
彭博社透露交易談判仍在全速推進,南洋理工學者李明江分析稱,長和認定這兩個港口已成“燙手山芋”——既怕美國制裁又沒有找中資接盤的打算,只能硬著頭皮快刀斬亂麻,減免輿論壓力,挽救股市。
但精明的“李超人”或許漏算了兩件事:
一是中國維護核心利益的決心,外交部發言人“反對經濟脅迫”的聲明看似溫和,實則暗指交易背后或有美國施壓;
二是香港資本市場的話語權,學者指出港交所完全有權以“損害公共利益”叫停交易,這招殺手锏尚未出鞘卻已寒光凜冽。
當國家利益與商業邏輯劇烈碰撞,再精明的商人也要重新掂量“在商言商”的邊界。畢竟在百年變局之下,沒有哪個港口能真正“中立”——巴拿馬運河上往來的不只是貨輪,還有大國博弈的驚濤駭浪。
最后幾天,中國已經連出四招反制交易!
據官媒報道,就在長和實業準備把旗下43個港口賣給貝萊德財團之時,美國黑石集團董事長蘇世民突然帶著團隊連夜飛抵北京。
這位曾經孵化出貝萊德的"華爾街教父"與中國高層閉門密談,直接讓中美資本暗戰進入白熱化階段。這場博弈背后藏著個扎心的商業邏輯——當中國造船業占據全球50%市場份額、手握全球海運命脈的時候,任何資本想要在基建領域分蛋糕,都繞不開中國市場。
黑石集團顯然比貝萊德更懂這個道理,蘇世民前腳剛和北京談合作,后腳貝萊德與李嘉誠的"賣港計劃"就遭遇了中方的四記重拳。
第一拳直接打在交易合法性上。
商務部根據《反壟斷法》啟動審查程序可不是鬧著玩的,要知道這些港口分布在"一帶一路"關鍵節點,隨便哪個被外資控股都可能影響國家安全。彭博社爆出審查消息當天,長和股價應聲下跌,這波操作比任何商業談判都管用。
更狠的是第二招釜底抽薪。
多家央企突然集體撤單,并下令要求國企暫緩與李嘉誠有關的企業開展任何新合作,原本計劃交給長和系的港口設備訂單全部轉給國企。這種"精準斷糧"直接卡住李嘉誠的現金流,畢竟現在全球航運市場80%的增量需求來自中國,失去央企訂單相當于自斷財路。
正當外界猜測李嘉誠會不會硬扛時,第三招攻心術悄然出手。
港府派出特使與長江和記展開"喝茶談話",表面上是給李家留面子,實則是最后通牒。特首李家超那句"必要時刻國家可依法調查"可不是場面話,港澳辦早就把"營商不顧國家利益"的帽子扣在了李氏集團頭上。
壓死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第四招"經濟威懾"。
香港《大公報》連續發文警告,字里行間透露著"不可靠實體清單"的寒意。要知道李嘉誠在內地還有上千億資產,真要凍結其在華資產,別說港口交易黃了,整個商業帝國都可能土崩瓦解。
戲劇性的是,就在各方角力時,中國海關總署公布了一組數據:今年前兩個月全國港口吞吐量同比增長8.1%,深圳鹽田港單日集裝箱吞吐量刷新亞洲紀錄。
這組數字就像打在談判桌上的明牌,中國海運市場根本不需要看外資臉色。
眼下這場商戰已經超出普通商業博弈的范疇。當黑石集團選擇與中國合作,當中國造船業連續15年穩坐全球頭把交椅,李嘉誠還抱著20年前的思維想要"押注西方",這場新舊勢力的對決結果其實早已注定。
4月2日這個原定的交割日,或許會成為香港資本格局的歷史轉折點。大家可以預測一下,這次“李超人”還能全身而退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